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仙原名黃好問,意思是不懂就問,後來又被村民稱呼為黃大仙,這是怎麼回事呢?
黃大仙這個稱呼是改革開放後才有的,他以前很聰明,打的一手好算盤,做過村裡的會計,不知什麼原因,就不幹了。
最初的發跡應該是早期賣乘法口訣表。當我們都小心翼翼的照顧責任田時,他卻在大集上兜售乘法口訣表,一毛錢一份,這在當時屬於暴利的行業。據他說,當時五分錢一張32開的白紙,可以做十幾本口訣表,一本賣一毛,管理費也就幾分錢。當時買乘法口訣表時,賺大發了。刨去別人的加工費,還能賺一塊地多,這個數字在當難以想像,就是在現代,也屬於暴利。憑藉這門生意,黃大仙積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蓋起了房子。

黃大仙走南闖北賣乘法口訣表,增加了見識,也容易接受外來的思想。他敏銳的覺察到這門行業前景不好,因為賣乘法口訣表的人多了。就有高人指點一下他,回家賣油鹽醬醋,白酒啤酒,開百貨商店。他又趕上農民富裕後,無處消費,只能買他家的商品。老黃又趕上好運,成天來他家商店賣貨的排隊,數錢數到手發軟。

大家看著他發家致富,又都是人們不屑從事的服務業,等人們回過味的時候,他已經是行業翹楚了。
於是就有村民重視他了,從他兩次三番地折騰,村民發現他不簡單,才有村民送給他黃大仙的稱呼,意思是做一事成一事,算計的好。

生活還得繼續,如今的老黃捨棄了商店,專門照顧兒子的驢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