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男童誤食鵝膏菌中毒身亡 尚無有效解毒辦法

2021-01-18 騰訊網

9月8日中秋節,宜賓市筠連縣雙騰鎮新田村5名孩子在食用野生菌後出現中毒症狀,其中3名男孩在送醫途中不幸死亡,另外兩名女孩仍在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搶救治療。

據新田村黨支部書記李晏鵬介紹,中毒事件發生在該村饒忠發家。當天,饒忠發在外打工沒回家,其妻吳雲前往娘家過中秋,留下四個孩子及其奶奶在家。當日早上,饒忠發的兒子饒成彬、饒成元、饒成剛上山採回野生菌,大女兒饒成琴將野生菌做成菜餚,四姐弟及鄰居饒忠奎女兒饒成彥一起食用了野生菌。「當晚,孩子們就出現嘔吐症狀。」李晏鵬說,老人以為只是著了涼,次日早上發現情況不對,遂將孩子們送到雙騰鎮衛生院治療。衛生院判定中毒後,將娃娃們轉送宜賓市二醫院,途中一名男童死亡。11日,另兩名重症者被轉往華西醫院,其中一人途中死亡,另一名男童在轉到華西醫院後經搶救無效死亡。

揭秘鵝膏菌

它含毒肽和毒傘肽 尚無有效解毒辦法

據筠連縣相關人員介紹,被5名孩子誤食的野生菌樣品經四川大學國家生物研究室檢驗鑑定,確認為鵝膏菌。該菌含有毒肽和毒傘肽兩大毒素,目前尚無有效的解毒辦法,死亡率極高。李晏鵬說,鵝膏菌在當地極為少見,此前未聽說有人食用。在此次誤食鵝膏菌中毒事件中,11歲的饒成彬、9歲的饒成元、7歲的饒成剛相繼死亡;13歲的饒成琴、6歲的饒成彥仍在宜賓市二醫院接受治療。成都商報記者 羅敏

多讀一點

95%的蘑菇中毒和鵝膏菌有關

金華職業技術學院農學院的張老師,研究菌類時間蠻長。他表示,毒蘑菇根據包含毒素的差異,導致的症狀也不同。 毒性較強的有:毒肽(損害肝臟)、毒傘肽(引起肝腎損害)、光蓋傘素(引起幻覺和精神症狀)、鹿花毒素(破壞紅細胞,引起溶血)。95%的蘑菇中毒,是食用「鵝膏菌屬」毒蘑菇。

「鵝膏菌屬」包含了600多個品種的蘑菇,國內最多見的是「灰花紋鵝膏菌」和「致命鵝膏菌(又稱白毒傘)」,國外常見的「毒鵝膏菌」也是殺人利器。這三種菌類,主含毒肽和毒傘肽兩種毒素,對肝腎的損害很大,吃了會致命。古代西方的歷史上,甚至有人拿毒鵝膏菌投毒。據都市快報

相關焦點

  • 宜賓5孩子誤食鵝膏菌中毒 3男童身亡2女孩仍在醫院搶救
    9月8日中秋節,宜賓市筠連縣雙騰鎮新田村5名孩子在食用野生菌後出現中毒症狀,其中3名男孩在送醫途中不幸死亡,另外兩名女孩仍在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搶救治療。  據新田村黨支部書記李晏鵬介紹,中毒事件發生在該村饒忠發家。當天,饒忠發在外打工沒回家,其妻吳雲前往娘家過中秋,留下四個孩子及其奶奶在家。
  • 雲南一家四口自採野生菌 誤食致命鵝膏菌中毒死亡
    (原標題:雲南盈江回應一家4口誤食野生菌中毒死亡:致命鵝膏菌引起)雲南網訊 盛夏時節,雲南誘人的美食野生菌大量「冒出」,但稍不注意便會看見傳說中的「小人人」。6月11日,雲南盈江縣支那鄉廬山村下拉馬靠村民早某某一家4口自採誤食野生菌中毒發病4人。至6月27日,死亡4人。
  • 野菌不能隨便採,雲南祖孫三代誤食「白毒傘」身亡
    夏天雨水多,有助野菌大量生長,不過每年6至9月也是有毒野生菌中毒的高發季節。近日,雲南一村民全家祖孫三代 4口因誤食野生毒菌,中毒身亡。誤食有毒野菌「白毒傘」,祖孫三代四人同亡。綜合媒體7月3日報導,6月11日,雲南德宏州盈江縣廬山村的早姓村民祖孫三代 4口,因吃下毒菌,當晚送往醫院救治,但因中毒太深先後身亡,最後一人於6月27日經搶救無效死亡。根據檢測部門對殘餘食物的檢驗結果顯示,死者是食用了俗稱「白毒傘」的致命鵝膏菌,導致食物中毒。
  • 雲南盈江回應一家4口誤食野生菌中毒死亡:致命鵝膏菌引起
    6月11日,雲南盈江縣支那鄉廬山村下拉馬靠村民早某某一家4口自採誤食野生菌中毒發病4人。至6月27日,死亡4人。事件發生後,盈江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安排醫護人員全力救治患者,多方協調省、州級醫院搶救患者。於11日22時到盈江縣支那鄉衛生院救治,12日凌晨1時轉入縣人民醫院救治。
  • 誤食野生菌中毒怎麼辦?
    毒蘑菇中毒全年均可發生,以夏秋季節為主,雲南、貴州等地高發,中毒主要由家庭誤食誤用導致。食用野生菌中毒表現多樣不同毒菌所含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表現也不同,一般有以下幾種。腸胃炎型潛伏期為10分鐘—5、6個小時,表現為噁心、劇烈嘔吐、腹痛、腹瀉等,病程短,治癒後效果一般良好。
  • 雲南一個月內25人食用野生菌中毒,致6人死亡
    今日(7月4日),新京報記者從西雙版納州食品安全委員會、德宏州盈江縣委宣傳部以及德宏州隴川縣政府新聞辦獲悉,近一個月,雲南已有25人食用野生菌中毒,其中6人不幸去世。致命鵝膏圖。西雙版納州食安委供圖今日,新京報記者從西雙版納州食品安全委員會獲悉,西雙版納州連續發生4起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導致14人中毒,2人死亡。
  • 近九成野生菌死亡病例因誤食亞稀褶紅菇和鵝膏菌
    進入雨季,又到了野生菌大量採摘上市的季節,同時也是野生菌中毒高發季節。近日,記者從雲南省疾控中心了解到,根據近年來的監測數據,有近90%的野生菌死亡病例是由於誤食亞稀褶紅菇和劇毒鵝膏菌,近期我省部分地區已發生食用野生菌中毒導致死亡的事件,主要是誤食了亞稀褶紅菇。
  • 雲南近九成野生菌死亡病例因誤食這兩種菌:亞稀褶紅菇和鵝膏菌
    7月2日,記者從雲南省疾控中心了解到,根據近年來的監測數據,有近90%的野生菌死亡病例是由於誤食亞稀褶紅菇和劇毒鵝膏菌造成的,它們不愧為夏季雲南老百姓的兩大「致命殺手」。近期我省部分地區已發生食用野生菌中毒導致死亡的事件,發生中毒的野生菌主要為亞稀褶紅菇。
  • 【提示】請周知,多人因吃這種蘑菇中毒身亡,千萬別亂吃了!
    當下正是野生菌大量上市的時節,每年這個時候,都會發生不少誤食有毒野生菌的事件。 「吃野生菌中毒致幻」頻上熱搜 1 雲南曲靖一男子吃菌中毒失憶,他在路上轉圈圈見車就攔、見人就問:「我是誰,家在哪......」
  • 五歲女孩採食野生菌中毒身亡!雲南吃菌中毒死亡人數超過新冠肺炎?!
    雲南曲靖富源,一家四口採食野生菌後,爺爺奶奶和孫子孫女四人都出現了中毒症狀,5歲大的小孫女在送往昆明搶救的途中不幸身亡。近日,一則「2020年上半年雲南吃菌中毒死亡人數超過雲南省患上新冠肺炎死亡人數」的消息引發網友熱論。
  • 誤食山上採的白毒鵝膏菌 一家六口中毒兩死四危
    昨天,錢江晚報記者諮詢專家獲知,這一家人誤食的,是一種叫「白毒鵝膏菌」的菌類,在國外有「死亡帽」之稱,有劇毒。  事件:一筐野蘑菇撂倒一家6口  7月2日下午5點多,家住永嘉縣橋下鎮昆陽社區吳山村的潘老伯一家,燒了一大碗野生蘑菇,重約一公斤。蘑菇是早上從家附近的山上摘來的。一家6人,都吃了這碗炒蘑菇。  第二天凌晨,6人先後表現出腹痛、嘔吐等症狀。
  • 大自然中美麗的毒蘑菇:致命鵝膏
    大自然中存在著這樣一類雖然外形漂亮但誤食後卻能導致人類死亡的隱形殺手——劇毒蘑菇。其中最著名的一種劇毒蘑菇是致命鵝膏。此文就致命鵝膏的命名過程、分布、形態特徵、毒性及中毒症狀、如何避免誤採誤食、誤食後如何救治等內容進行了詳細闡述,用以幫助人們了解毒蘑菇知識,減少中毒事件發生,提高安全意識並熟悉中毒救治措施。
  • 十大毒之鵝膏毒素,寄身於蘑菇中,誤食可致命
    肉毒桿菌、蓖麻毒素、炭疽、沙林毒氣、河豚毒素、氰化物、汞、士的寧、鵝膏毒素、毒鼠強,這些物質毒性極強,可以致人死亡,總稱十大毒。如何為害,如何防。今天說說鵝膏毒素。鵝膏毒素是從劇毒蘑菇中分離出來的一種多肽物質,屬於毒傘肽類毒素,服下後可在幾天內損害肝和腎,人會感覺極度疼痛,繼而昏迷,死亡。鵝膏毒素橫行全球,它每年都會造成成百上千人死亡。在歐洲,誤食含毒蘑菇導致死亡的95%是由毒鵝膏所致,在美國、南非、馬來西亞、墨西哥、澳大利亞、印度等國家也有中毒事件發生。我國鵝膏菌種類相當豐富,迄今為止已記載約100種。
  • ——雞樅菌與灰色鵝膏菌的鑑別
    灰色鵝膏菌的菌蓋呈灰色、深灰色或灰黑色。菌柄上部或頂部生有灰白色菌環,菌根(基部)長有白色近球狀或苞狀的菌託。為鵝膏科鵝膏屬大型真菌。具有「穿鞋戴帽穿裙」的特徵。近年來我國多省發生幾十起因誤食此菌中毒,致300多人中毒,其中70多人死亡。可謂血淋淋的!
  • 女記者野生菌中毒記:「看見」藤蔓和樹木「從我身體裡長出來」
    女記者吃野生菌中毒,此事一度爬上了熱搜榜第一。而就在近段時間,雲南誤採誤食野生菌中毒事件多次見諸媒體報導。根據云南省衛健委7月24日發布的消息:截至7月20日,雲南省已發生野生菌中毒事件273起,12人死亡。
  • 男童誤食劇毒「氰酸鉀鋁「
    男童誤食劇毒「氰酸鉀鋁「 在ICU三天仍昏迷不醒醫生稱已腎衰竭  孩子父親於博向記者出示孩子在icu的照片   男童誤食劇毒:>男童誤食劇毒,這些毒藥本是被男童父親買來毒麻雀的,已經買了4年了,不小心被男童翻了出來並且吃到嘴裡。
  • 雲南衛健委發布預防野生菌中毒預警公告(附毒蘑菇圖片)
    每經編輯:張楊運夏季來臨,雲南省到了野生菌採摘上市季節,同時也進入了野生菌中毒高發季節。為防範和減少誤採、誤食有毒野生菌造成的食品安全事故發生,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5月29日,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網站發布《預防野生菌中毒預警公告》(以下簡稱《公告》)。一、廣大群眾要提高自我健康安全意識,不隨意採摘食用不熟悉、腐爛、幼小不能辨別的野生菌類。
  •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消費提醒:謹防誤食野生毒蘑菇引起食物中毒
    四、做好食物中毒應急處置  目前,對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一旦誤食野生蘑菇後出現疑似中毒症狀,應儘早採用催吐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同時,催吐後應儘快到醫院接受治療,並及時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就診時最好攜帶剩餘蘑菇樣品,以備進一步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