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賣的不少電水壺上都印有「食品級304」
□策劃董林執行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陳駿文吳國強攝影
核心提示|「當心!用這種壺燒水喝會變傻、致癌。」這幾天,一則關於市場上不少不鏽鋼電水壺系「高錳鋼」材料製成,加熱過程中會使「錳」析出,長期使用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並建議市民在選用此類產品時認準「304不鏽鋼」的報導在網站、微信朋友圈中瘋傳。但當大河報記者向多位從事金屬材料、冶金等方面研究的學者核實此說法時,幾乎所有專業人士均表示「用不鏽鋼電水壺燒水,幾乎不可能造成錳的析出」。
「錳析出」為何會有不同的說法?使用由「高錳鋼」製造的電水壺燒水究竟是否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大河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事件】高錳鋼「毒水壺」讓大家「蒙了圈」
「馬上停用這種水壺,後果很嚴重」,「當心!用這種壺燒水喝會變傻、致癌」……從本月20日前後開始,微信朋友圈、網絡中關於使用「高錳鋼」製作的電水壺有礙健康的報導迅速躥紅。
該消息始於江蘇省質監局發布的一則「小家電抽檢結果」。截至昨日,微信朋友圈有數十個不同版本的文章在闡述「毒水壺」的危害。
昨日中午,在鄭州康平路的一家超市,一名售貨員看到大河報記者正在選購不鏽鋼廚具,便主動介紹一口標價為459元由「304不鏽鋼」製造的奶鍋。她告訴大河報記者,「304不鏽鋼」是醫療、食品專用的不鏽鋼,手術刀也是用它造的。「價錢是比別的貴,但網上說有的不鏽鋼『有毒』,多花點錢,用著放心。」
隨後,大河報記者又通過淘寶搜索「不鏽鋼電水壺」發現,「304不鏽鋼」、「認準304,拒絕重金屬」等宣傳語充斥在不少電水壺的廣告之中。
「太可怕,水壺都不敢用了」、「賣壺人在炒作吧?」、「到底是啥?越看越蒙圈……」大河報記者通過網絡搜索發現,網上持續發酵的「毒水壺」事件,也讓網友們陷入了疑問之中。
在這種風潮下,民眾陷入了疑惑,但在「不鏽鋼」製成品的銷售市場卻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在鄭州百榮世貿商城經營各類茶具的魏先生告訴大河報記者,幾日來有許多朋友詢問他關於「304不鏽鋼」的事兒。同時,昨日剛從廣東回到鄭州的他說,關於「毒水壺」的說法在廣東傳得「更厲害」。
【調查】「錳析出」源於不鏽鋼產品持續浸泡在酸性液體中
就「毒水壺」的傳言,大河報記者自前天開始向包括武漢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河南科技大學等開設有材料工程專業的學校的學者進行求證,不少學者表示,作為一種重要的金屬元素,「錳」應用於各類合金製品的加工之中,不鏽鋼作為一種「鐵基合金」,錳元素在加工過程中其實已「鑽」進了鐵、鉻等元素的「晶格」之中,而針對電水壺的工作環境,很難讓錳「跑出來」造成「錳析出」。
那麼,網傳「錳析出」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大河報記者通過查詢發現,目前關於「毒水壺」的稿件,均源於今年3月17日,由江蘇省質監局發布的一份「2016年電水壺產品風險監測質量分析報告」。
在這份報告中大河報記者發現,文中確有「錳析出」的數據顯示,但大河報記者注意到,在報告「錳析出量」的這個檢測項目中,檢驗依據是一種名為「SN/T2829-2011《食品接觸材料金屬材料食品模擬物中重金屬含量的測定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以下簡稱SN/T2829-2011)」的檢驗方法。大河報記者查閱這種方法及其依照的「GB\T5009.81《不鏽鋼食具容器衛生標準的分析方法》」發現了該試驗的操作方法:把煮沸的4%乙酸倒入成品容器或盛有板材的燒杯中,加玻璃蓋,小火煮沸半小時,取下,補充4%乙酸至原體積,室溫下放置24小時,將以上試樣浸泡液倒入潔淨玻璃品中供分析用。與此同時,試驗方法還要求「在煮沸過程中因蒸發損失的4%乙酸浸泡液應隨時補加」。這就意味著存在「錳析出」結果,源於不鏽鋼產品持續浸泡在酸性液體中,但這與平時電水壺「煮開水」的工作環境有著極大的不同。
更為重要的是,在「SN/T2829-2011」試驗的開頭大河報記者發現了這樣的表述:「本標準適用於金屬材料類食品接觸材料(搪瓷製品、不鏽鋼製品、鋁製品)於4%乙酸食品模擬液中砷、鎘、鉻、銅、汞、鎳、鉛、銻和鋅含量的測定」,但在這其中,唯獨不見此次事件的主人公「錳」的身影。
【專家釋疑1】「用查汗液的方法去查血,這能查出來個啥?」
「問題就在這裡,打個比方,去醫院查血,卻用一種查汗液的方法去檢測,這能查出來個啥?」談及此次「高錳鋼」水壺事件,中國金屬材料流通協會不鏽鋼分會秘書長李強直言不諱,對這份日前發布的檢測報告提出了質疑。
同時,李強還認為,部分網傳報導中稱,用4%乙酸加熱、浸泡方法所得溶液中的錳含量去對比飲用水相關標準也存在問題。「如果用這種檢測方法所得到的結果對比飲用水標準,不光是錳,鎳、鉻等元素都有可能超標,甚至更多。」李強表示,在生活中,只要是正常使用,「高錳鋼」所製成的水壺不會出現「錳析出」的問題。
為何要使用乙酸檢測法?為何得出的結果能對比飲用水標準?記者多次向江蘇省質監局進行詢問,但無論記者撥打通過114查詢到的值班總機,還是通過江蘇省「12365」質量技術監督電話查詢到的江蘇省質監局監督處的電話,始終無人接聽。隨後,記者又輾轉與進行此次試驗的江蘇省質檢院電器產品檢測中心取得了聯繫,接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此次檢測確係該中心進行,但因分屬部門不同無法回答記者的問題,並留下記者的姓名和電話表示讓相關人員電話回復,但截至發稿,大河報記者仍未接到任何反饋。昨日下午5時30分,記者再次與該中心聯繫,但電話已無人接聽。
「這次事件可稱為一種『高明的營銷技巧』,更是一種卑劣的『混淆技術』的手段。」在李強看來,這是「300系不鏽鋼」產品對其他不鏽鋼製品的一次「在營銷策略上的打擊」。李強告訴記者,現在,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越來越高,一些商家正是看中了這種「商機」,炮製出了所謂「高錳鋼」製品會對健康造成傷害的傳言。
【專家釋疑2】使用非「304不鏽鋼」水壺不必恐慌
那麼,「高錳鋼」與「304不鏽鋼」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武漢科技大學材料與冶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省部共建耐火材料與冶金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李光強向大河報記者介紹,不鏽鋼在生產過程中,因添加各類元素比例的不同而有著「系列」的區別,「高錳鋼」與「304不鏽鋼」相比,是增加了「錳」的含量而減少了「鎳」,這種不鏽鋼與「304」不鏽鋼相比,耐腐蝕性稍弱,外觀光澤度也不如「304不鏽鋼」白亮,但因其具有較強的成本優勢,在不少領域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其實在國外,刀、叉等不少餐具都是高錳鋼製造的。」李光強說,根據掌握的文獻資料顯示,「高錳鋼」不建議用於存在酸、鹼等化學環境中,在日常的使用環境中可廣泛應用於餐具、室內儲水設備以及工程「非關鍵結構件」的製造中。「有條件的用『304』當然更好,但也不是說『高錳鋼』就不能用,只要是正規廠家出產的產品,大可放心使用。」
對於這個問題,李強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喝一輩子高檔礦泉水和自來水能有啥差別?第一價格差別,第二心理差別。」
根據專家的說法,使用正規廠家生產,由「高錳鋼」所製成的水壺燒開水並無明顯風險隱患。其實,在江蘇省質監局發布的調查報告中也有類似的表述:「目前國家標準中並未對食品用不鏽鋼容器或工具的不鏽鋼材質進行明確的牌號限定。」這就意味著使用「非304不鏽鋼」製成的電水壺並非「不合格產品」。
【專家釋疑3】「錳中毒」多通過呼吸系統所致
這兩天,受網絡中「毒水壺」文章的影響,「錳」似乎成了許多人避之不及的危險元素。那麼這個在元素周期表中排行25,符號為「Mn」的元素究竟有著什麼樣的身份呢?
河南省人民醫院營養科營養醫師文靜告訴記者,錳,是人體所必需的元素之一,對人體的骨骼正常生長發育有重要作用。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食物和飲水中都含錳:飲用水含錳不足0.1毫克/升,穀物中錳含量為0.4~40毫克/公斤,蔬菜和水果中錳含量為0.2~10.4毫克/公斤。
據文靜介紹,錳的毒性遠低於鉛、砷、鎘、鎳等元素。對於成年人,錳的適宜攝入量為3.5mg/d,最高可耐受攝入量為10mg/d,長期超標攝入錳,確實會對人的身體造成一定損害,主要表現為它會影響神經系統的功能,引起記憶力減退、嗜睡、精神萎靡不振、神經功能紊亂等症狀。
「臨床上所見錳中毒的患者多是通過呼吸系統所致且多由職業原因造成,因飲食而造成錳中毒的病例十分鮮見。」文靜介紹說,錳是一種高度不溶解元素,存在於食品容器材料中的錳並不會「從鍋裡跑到飯菜裡」,與此同時,因人體消化系統對於錳的吸收概率只有1%~5%,大部分通過飲食進入到胃腸道的錳會隨糞便排出體外。
熱圖推薦:
城中村拆遷數萬人搬家 鄭漂稱買房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