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雲南昆明,一名女子吃野生菌後中毒,被朋友拍下匪夷所思的一幕。女子躺在病床上手舞足蹈,她自稱看到了小精靈、雲彩還有花,女子稱,自己是食用了未煮熟的牛肝菌(俗稱「手見青」),導致中毒後出現幻覺。
近期,野生蘑菇進入生長旺盛期,誤採、誤食有毒野生蘑菇導致的中毒事故易發、多發。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衛生與中毒控制所專家表示,毒蘑菇含有多種毒素,毒性強烈,可損害肝、腎、心臟及神經系統。誤食毒蘑菇可能造成中毒,甚至死亡,所以請大家遠離野生毒蘑菇,做到不採摘、不買賣、不食用野生蘑菇。
毒蘑菇中毒主要分7型
不同種類蘑菇生長習性有較大差異。每種毒蘑菇含有的毒素不同,毒素吸收、分布、轉換和代謝各不相同,作用於相應的靶器官,引起效應類型和程度都有差異。而且,一種毒蘑菇可含有多種毒素;一種毒素也可存在於多種毒蘑菇中。同一種蘑菇的不同生長階段、不同部位的毒素含量也不盡相同。以上特點就使得蘑菇中毒臨床表現多樣,導致的健康危害結果也大不相同。
過去將毒蘑菇中毒分為胃腸炎型、神經精神型、溶血型和多臟器損害型。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病例觀察的積累,目前多數醫學界認可,毒蘑菇中毒常見有7型。
1.急性肝損害型:多數在進食後數小時至30小時發病。早期表現為噁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多數患者逐漸好轉,出現1天~2天的「假愈期」。之後出現黃疸、谷丙轉氨酶升高等肝損害症狀。少數患者可有心律失常、少尿、無尿等。嚴重者可出現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該型是造成我國蘑菇中毒死亡的最主要類型。
常見可致該病的毒蘑菇:鵝膏屬的灰花紋鵝膏、致命鵝膏、裂皮鵝膏、假淡紅鵝膏和黃蓋鵝膏等。環柄菇屬的肉褐鱗環柄菇和毒環柄菇等。盔孢傘屬的條蓋盔孢傘和紋緣盔孢傘等。
2.急性腎損害型:多在進食後6小時~24小時發病。早期出現消化道症狀,隨後出現急性腎損害,表現為少尿或無尿,血生化見肌酐和尿素氮明顯升高,少數可伴有肝損害,嚴重者因急性腎功能衰竭死亡。
常見可致該病的毒蘑菇:鵝膏屬的假褐雲斑鵝膏、歐式鵝膏和擬卵蓋鵝膏和絲膜菌屬的部分種。
3.橫紋肌溶解型:多在進食後15分鐘至兩小時內發病,早期出現消化道症狀,6小時~12小時後出現出血尿或血紅蛋白尿、肌肉壓痛和痙攣性疼痛、肌酸激酶急劇增加等橫紋肌溶解的症狀。嚴重者可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常見可致該病的毒蘑菇:亞稀褶紅菇和油黃口蘑等。
4.溶血型:多在進食後30分鐘至3小時內發病,早期出現消化道症狀,隨後大量紅細胞破壞,出現腰部酸痛、血紅蛋白尿、貧血、黃疸、急性腎損害,嚴重者可出現腎衰竭,甚至死亡。
常見可致該病的毒蘑菇:卷邊樁菇和紅角肉棒菌。
5.胃腸炎型:為臨床上最常見的類型。一般發病快,多在進食後10分鐘至兩小時發病,少數患者可達6小時。主要表現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全身無力。持續時間較短,多在1天~3天好轉,預後良好。嚴重者可因劇烈嘔吐及腹瀉,出現脫水及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克。
常見可致該病的毒蘑菇:鬼傘屬的毛頭鬼傘、墨汁擬鬼傘;毒紅菇、日本紅菇;大青褶傘、球蓋青褶傘;粉褶白環菇;蛇頭菌。
6.神經精神型:發病快,多在進食後15分鐘至兩小時內發病。除有消化道症狀外,還出現神經精神症狀,如瞳孔縮小、多汗、流涎、興奮、視物模糊、幻覺、步態蹣跚、譫妄等,嚴重者可出現視覺畸變(小人國幻視症)、狂躁、沮喪、焦慮、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狀。一般預後良好,多在4小時~24小時恢復。
常見可致該病的毒蘑菇:1.牛肝菌屬,如粉黃黃肉牛肝。2.絲蓋傘屬,如裂絲蓋傘、星孢絲蓋傘、茶褐絲蓋傘。3.潔小菇。4.鵝膏菌屬:小豹斑鵝膏、黃磷鵝膏、球基鵝膏。5.鹿花菌、赭鹿花菌。6其他:皺柄白馬鞍菌、古巴裸蓋菇和喜糞裸蓋菇等。
7.光敏性皮炎型:潛伏期較長,多在進食後1天~2天發病,表現為日曬傷樣的皮損,暴露皮膚見光後出現紅、腫、瘙癢、灼痛等光敏性皮炎症狀。嚴重者可出現皰疹,少數患者可伴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乏力、呼吸困難等症狀。
常見可致該病的毒蘑菇:膠陀螺和葉狀耳盤菌。
識別毒蘑菇小心9誤區
蘑菇的形態多種多樣。不同地區或不同生長階段的同一種毒蘑菇,形態也不一樣。在野外,無毒的蘑菇往往與有毒的蘑菇混生,外觀相似,極易誤採、誤食。即使是經驗十分豐富的生物學家,往往也需要藉助實驗室專業儀器才能進行精準鑑別。而非專業人員僅憑經驗,靠形態、氣味、顏色等外貌特徵來辨識,是很難準確識別毒蘑菇的。如紅菇屬的密褶紅菇和稀褶紅菇,能食用,民間稱其為火炭菌。而與其長像極為相似,又常生長在一起的同屬蘑菇亞稀褶紅菇卻是劇毒蘑菇,吃一朵即可致人死亡。它們的區別僅是菌褶的疏密程度。
在民間,存在多個識別毒蘑菇的誤區。
誤區1:顏色鮮豔的有毒 如白色的致命鵝膏、灰色的灰花紋鵝膏,吃一朵即可奪人性命。而黃紅色的雞油菌和綠色的青頭菌卻是美味食用菌。
誤區2:生長在陰暗潮溼或糞便上的蘑菇有毒 雖然蘑菇有糞生或腐生,但生長地和毒性並無關聯。如口蘑生長在草原的羊糞上。而劇毒的鵝膏菌多生長在相對清潔的林地上。
誤區3:有辛辣、酸澀、惡腥或其他惡味的蘑菇有毒 許多毒蘑菇都沒有明顯的特殊氣味。「毒蘑菇有土豆或蘿蔔味。無毒蘑菇為杏仁或水果味」的說法也無依據。當然,氣味不好的蘑菇,人們一般是不願採食的。
誤區4:蟲食或生蛆的無毒 很多劇毒蘑菇成熟後常會生蛆或被蟲食。如成熟的致命鵝膏常常被蟲啃食。即便給大鼠或小鼠餵飼劇毒鵝膏菌,大小鼠也不會中毒的。
誤區5:受傷變色、流汁液的蘑菇有毒 如松乳菇、紅汁乳菇掰開或劃傷後會流出乳汁,美麗牛肝菌受傷斷面會變藍色,但它們都是美味的食用菌。而許多毒蘑菇受傷斷面不會變色或分泌汁液,卻是有毒的。如劇毒肉褐磷環柄菇、有毒毒蠅鵝膏的斷面都不會變色,也不會流汁液。
誤區6:「銀針驗毒」 與銀器、大蔥、大蒜、大米同煮可使其變色的蘑菇有毒。「銀針驗毒」實際是銀與硫或硫化物發生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銀,而蘑菇毒素不含硫或硫化物,不能產生顏色變化。大蒜或蔥或大米與毒蘑菇同煮也不會變色的。目前,尚未發現任何與毒蘑菇同煮會變色的物質。
誤區7:白醋能使蘑菇汁變色或牛奶能在蘑菇上結塊就是毒蘑菇 真相是白醋遇到鹼性物質都可變色。牛奶遇到酸性或鹼性物質都會變性而結塊,這與蘑菇是否有毒無關。
誤區8:高溫或油炸可去毒 許多毒素的化學結構相當穩定,高溫或油炸都不能將其破壞。水焯能去掉部分毒素,但不能去除乾淨,仍會使人中毒。
誤區9:有鱗片、黏液的有毒 如條蓋盔孢傘和亞稀褶紅菇都沒鱗片的黏液,卻有劇毒。而有毛和鱗片的香菇卻可以食用。
目前,還沒有能快速識別蘑菇是否有毒的方法。不盲目採食野生蘑菇才是預防和控制毒蘑菇中毒的關鍵。可選購人工栽培蘑菇食用。若要食用野生蘑菇,可到正規的市場購買熟悉的品種食用,或到規範的餐廳食用。
【來源:健康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