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的古代或者是近代影視劇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人們熟練地撥著算盤上的算子進行計算的畫面,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珠算這一凝結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在東方世界具有極高使用價值的先進計算方法,早已退出了日常社會的使用,但是作為邏輯訓練的要素,卻成為了各大培訓機構的宣傳重點。
那麼這個影響了整個東方世界的先進計算方法到底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古代考試到底考不考算數呢?
令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算盤既不是發明於強大於四海的大唐,也不是發明於商業極度繁榮的大宋,而是發明於被眾多古代文人學者稱為至暗時刻的元朝時期。
其實縱觀元朝歷史,這是非常好理解的,一方面元朝是一個比宋唐更為外向型的朝代,按照馬可波羅的記載,元朝的商業繁榮程度並不亞於宋朝,因此頻繁的商業貿易和交易,必然迫使更為方便、快捷的計算方法誕生;另一方面,元朝是自隋唐開科取士以來,舉行科考次數最少的一個朝代,大量的讀書人不能通過科考取得功名,為了生存,大量的讀書人迫不得已投身到劇本創作和為商業服務中,在這一過程中為了降低自己的勞動強度,和提高勞動效率,他們必然會去尋求更為便捷、準確的計算方法。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算盤在元朝誕生,隨之而來的珠算方法也因此而產生。
但珠算真正的發展高潮和成體系則是在明朝,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元朝的統治時間較短和內部一直面臨不穩定的因素所致。
明代大數學家程大為根據人們日常使用珠算的習慣,總結了各種珠算方法,從中尋找到一定規律後,撰寫了《直指算法統綜》,書中首次對珠算的規律和學習階段進行了詳細的講解。
此後珠算開始在國內大部分地區傳播後廣泛使用,並遠傳至安南、高麗、日本等鄰國,對遠東地區的計算發放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清朝康熙年間的時候,清帝國的統治者極為重視貴族階層的文化素養,這其中既包含承襲祖傳的騎射之術,也包含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同時與前朝相比,清帝國還極為重視算數,設立了專門的算學館。
算學館專供八旗貴族子弟學習計算方法,普通平民和漢人一般都不能進入學習,同時其在考試方式上也極為嚴格,規定一年按照季度分為四次季考,年終舉行歲末考,其中季考為小考,歲末考為大考,學習期限為五年,五年期滿,大考皆過方可順利畢業。
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實質上古代人不只是只會詩書繪畫,算數同樣是他們生活、學習中的重要部分,而作為當時算數方法中最為先進的珠算自然是人們的必學科目和重要考試內容。
同時也糾正影視劇中常犯的一個錯誤,既古代考試似乎只有文字寫作,和處處可見的算盤算數,實際上民間真正全面普及算盤算數要到明朝才有,元朝之前並沒有這一計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