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個人說他的拿手好菜是可樂雞翅,請注意,這個人沒有任何拿手好菜。」雖然是一句段子,但也可以看出可樂廣受歡迎的程度:不但可以當飲料喝,還可以拿來做菜。而誕生於1886年的可口可樂,至今已有了134年的歷史。
一般來說,論及「世界三大飲料」的時候,上榜的分別是茶、咖啡、可可;但要排「世界四大飲料」的話,可樂卻總有一大票支持者。目前,全球有17億人次的消費者將可口可樂視為日常飲料,平均每秒有19400瓶(接近2萬瓶)可口可樂被買走,當之無愧的銷量之首。
不過,任何一個廣受歡迎的品牌都不會只守著原來的配方成分,而是會根據市場反應調整產品配方。好比我們現在喝到的可樂,跟134年前的可樂就很不一樣。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可樂原始配方竟然還含有與毒品相關的成分。
可樂的發展歷史與有兩個重要人物有關,一個是被稱為「可口可樂之父」的商人阿薩·坎德勒,另一個是可樂的發明者,藥劑師約翰·彭伯頓。就在1885年,約翰成功地配製出了一種深色糖漿,他把這種糖漿稱為「彭伯頓法國酒可樂」。
這糖漿裡面含三種成分:酒精、咖啡因、古柯鹼,它們都具有成癮性。1年後,由於酒精的成癮性引起了政府重視,「禁酒令」開始推行,約翰只好把酒精成分從糖漿裡面移除,重新調配了新糖漿,並且給這種糖漿起名為可口可樂(Coca·cola)。
這個名字是綜合糖漿的原料配方後得來的。Coca,也就是古柯,原本產自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區;cola,也就是可樂樹,原產南非。約翰並不是商人,他只是想製造出一種有藥用價值的營養飲料放在自己的藥店出售。
「可口可樂之父」阿薩·坎德勒與約翰互相認識。1888年,阿薩因為早年受過傷,頭痛發作,約翰見狀,就把自己調配的飲料拿給他喝。幾分鐘後,阿薩頭不痛了,這讓他對約翰的飲料充滿了興趣,隨後他決心入股可口可樂,並買下它的專利。
為什麼阿薩喝到當時的可樂後,身體不適的情況就好轉了呢?這當然與可樂裡的古柯葉成分有關。古柯葉本就是毒品海洛因的原植物,從古柯葉中提取的古柯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古柯鹼)毒性比較強,從1985年開始就成為世界性主要毒品之一。
隨著古柯的濫用,當時的人們漸漸發現它會帶來與毒品相似的興奮作用。1888年,阿薩終於擁有了可口可樂的全部股權,2年後,他開始專心經營可口可樂。然而到1903年,可樂中的古柯鹼成分被一位化學家發現,阿薩因此被起訴。
之後,阿薩就將這種成分從可樂中剔除,改加入經過處理的、無毒的古柯萃取液。從這時候起,可樂中的成癮性成分只剩下了咖啡因。上個世紀初,可口可樂公司又對咖啡因做出了減量並且標註成分在瓶身上的處理,由此基本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可口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