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氣壓帶有熱力成因和動力成因之分?

2020-10-10 中學地理問答

為什麼說氣壓帶有熱力成因和動力成因之分?

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

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


答:

赤道低氣壓帶是由於赤道地區地表接受太陽輻射多,氣溫高,空氣不斷膨脹上升而形成的,此為熱力成因

同樣是低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是由於中緯西風帶的風(北半球為西南風,南半球為西北風)與極地東風帶的風(北半球為東北風,南半球為東南風)輻合抬升而形成的,此為動力成因


極地高氣壓帶是由於兩極地區地表接受太陽輻射少,氣溫低,空氣收縮下沉而形成的,此為熱力原因

同樣是高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是由於西風在南北緯30°附近,大氣堆積、下沉而形成的,此為動力原因


總之啊,高、低氣壓帶都有熱力成因和動力成因之分,形成上述4種組合(藍色字)。


相關焦點

  • 大陸漂移與地震成因
    新大陸漂移模型認為,大陸板塊可以在熱力驅動下自己發生漂移,動力機制是大陸板塊漂移劃開洋殼引起巖漿不斷上湧,在陸塊後面冒泡,巨大的巖漿熱動力推著板塊往前跑。我們可以形象地把大陸漂移比喻成「平底熱鍋裡的黃油會自己跑」。
  • 逆溫的成因
    因此,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逆溫的成因和它的家族。   地球的「外衣」——大氣,自地面向高空可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外層等五個層次。在對流層中,氣溫一般是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平均每上升一百米,溫度降低零點六攝氏度。
  • 淺談地震成因之我見(上)
    由於地震成因的真相不明,預報工作成為有目無珠的「瞎子」。雖然近幾年地震研究工作有長足發展,但地震預報準確率仍極低。地震成因的真相為什麼難以攻克呢?雖然科學發展了,但人類還沒發明探測地心的儀器,對地球的整體生理構造機能理解不清,因此研究地震成因根源無法切中要點,預報震情也無據可依。雖然科學家以蛋的結構描述地球內部構造,但對地球內的地核與地幔的循環原理認識不清,易產生錯誤認知。
  • 2017高考衝刺:地理氣候特點及成因常見87個問答題
    ­  2017高考已進入最後的衝刺階段,新東方在線高考網小編整理了2017高考衝刺:高考地理氣候特點及成因問題,供同學們參考學習。­  1、為什麼亞洲季風氣候最顯著?­  原因:主要受海陸分布的影響。­  地處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特別顯著所致。
  • 石油和天然氣的成因
    生物成油理論(羅蒙諾索夫假說)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 實測表明,煤的揮發分隨煤化作用增強明顯降低,由褐煤煙煤無煙煤,揮發分大約由50%降到5%。這些揮發分主要以CH4、CO2、H2O、N2、NH3等氣態產物的形式逸出,是形成煤型氣的基礎,煤化作用中析出的主要揮發性產物。 1.煤化作用中揮發性產物總量埠; 2、CO2 3.H2O 4.
  • 環保科普 | 大氣汙染分幾種,成因是什麼?
    環保科普 | 大氣汙染分幾種,成因是什麼?人為源汙染物是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所排放的汙染物,包括燃料燃燒、工業排放、交通排放以及農業活動等。3複合汙染上世紀70-90年代,我國大氣汙染治理以燃煤排放的煙塵和二氧化硫為主,並開始初步治理氮氧化物。
  • 關於各大洲氣候特徵及成因的87個問答(上)
    1、為什麼亞洲季風氣候最顯著?  原因:主要受海陸分布的影響。  地處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特別顯著所致。  表現:東亞夏季吹東南季風,冬季吹西北季風,雨熱同期;南亞夏季西南季風,冬季吹東北季風,有明顯的乾濕季。
  • 高考地理氣候特點及成因的簡答題考點(二)
    46.澳大利亞東南部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  地處25oS~35oS的大分水嶺的東側迎風坡,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夏季吹東南季風,降水較多,冬季吹西北季風,降水少。太平洋沿岸受東澳大利亞暖流的影響,增溫增溼,降水較多。形成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  47.澳大利亞東南部溫帶海洋性氣候的成因?
  • 2020國考行測備考:常識知識點之四大降水類型及成因
    常識判斷是行測考試必考的知識點之一,地理知識出現頻率也是比較高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都會有所涉及。在自然地理中降水類型的特點及成因都是我們常考的考點。那麼今天中公教育專家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首先四大降水類型分別是鋒面雨、地形雨、對流雨和颱風雨。鋒面雨是我國最為普遍的降水類型:鋒面雨的成因主要是冷暖氣團所形成的鋒面相遇之後,暖氣團中所攜帶的大量水汽遇冷凝結成水滴,從而形成降水。
  • 中國氣象局權威解析:今年秋季颱風偏多成因
    人民網北京11月1日電(楊翼)今天下午,中國氣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詳細分析了今年秋季颱風偏多的成因。10月以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6個熱帶氣旋(8級以上),生成個數較常年同期(1981-2010年平均生成3.6個)偏多2.4個,其中有1個在我國登陸,登陸個數比常年同期(1981-2010年平均登陸0.57個)略偏多。
  • 太湖成因之謎之隕石撞擊坑學說
    關於太湖的成因,學術界長期存在著瀉湖說、堰塞湖說、構造沉降說和火山說等多種假說。近年來,太湖西南側的圓弧地貌特徵引起國內外學者對「隕石衝擊坑成因說」的關注及爭議。這一學說又分「隕石撞擊成因說」和「彗星爆炸成因說」兩種。
  • 地震成因
    地震成因: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層的巖石圈稱作地殼。地殼巖層受力後快速破裂錯動引起地表振動或破壞就叫地震。由於地質構造活動引發的地震叫構造地震;由於火山活動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巖層(特別是石灰巖)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
  • 石油成因和峰值理論
    石油的成因,一直存在多種理論或假說,主要包括無機成因論、有機成因論和混合成因論。  (一)無機成因論  無機成因論以前蘇聯學者為代表,19世紀晚期,俄國門捷列夫認為,地球深處的金屬碳化物在高溫下與水起反應,生成乙炔隨後凝聚成烴。石油來源於地殼深部和地幔內的含烴類物質。無機成因論者指出,有機論無法解釋巨大的石油資源量,有些油田的石油資源量遠遠超過沉積物的生烴量。
  • 「地球脈動」其成因仍是未解之謎
    「地球脈動」其成因仍是未解之謎 來源:北京日報時間:2020-11-26 08:09:49 過去60年來,世界地震學家一直在對「地球脈動」進行追蹤和研究,但其成因仍是未解之謎。1961年6月6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傑克·奧利弗在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站,通過紙質記錄儀,第一次記載下了「地球脈動」,每26秒跳動一次。1980年,美國地質學家使用地震儀,初步確定「地球脈動」源頭在南大西洋或赤道附近某個地方。北半球的夏季,「地球脈動」微震強度會有所增加。
  • 臺灣島的成因機制
    試論臺灣的非島弧成因及其與南海海盆的相關性[J].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998,18(2):113-118.2)   Wen-Yu Shao,Sun-Lin Chung,Wen-Shan Chen,Hao-Yang Lee,and Lie-WenXie.
  • 盤點全球氣候類型的成因和分布特點,告別死記硬背輕鬆作答文綜題
    這個類型的題目在以前的文綜考試中經常會遇到,只要熟練掌握各大洲有哪些氣候類型或者各種氣候類型的成因以及分布規律,每當碰到這類問題的時候就不至於丟分。從各氣候類型的成因和主要分布區域來看,分別如下:1、【南、北緯10之間】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下,全年盛行上升氣流,高溫多雨,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主要分布在非洲剛果河流域、 南美亞馬孫河流域以及中美洲和眾多太平洋島嶼;2、【
  • 淺談地震成因之我見(一)
    全球每年發生大小地震五百多萬次,小地震絕大多數人感覺不到,五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嚴重威脅到人類生命和財產,而且每年都會發生多次重大的地震,成為人類無法抗拒或規避的天然災害。地球時常突發這種爆炸性的「脾氣」,嚴重時能使地面像海浪樣湧動,使一座城市瞬間毀滅,使成千上萬的人死亡。地震的成因根源是什麼,已成為當今世界性的重大科學難題,是我們急於探究地震成因背後的事實真相。
  • 【專題突破】關於氣候特點及成因的87個問答題,這裡全部都有!
    地處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特別顯著所致。表現:東亞:夏季吹東南季風,冬季吹西北季風,雨熱同期;南亞:夏季西南季風,冬季吹東北季風,有明顯的乾濕季。  2.為什麼亞洲有熱帶、溫帶季風氣候,其他洲沒有?
  • 關於高中地理氣候特點及成因的87個問答題,這裡全部都有!
    地處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間,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特別顯著所致。表現:東亞:夏季吹東南季風,冬季吹西北季風,雨熱同期;南亞:夏季西南季風,冬季吹東北季風,有明顯的乾濕季。2.為什麼亞洲有熱帶、溫帶季風氣候,其他洲沒有?
  • 作文素材 | 巖石的成因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有理不在聲高」,放之四海皆準。18世紀初,巖石的形成原因尚無定論,科學家們為此爭論不休,甚至展開了隔空「罵戰」。以德國弗萊堡礦業學院魏爾納教授為首的一批學者,在研究了大量的水成巖後,得出了「水成說」,即巖石的成因和水有關,都是由原始的海水或洪水中的沉積物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