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兒行千裡母擔憂,世事茫茫不勝愁」,唯有走出家門後才會知道諸多不易,才會明白有家人庇護時是多麼的幸福、安逸。信息發達的現代尚且如此,更不用說交通不便、信息落後的古代。
孟郊在《遊子吟》中寫道:「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遙遠的距離雖隔不斷思念,隔不斷羈絆,卻可能會隔斷生死。因為一路上可能會遇見各種意外,天災人禍無法預料,所以慈母在送別遊子時才會極盡所能的嘮叨,細緻的準備。
古代俗語說:「寧可夜宿荒墳,不可旅居古剎」,這是漂泊在外遊子的共識,啥講究呢?整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一、寧宿荒墳
荒墳,總給人一種撲面而來的驚悚之感。事實上,大部分荒墳埋葬的都是些可憐人,他們可能是因為戰爭,因為饑荒或者瘟疫造成死亡,沒有足夠的墳地留給他們,也沒有家人前來收屍,只能草草埋在荒野中。
另一種情況則是由於家族的沒落,甚至到了絕後代的程度,再無人前去祭拜祖上,墳上長滿野草滿目荒涼,故稱之荒墳。
有人說荒墳很「兇」,容易給人帶來晦氣、不幸,這當然是迷信的說法,因為連古人都不太相信。不過如果有更好的住宿,想來也沒有一個正常人願意夜宿荒墳。
故而這句俗語中出現「寧宿荒墳」,主要是為了襯託下一句的關鍵,至於古人會不會住荒墳並沒有史料查證。
而且在許多古代靈異小說中,荒墳確實不是一個好地方,並且相比較於荒墳,許多小說的主角更願意住在破廟裡,因為一住進破廟各種精彩的故事便來了。
二、不住寺廟
《聊齋志異》中寧採臣和聶小倩便是在蘭若寺相遇,蘭若寺是一個典型被遺棄的破廟,又稱古剎。蒲松齡開了個頭,結果後世許多人與鬼的愛情故事,便發生在了寺廟中。
破敗的寺廟也成了很多恐怖故事的背景板,那麼破敗的寺廟真的如此邪門嗎?這難道就是古人不住寺廟的原因?當然不僅如此,「不住寺廟」在今天看來其實是有多方原因的。
1、危房
破敗寺廟的形成與荒墳一樣是有原因的,一般廟裡的和尚不會輕易捨棄寺廟,除非發生以下幾種情況:
天災。天降暴雨導致山洪暴發(寺廟都喜歡建在山上),沒辦法只能捨棄,而這類殘存下來的寺廟都只能片瓦遮身。
人禍。適逢亂世,各方軍閥混戰,山賊橫行,這些山賊、士兵會因為寺廟是佛家聖地便會手下留情嗎?顯然不會。
因為寺廟中大多藏有和尚們辛苦耕耘得來的糧食,好一點的寺廟有香客的香油錢以及跟各種珍貴的佛像,在各方勢力的打劫之下,寺廟難以為繼只能遺棄。
建築使用壽命到期。在現代安全普及中明確提到不住危房,古人不是傻子,房子越補越破到處都是裂縫,說不定哪天就要塌了下來,這樣的房子誰敢住?
此外,因為前兩點導致寺廟被捨棄長時間無人打理,房子很快便會在大自然的力量下成為危房,這樣的古剎當然不能住。
2、強盜聚集地
人常說:「天地四方為江湖」,江湖中人不僅有各種大俠也有各種強盜劫匪,而這類人除了住在山寨裡便是住在各種破廟裡,過著刀尖舔血的生活,居無定所,四處流動。
想一下,如果寧採臣遇到的不是聶小倩而是一群滿臉絡腮鬍的強盜、劫匪,大概這個故事很快就會迎來結局。所以不住古剎也是因為懼怕遇上歹人。
3、迷信
作為二十一世紀崇尚科學的現代人,咱們自然不相信迷信,甚至還有很多探險節目,哪裡危險探險家們便往哪裡鑽。
可對古人來說,尊佛敬神是大事,況且很多人會認為寺廟佛像破敗,佛力消散,廟中便會引來許多妖魔鬼怪,殺人不見血,吃人不吐骨頭。在這樣的恐懼下,他們也有絕對的理由不住古剎。
結語:
長期居住在城裡的朋友大概一輩子都無法親眼見到荒墳和古剎了,因為隨著近年來城市化的不斷加快,荒廢的古剎、古墳也早就沒了蹤跡。
但凡有一處年代久遠的古剎也會被當作保護景點,成為旅遊景區,倘若這些古剎中真有寄居的妖魔鬼怪,大概也會很寂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