算盤是何時發明的,珠算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古代考試是否考數學

2021-01-08 歷史有風

在一般的古代或者是近代影視劇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人們熟練地撥著算盤上的算子進行計算的畫面,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珠算這一凝結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在東方世界具有極高使用價值的先進計算方法,早已退出了日常社會的使用,但是作為邏輯訓練的要素,卻成為了各大培訓機構的宣傳重點。

那麼這個影響了整個東方世界的先進計算方法到底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古代考試到底考不考算數呢?

令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算盤既不是發明於強大於四海的大唐,也不是發明於商業極度繁榮的大宋,而是發明於被眾多古代文人學者稱為至暗時刻的元朝時期。

其實縱觀元朝歷史,這是非常好理解的,一方面元朝是一個比宋唐更為外向型的朝代,按照馬可波羅的記載,元朝的商業繁榮程度並不亞於宋朝,因此頻繁的商業貿易和交易,必然迫使更為方便、快捷的計算方法誕生;另一方面,元朝是自隋唐開科取士以來,舉行科考次數最少的一個朝代,大量的讀書人不能通過科考取得功名,為了生存,大量的讀書人迫不得已投身到劇本創作和為商業服務中,在這一過程中為了降低自己的勞動強度,和提高勞動效率,他們必然會去尋求更為便捷、準確的計算方法。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算盤在元朝誕生,隨之而來的珠算方法也因此而產生。

但珠算真正的發展高潮和成體系則是在明朝,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元朝的統治時間較短和內部一直面臨不穩定的因素所致。

明代大數學家程大為根據人們日常使用珠算的習慣,總結了各種珠算方法,從中尋找到一定規律後,撰寫了《直指算法統綜》,書中首次對珠算的規律和學習階段進行了詳細的講解。

此後珠算開始在國內大部分地區傳播後廣泛使用,並遠傳至安南、高麗、日本等鄰國,對遠東地區的計算發放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清朝康熙年間的時候,清帝國的統治者極為重視貴族階層的文化素養,這其中既包含承襲祖傳的騎射之術,也包含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同時與前朝相比,清帝國還極為重視算數,設立了專門的算學館。

算學館專供八旗貴族子弟學習計算方法,普通平民和漢人一般都不能進入學習,同時其在考試方式上也極為嚴格,規定一年按照季度分為四次季考,年終舉行歲末考,其中季考為小考,歲末考為大考,學習期限為五年,五年期滿,大考皆過方可順利畢業。

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實質上古代人不只是只會詩書繪畫,算數同樣是他們生活、學習中的重要部分,而作為當時算數方法中最為先進的珠算自然是人們的必學科目和重要考試內容。

同時也糾正影視劇中常犯的一個錯誤,既古代考試似乎只有文字寫作,和處處可見的算盤算數,實際上民間真正全面普及算盤算數要到明朝才有,元朝之前並沒有這一計算方法。

相關焦點

  • 珠算有利於孩子智力開發 申遺成功後算盤怎樣打?【3】
    原標題:珠算有利於孩子智力開發 申遺成功後算盤怎樣打?   推廣   珠心算較受家長認可   據南寧市珠算協會工作人員寧女士介紹,目前珠算協會還是會組織一些珠心算比賽等活動。   相關連結   珠算從中國小學課堂消失10年後,2011年中國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將算盤作為一種算具重新列入教學範圍。一些省市正逐步開設實驗教學區,其中江蘇省已於去年8月把珠心算列入全省小學數學課程。
  • 珠算不僅不能丟掉,而且還要讓孩子們學,要堅持學
    面對現狀,馬學副廳長不無感慨,同時也引發了筆者對珠算到底能不能丟掉的強烈思考。毋庸置疑,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當今社會已經步入了計算機時代。計算機給我們的工作學習乃至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和巨大的便利。同時,也對有著近2000年流傳歷史的算盤這一古老的計算技術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 小學生要不要學珠算?教育部答覆
    9月7日,教育部網站發布的《關於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0200號(教育類016號)提案答覆的函》(以下簡稱《答覆》),披露了教育部答覆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關於推動珠算文化進入小學數學課堂的提案》的具體內容。
  • 你知道算盤是誰發明的?
    在公元前2400年的巴比倫就可能有算盤,在公元前五世紀希臘的希羅多德有紀錄埃及人有使用。 以往認為算盤為中國發明的觀點並不可靠。事實上,在古中國開始廣泛流行算盤已晚至宋元時期,此前通行的是籌算。
  • 以「五升十進位值制」為基本的珠算 是最適合人類的算具算法
    不僅為人類的計算活動帶來簡捷和方便,也曾給人們以啟迪智慧的美妙享受,更給珠算的完美準備了條件,為後來升華成珠心算奠定了堅實基礎。   「十進位值制」為我國最早發明使用。先民們以基數碼與計數單位相結合表示數,同數左右位的值是十倍關係,故珠算本檔滿十要向前檔進一,示數、計數十分快捷方便。十進位值制的發明創造,提高了人類使用數字的能力,對世界數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 珠算入非遺 特級教師:不建議珠算進教材
    市民王女士昨天也在微信朋友圈裡分享了她家中的算盤,她覺得現在的孩子雖然計算機玩得溜,但其實不會計算,她認為小學應恢復算盤課,一是因為這是咱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文化,二是打算盤既練手也練腦,三是也有樂趣。當然,學打算盤不一定考試,但咱們的傳統文化不應該丟。
  • 揭秘珠算:曾協助計算機完成原子彈相關數據計算
    「上學時,左邊挎書包,右肩挎算盤,自己覺得也是學問人了。」上世紀60年代末出生的大潘對算盤的回憶,對計算機普及前上小學的人們來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大潘是在1975年在浦前小學讀二年級時學習的算盤,那時,小學二年級至四年級上學期,珠算課是必修課,而且還需要考試。  而如今,珠算已不再是必修課。不僅是這樣,現在大學會計專業已經不要求學生會使用算盤了。
  • 繁體字和珠算納入中小學教材?教育部已確定,網友:這才真正減負
    另一項是關於中小學數學,內容為「將珠算重新納入小學數學課程」。教育部還沒來得及做出回復,家長就直言不諱地吐槽:@子涵媽媽:這樣提案有什麼意義?簡化漢字多年,人們都習慣使用簡化漢字,為什麼要回到從前使用繁體字?再說,即使回到從前,到底回到哪個「從前」呢?歷史上不同時代,使用的繁體字也有所差別,難不成追溯到文字源頭—甲骨文,回到「甲骨文時代」?
  • 有專家提議「中小學恢復繁體字識讀和珠算」,網友:腦洞太大
    教育部這次回復的提案中,還有一項是關於「將珠算重新納入小學課程」。記得在我小的時候,在小學數學中,專門有一個單元學習珠算,並且作為考試的內容,那些珠算口訣到現在還記憶尤深。但是隨著社會發展,算盤在實際應用中也越來越少,珠算也慢慢淡出了小學數學課本·。雖然不像以前那麼重要了,但是在現在的數學課本中還是保留了部分珠算內容。
  • 為什麼中國人用算盤,西方人用計算機
    今天,還有不少中小學講授算盤用法,然而只是作為傳統文化的修行,很少有人真的再用它計算。 人們更熟悉電子顯示的計算器,更複雜的計算,則由電子計算機完成。 中國人很早就發展出了完備的計數系統、算數方法,為什麼沒有進一步發展,到最後卻是西方人先發明了計算機?
  • 明代程大位創作了珠算口訣,流傳至今,安徽名人館裡的故事
    第四展廳裡,過了開國皇帝朱元璋展臺,就是介紹珠算大家程大位展覽了。程大位,字汝思,號賓渠,古徽州休寧率口人(今黃山市屯溪區),生於明朝嘉靖12年,卒於萬曆34年,(1533年5月3日——1606年9月18日)。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珠算家、數學家、發明家、文學家,世界珠算的奠基人。
  • 珠算、珠筆算加法口訣——珠算、珠筆算、珠心算三算合一教材之七
    宋國鋒珠算加減法的核心是五升十進位,在加法運算中伴隨有減法運算,而在減法運算中,又貫穿著加法運算,加中有減,減中有加。珠算加減法的運算順序一般是從左到右,由高位算起,運算時首先確定個位檔,然後按相同的數位加減,即「同位相加,同位相減」的原則進行。
  • 先聊算盤,再聊二進位
    算盤,又作祘盤,珠算盤是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盤起源於北宋時代,北宋串檔算珠。
  • 古代科技的發展與歷程
    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既有連續性,又顯示出階段性高潮的特點 我國古代社會從五帝、夏、商、周、春秋戰國直至清末,凡4000年,一直綿延不斷,既不曾發生過像羅馬帝國那樣中斷無繼的歷史悲劇,也不曾經歷西歐中世紀的黑暗時代。
  • 海昏侯墓中的石板和45粒珠子——中國最早的算盤:「遊珠算盤」
    可能大家會習慣性地想,算珠不是應該固定在算盤上的嗎?事實上,最早的算盤是「遊珠算板」,或者說,「遊珠算板」是算盤的前身。在海昏侯墓中出土的算板、白玉珠、瑪瑙珠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遊珠算板」。因為用於計算的珠子並未固定在算板上,所以稱之為「遊珠算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