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圖,就是我今天要介紹的主角「香港瘰螈」
也許很多人都沒聽過這個名字,我曾經也是,直到一次偶遇,我便對它著了迷!
↑萌萌噠,吃個小手
我們之間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
在一次爬山過程中,我看到山溝裡有條山澗小溪,便習慣性地跑下去看看,因為自己對這種環境情有獨鍾,很好奇水下有什麼神奇的原生魚類,於是就脫鞋下水,小心翼翼地翻著石塊和落葉殘枝。不過所看到的都是一些熟悉的身影,例如「黑殼蝦、山坑螺、爬巖鰍、蝦虎魚、蝌蚪」等等.
當我準備上岸的時候,餘光一閃,貌似看到一石塊邊上有條尾巴露了出來。心中甚是興奮,在想,會不會是娃娃魚啊?
↑「香港瘰螈」在野外的樣子
我輕輕地把石塊拿走,還好,沒有驚嚇到它,我認真一看,原來真是一條類似娃娃魚一樣的「四腳魚」。當時高興壞了,然後用小抄網把它抓了起來,研究了一番。經過對比,這條四腳怪物,並不是娃娃魚,也不是中國火龍這樣的蠑螈,短時間還真找不到它的真實身份。只好帶著一串問號,把它帶回了住處。
↑剛帶回來的小傢伙,在熟悉環境(雌性)
回來後,我立刻上網搜查資料,勢必要查清楚它的身份。利用它的外貌特徵,相似生物等等關鍵詞,在各大貼吧,網站查找,最後,上天不負有心人,終於在一個貼吧中找到了跟它一樣的照片。原來,這個貼吧的吧主,是一個科普達人,從事的就是對某地區的物種研究工作,在他的文章中,我第一次接觸到「香港瘰螈」這個名詞,這也是它的學名。它的身份之謎終於被揭開了。
然後我就在網上直接搜索「香港瘰螈」的資料,了解了很多方面的知識,果然知道得越多,自己就越著迷,於是找了個時間,再次去到那個地方,採集了另外幾條回來研究,主要是針對性的尋找了不同性別的回來。
↑如上圖,是兩條不同性別的,尾巴有斑紋的是雄性。
「香港瘰螈」是蠑螈科、瘰螈屬中的一種,有人稱之為「深林小精靈」,是與恐龍時代同時期的物種。喜歡在海拔幾百米的深山幽潭中生活,白天夜晚都會出來活動,夜晚比較活躍。以水生昆蟲、魚、蝦、螺等為食。經過自己一番研究,繪畫了一張圖,對其不同性別特徵做了一些簡單的描述,僅供參考↓。
↑,如圖所示:雄性瘰螈的肛門腫大、有茸毛、尾巴相對短粗,中間有一條藍灰色的條紋,體色多為深灰色、墨黑色。而雌性瘰螈,肛門稍微扁平,尾巴細長,體色多為銅紅色、橘紅色。它們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前爪都是四指,後爪都是五趾的。
故事就講到這裡吧,下面分享一些圖片給大家看看。
↑香港瘰螈的卵,通常在11月份後產卵,主要產在水生植物的莖葉上,會有粘性,每次可產一百多顆卵,孵化期為40天左右。
↑剛孵化出來的小精靈,頭下有鰓,幼體主要在水下生活,還不能上岸呼吸,有點像水族店裡的「六角恐龍」
↑小傢伙們晚上喜歡趴在石頭上休息,曬月光。
↑在水下的樣子,是不是有點像哥斯拉。
香港瘰螈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會裝死,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會把身體翻轉,捲起來,用尾巴包著頭部,一動不動。在繁殖期,雄性的香港瘰螈會打架,為了交配對象,展示威風,哈哈。
大概飼養了一年,因為要經常買蟲子、抓魚蝦來喂,繁殖能力又太強了,照顧不來。加上考慮到,研究完了,應該讓他們回歸大自然,那裡才是它們的天堂,於是找了個好日子,把大的,小的全部都拿到原來發現它們的地方,放歸了。
↑上圖就是放歸後,其中一條害羞的躲在石頭邊上的瘰螈,有些一放回去就遊到深水區去了。希望它們能夠好好的繁衍後代吧。
溫馨提示:香港瘰螈其鮮豔的膚色,代表著有毒性,大家千萬不要食用。
保護野生動物,人人有責。
關於「香港瘰螈」,我就簡單的介紹到這裡了,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留言或者私信我,了解更多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