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編輯:張楊運
夏季來臨,雲南省到了野生菌採摘上市季節,同時也進入了野生菌中毒高發季節。為防範和減少誤採、誤食有毒野生菌造成的食品安全事故發生,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5月29日,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網站發布《預防野生菌中毒預警公告》(以下簡稱《公告》)。
一、廣大群眾要提高自我健康安全意識,不隨意採摘食用不熟悉、腐爛、幼小不能辨別的野生菌類。
二、食用野生菌應避免多種類混雜,烹飪加工時一定要燒熟煮透,嚴禁生吃涼拌,不宜同時飲酒。
三、食用野生菌如出現頭昏、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煩躁不安、幻覺等症狀,應第一時間到最近的醫療機構就醫,不要耽誤。
四、各級衛生健康部門要做好預防野生菌中毒宣傳、監測報告和應急救治各項準備工作,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報告、早治療。
那麼加工食用野生菌具體應該注意哪些問題?來聽聽雲南省疾控中心專家的建議吧。
1.頭上戴帽(菌蓋)、腰間系裙(菌環)、腳上穿鞋(菌託)的菌子多有毒,儘量不吃!
2.不易識別的菌子不要吃!
亞稀褶紅菇,俗稱「火炭菌",是我省中毒最嚴重的毒菌品種,歷年來已造成多人中毒、多人死亡事件,而外形極為相似的密褶紅菇、稀褶紅菇卻是食用菌,一般人很難區分,需要專業人員結合顯微鏡及分子生物學鑑定手段才能進行準確鑑別,建議這類菌子最好不要食用。
你會聽說有人吃雞樅中毒,雞樅是無毒的,是因為誤食了形態類似雞樅的毒菌,如劇毒的灰花紋鵝膏菌、假褐雲斑鵝膏菌形態和雞樅很相似,因此採食雞樅要特別小心。
3.最好不要吃雜菌!
雜菌不易識別,如果同時誤食幾種毒菌,對身體的危害程度會更大,醫療救治也更困難。
4.不要輕易相信所謂的「民間方法"去分辨菌子是否有毒!
以色彩、有無汁或斷面是否變色、是否生蛆或生蟲來判斷菌子是否有毒的說法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5.菌子一定要煮熟炒透!
我們雲南人最愛吃的見手青等牛肝菌未煮熟炒透會中毒,可能出現「小人國"幻覺。
6.吃菌子最好不飲酒!
酒精可促進毒素吸收,也可能與菌子發生化學反應產生新的毒素。
7.吃菌子中毒必須立即就醫
凡是在吃過菌子後,有頭昏、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煩躁不安或其他不適者,都應立即就醫。同餐進食者不論症狀輕重,均應立刻到附近的醫院進行觀察診治。
遠離毒菌的「兩個金標準"
第一金標準:
頭上戴帽(菌蓋)、腰間系裙(菌環)、腳上穿鞋(菌託)的菌子多有毒,儘量不要吃!
第二金標準:
自己不熟知的菌子不要吃!只吃熟知的食用菌!
來源:綜合自雲南省衛健委網站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