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一種常寄生在松樹根上的一種菌類,形如甘薯;這味中藥有利水滲溼、健脾安神的功效,其主要成分有:B—茯苓酸、茯苓次聚糖、茯苓酸、乙醯茯苓酸、茯苓素等;現如今,茯苓在養生界也常以保健品的面目出現,茯苓在抗腫瘤方面的作用也日益引人注目;在治腎的中藥中,茯苓也有著其獨特的地位,經典的補腎中藥六味地黃丸等都含有此藥;那麼,茯苓究竟在哪些靶點和環節中起著治腎作用呢?且讓我們一一析之:

一、茯苓,有利水消腫(利尿)、寧心安神(鎮靜)的作用;主要是通過抑制腎小管重吸收而發揮利尿作用,機制為激活Na+,K+—ATP酶活性有關——促進機體的水鹽代謝功能,其所含的茯苓素可拮抗醛固酮受體而起利尿作用,從而減輕腎病病人鈉水瀦留所致的高血壓;鎮靜作用則會使病人的交感神經興奮度降低,實驗發現,此藥可對抗咖啡因所致小鼠的過度興奮;這些都會使腎「承壓傷」降低,此即為茯苓治療腎病的第一「著力點」。
二、茯苓,有保護肝臟的作用,可對抗四氯化碳所致肝損傷,使肝硬變明顯減輕;茯苓還有降血糖作用,改善糖代謝;茯苓能通過利尿作用而減輕胃腸道水腫——使機體消化吸收功能得以改善;茯苓的健脾功效體現在:與黨參、白朮、甘草等組成香砂六君子湯可升高血漿白蛋白(血膠體滲透壓)——即改善體內營養、又規避低蛋白血症帶來的水腫和尿少情況,還能改善胃腸道的蠕動——可以糾正尿毒症病人腹透者出現功能性腹透管引流不暢等腸蠕動降低情況;這些作用都會使機體代謝得以改善,酸性代謝產物——產生減少,體內「酸度」降低,血液經腎之「酸度傷」減輕,此即為茯苓治療腎病的第二「著力點」。
三、茯苓,能使機體免疫力增強(健脾功效之一),中醫認為「脾主為衛」,「四季脾旺不受邪」,說明脾具有增強抗禦病邪與機體免疫功能;現代醫學發現,茯苓可促進T淋巴細胞增殖反應和白細胞介素2活性,可促進巨噬細胞吞噬功能等,這些無疑會使機體抵抗病原體「侵襲」的能力增強,感染發生的機率自然減少;茯苓還有抗菌作用,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等,能抑制或減輕體內已經存在的上述病原體的感染;這些作用都會使病原體和毒素直接傷、病原體和抗體形成複合物沉積於腎之傷、病原體和毒素致「」血瘀傷」減少,因而使腎「感染系列傷」減少,此即為茯苓治療腎病的第三「著力點」。
恰到好處地運用好中藥茯苓這味藥,不僅僅是能夠利尿消腫,更能健脾胃、增強免疫力、抑制細菌……,這樣的多靶點、多環節地抑制腎病,無疑是腎病治療的上佳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