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首個生命或由RNA和DNA混合而成

2020-12-03 中國經濟網

地球首個生命或由RNA和DNA混合而成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近日報導,英國研究人員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關鍵組成部分可由相同原料製成。這表明,地球上出現的第一個生物或許並非由純RNA或DNA組成,而由這兩者混合而成。

DNA和RNA對生命至關重要,它們是攜帶基因的分子,這些基因由父母遺傳給後代。儘管某些病毒使用RNA,但大多數生物的基因都由DNA構成。

許多研究人員懷疑,RNA首先出現,隨著生命體變得日益複雜,發展出製造DNA的能力,而DNA最終取代RNA成為基因的載體。

RNA和DNA的組成部分名為核苷酸。RNA和DNA都使用一組4個核苷酸。每個RNA核苷酸對應1個DNA核苷酸,兩者稍有不同。

在最新研究中,英國劍橋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約翰·薩瑟蘭及其同事用簡單的碳基化學物質製造出DNA的兩個核苷酸。在生命出現於地球之前,這些碳基化學物質可能很豐富,其中包括氰基乙炔,其每個分子僅包含5個原子,在宇宙中也很常見。在此之前的2009年,薩瑟蘭團隊使用同樣的化學物質製造出了RNA的兩個核苷酸。

薩瑟蘭團隊將RNA核苷酸與新的DNA核苷酸結合在一起,獲得了全套4個核苷酸。他說,基於該核苷酸集合的雜交分子可能先於純RNA或DNA出現。

薩瑟蘭說:「當我們研究RNA和DNA時,發現它們密切相關,我們的最新研究表明它們是『兄弟』而非『父子』。」

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的卡米拉·莫肖夫斯卡說:「這一化學反應確實令人印象深刻,表明RNA和DNA可能共存。」

此前也有研究人員發現了DNA可能很早就已形成的證據。那麼,地球上第一個生命體內的RNA和DNA如何協同工作?薩瑟蘭猜測,這個原初的遺傳分子不是純RNA或DNA,而是半個RNA和半個DNA組合在一起。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地球上的生命不僅僅始於RNA
    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起源的一直讓科學家們著迷,但要想追溯數十億年前的生命並非易事。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一種相對較新的假說,即生命是如何開始的:一種非常精確的RNA和DNA混合。 RNA和DNA都決定了所有生物生命的基因組成,DNA是基因藍圖,而RNA是藍圖的解讀者或解碼器。
  • 地球首批生命形式或由RNA-DNA混合產生
    挑戰早期生命分子基於RNA假說地球首批生命形式或由RNA-DNA混合產生科技日報北京1月12日電 (實習記者 張佳欣)近日,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科學家在化學研究領域核心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論文稱,一種名為苯基磷二醯胺(DAP)的簡單化合物在生命出現之前可能就已存在於地球上
  • 向「RNA世界」假說發起挑戰,地球首個生命由RNA-DNA混合產生
    該發現指出了DNA與RNA作為相似化學反應的產物一起出現的可能性,而第一批自我複製的分子,即地球上第一批生命的形式,正是這兩種分子的混合體。近幾十年來,「RNA世界」假說在生命化學領域一直佔據主導地位,認為早期生命分子完全基於RNA,而DNA僅在後來作為RNA進化的產物才出現。而本次發現對該假說提出了挑戰,進一步解釋了地球生命是如何起源的這一古老問題。
  • 挑戰早期生命分子基於RNA假說地球首批生命形式或由RNA-DNA混合產生
    原標題:挑戰早期生命分子基於RNA假說地球首批生命形式或由RNA-DNA混合產生近日,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科學家在化學研究領域核心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發表論文稱,一種名為苯基磷二醯胺(DAP)的簡單化合物在生命出現之前可能就已存在於地球上,它可以通過化學手段將名為脫氧核苷酸的微小DNA結構單元編織在一起,形成原始的DNA鏈。
  • 向「RNA世界」假說發起挑戰,地球首個生命由RNA-DNA混合產生|總...
    該發現指出了DNA與RNA作為相似化學反應的產物一起出現的可能性,而第一批自我複製的分子,即地球上第一批生命的形式,正是這兩種分子的混合體。近幾十年來,「RNA世界」假說在生命化學領域一直佔據主導地位,認為早期生命分子完全基於RNA,而DNA僅在後來作為RNA進化的產物才出現。而本次發現對該假說提出了挑戰,進一步解釋了地球生命是如何起源的這一古老問題。
  • 地球生命如何起源?或由RNA-DNA混合產生
    該發現指出了DNA與RNA作為相似化學反應的產物一起出現的可能性,而第一批自我複製的分子,即地球上第一批生命的形式,正是這兩種分子的混合體。近幾十年來,「RNA世界」假說在生命化學領域一直佔據主導地位,該假說認為早期生命分子完全基於RNA,而DNA僅在後來作為RNA進化的產物才出現。而本次發現對該假說提出了挑戰,進一步解釋了地球生命是如何起源的這一古老問題。
  • 地球上的第一個生命,或同時擁有DNA和RNA,科學家的發現引起轟動
    當我們在夜晚抬頭仰望星空的時候,一個問題總會困惑不已,宇宙如此浩瀚,為何至今除了地球之外,再也沒有找到其它的生命呢?地球上第一個生命又是如何出現的呢?是什麼構成了它?這個問題,在最近得到了解答。地球第一個生命由什麼構成?
  • 科學家:章魚或來自外星,可能不是地球「本地魚」!
    研究表明,章魚可能是一種外星生物,而不是地球上的本土魚類。章魚,俗稱八爪魚,屬於頭足綱八萬目章魚科。地球上已知的章魚有252種,它們廣泛分布於地球上的熱帶和溫帶海域。因為章魚長得很奇怪,所以在影視各方面也很出名。
  • 試驗對比了RNA測試與DNA-RNA測試診斷不確定甲狀腺結節的有效性
    比較Afirma基因組測序分類器RNA測試和ThyroSeq v3多基因基因組分類器DNA-RNA測試的診斷性能時,發現在診斷細胞學不確定的甲狀腺結節惡性腫瘤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方面沒有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
  • 挑戰早期生命分子完全基於RNA的假說,地球首批生命形式由RNA-DNA...
    該發現指出了DNA與RNA作為相似化學反應的產物一起出現的可能性,而第一批自我複製的分子,即地球上第一批生命的形式,正是這兩種分子的混合體。近幾十年來,「RNA世界」假說在生命化學領域一直佔據主導地位,該假說認為早期生命分子完全基於RNA,而DNA僅在後來作為RNA進化的產物才出現。而本次發現對該假說提出了挑戰,進一步解釋了地球生命是如何起源的這一古老問題。
  • 地球生命的起源是先有RNA還是先有DNA?
    ▼生命的起源一直以來都是個未解之謎,從無到有的關鍵究竟是什麼?原本只存在非生物化學過程中的地球,是如何在過去45億年間哺育出了會呼吸、會奔跑、會思考的生命體?如今,我們已知所有機體都是使用的同樣的遺傳分子來存儲信息,也就DNA(脫氧核糖核酸)和RNA(核糖核酸)。但是具體是誰先開啟了地球上的生命,科學界已為此爭論已久。近期,一項發表在頂尖學術期刊《Nature》(自然)上的研究報告首次通過實驗表明,生命在創始之初,DNA和RNA的基本構件可以同時形成和共存於地球的原始「化學湯」中。
  • 地球首個生命體,能同時有DNA和RNA?新發現嚇壞科學家
    筆者:三體-小遙 生命在地球上誕生本身就是一個奇蹟,而人類能夠發展成智慧生命體,同樣克服了無數困難。即便我們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有限,也沒能阻止科學家們進一步探索生命誕生之謎。
  • 一個令人心醉的謎題——DNA和RNA是如何演化出美妙的螺旋結構?
    他們認為,可能早在數十億年前,當構成RNA的那些化學物質偶然地旋轉成螺旋狀時,就出現了RNA的這種螺旋結構。在實驗中,研究人員驚奇地發現:這種自發旋轉成螺旋狀的現象所出現的環境,正是我們通常認為地球在進化出第一批生命之前的常見環境——室溫下沒有催化劑的水中。
  • 地球生命真的起源於「RNA世界」嗎?
    地球生命的起源故事也許將被一項新研究改寫。近日,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中心的化學家們在《德國應用化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一種名為磷酸二胺(DAP)的簡單化合物在生命出現之前似乎就已經存在於地球上,它可以用化學方法將脫氧核糖核苷構建為原始的DNA鏈。
  • 地球上的第一個生命,或同時擁有DNA和RNA,科學家:到底是誰幹的?
    地球第一個生命由什麼構成?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都是構成生命必不可少的關鍵元素,通過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如今地球上絕大多數的生物體內,主要構成都是DNA,只有微生物中的病毒等一些極個別的古老生物的構成是RNA,所以,曾經科學家們認為,地球上第一個生命是由RNA構成的。
  • 突破生命法則極限!8鹼基DNA誕生,會是外星生命遺傳密碼?
    物理學家薛丁格認為,這種穩定的DNA結構得益於鹼基大小剛好合適,可以讓其構建成「非周期性晶體」(Aperiodic Crystal)。一般常見物質都是由周期性晶體構成,組合出來的是一個沒有生命現象的物理世界,如同馬賽克地板,雖然好看卻沒有生氣;而非周期性晶體(好似不規則凸多面體)可以組成千姿百態的生命體世界,出現生命現象。
  • 生命進化史中RNA和DNA誰先發展?隕石中的糖揭地球生命起源
    糖是生命形成不可或缺的分子之一,但最原始的生命是由RNA主導還是DNA,科學家議論不休。最近,來自美國與日本的科學家首度從隕石中發現核糖、阿拉伯糖與木糖,其中核糖是RNA關鍵組分,說明古老隕石撞擊地球時很可能帶來必要成分,供RNA率先輔助地球生命形成。
  • 細菌DNA提取方法的優化
    dna,每種方法所用大腸桿菌菌液量均為3ml,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計對提取的dna測定3次,結果取平均值,實驗結果如圖1、表1所示: 由表1可知,提取的dna濃度隨著超聲時間的延長而增大,這主要是因為超聲使細菌細胞壁更容易破裂,從而裂解液中sds能更充分地破壞細胞膜及核膜的結構,使dna迅速釋放出來。
  • 最新研究:零下80℃,水以液態形式存在,且由兩種液體混合而成
    圖片來源:PNNL官網科技日報北京9月21日電 (記者劉霞)美國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首次對超冷水進行測量後發現,在零下80攝氏度的極低溫度下,水以液態形式存在,且由兩種液體混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