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破解50年謎題:男女為何大不同?

2021-01-19 生物谷

 

性行為差異是在大腦發育過程中被編程,但人們卻並不清楚這種情況確切是如何發生的。根據發表在3月30日《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在對雄性嚙齒類動物性行為至關重要的一個大腦區域——視前區(POA)中,雌性表型是DNA甲基化抑制雄性相關基因的結果。

研究作者、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後研究人員Bridget Nugent說,當前對於大腦雄性化的機制知之甚少,對於大腦雌性化的機制則了解更少,儘管已對這一問題展開了50多年的研究。

齧齒動物大腦中的性差異是在胚胎發育接近結束直到出生後一周這段時間被編程。在雄性中,睪丸激素驅動了大腦的雄性化;這種情況被認為是通過激素相關的轉錄因子直接誘導基因表達而發生。由於大腦雌性化是發生在缺乏卵巢激素信號的情況下,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雌性大腦和行為是一種默認狀態,是在發育過程中沒有雄性激素的情況下被編程。以往也並不清楚激素可以改變基因表達的下遊機制。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Nirao Shah(未參與該研究)說:「這項研究揭示出DNA 甲基化在調控性別分化中起重要作用。」

喬治亞州立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主任Geert de Vries(未參與該研究)說:「我們仍然認為大腦雌性狀態是默認狀態,但這項研究改變了我們對維持默認狀態機制的思考。作者們表明雄性大腦程序受到了主動抑制,這真是一個新概念。」

換句話說,是雄性激素啟動了雄性程序。「你可以說,這是受到雌性抑制的那些基因被解放了。因此,從進化角度來講,這種進化與我們過去想的有很大的不同,」研究作者、馬裡蘭大學醫學院藥理學教授Margaret McCarthy說。

DNA甲基轉移酶(Dnmt)可以控制DNA甲基化,由此介導基因抑制。Nugent、McCarthy和同事們證實,在這一敏感時期雄性大鼠大腦視前區中的Dnmt活性比雌性大鼠視前區中要低。用雌性激素處理新生雌性大鼠可導致雄性水平的Dnmt活性,但卻不會影響老年大鼠。相比於雄性或雄性化的雌性大鼠,標準雌性大鼠整個基因組完全甲基化CpG位點水平高兩倍。

隨後研究人員通過在出生時直接給予大腦Dnmts小分子抑制劑,成功驅動了雌性大鼠大腦視前區內雄性形態以及雄性交配行為。

研究人員發現在這一關鍵時期給予雌性大鼠雄性激素只會改變雌性的性行為,而在出生10天後即這一敏感窗關閉之後抑制Dnmts可導致雄性表型。他們還發現在出生幾天後(敏感發育窗關閉後)敲除小鼠模型中的一個Dnmt酶,可導致雌性小鼠顯示雄性交配行為。

Nugent說,由於甚至在雌性大腦編程發生後破壞DNA甲基化都可以導致雄性化,這些結果表明在大腦發育後仍然需要通過甲基化模式來維持雌性大腦狀態。

「在關鍵期大腦雄性化需要雄性激素,反之幹擾甲基化實際上可以推翻過去已建立起來的甲基化模式,使得雌性發生雄性化。雌性需要保持大腦中高水平的甲基化來維持雌性表型,抑制它們內在雄性表型。」

密西根州立大學Marc Breedlove(未參與該研究)說:「這是首個研究鑑別出了性別分化的一個分子元件,它似乎是睪酮使雄性大腦雄性化因果改變的一個組成部分。睪酮有可能是通過降低甲基化,由此將許多基因從表觀遺傳抑制狀態解放出來而發揮作用,提出這一概念是一個重要的貢獻,有可能激發許多的新研究路線。」

利用全基因組RNA測序,作者們揭示出整體差異不僅顯示在RNA水平上,還體現於雄性和雌性特異性剪接變異體的表達和差異性的啟動子利用上。McCarthy說,相比於基因表達差異,這些差異導致了雄性和雌性小鼠之間更多的差別。

de Vries說:「我們原以為只會在控制不同性行為的大腦區域顯示驚人的差異,而它實際上更加普遍。總而言之,這些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了齧齒動物大腦存在比以往認為的要更多的性差異。大腦真的是不同性別分化故事構成嵌合體。」(生物谷Bioon.com)

參考文獻

Brain feminization requires active repression of masculinization via DNA methylation

文獻檢索:doi:10.1038/nn.3988

The developing mammalian brain is destined for a female phenotype unless exposed to gonadal hormones during a perinatal sensitive period. It has been assumed that the undifferentiated brain is masculinized by direct

相關焦點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2019年2月24日,Nature官網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子刊:Nature Food。這是一本在線期刊,將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
  • Nature子刊有多少、Nature系列期刊等級,一篇文章整明白!
    截至到2020年11月30日,以Nature打頭的子刊共有57本!《Nature》及這57本子刊的影響因子信息如下:可以看到,《Nature》子刊更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並且大部分《Nature》子刊(即Nature research journals)的水平還是不錯的,影響因子都相對較高,也都是本領域權威期刊。
  • Nature子刊,今年首個IF就突破12分,明年或可衝18分
    從現有的記錄來看,Nature Sustainability 的2020年影響因子(JCR2019)是12.08。來自WoS截圖今年是Nature Sustainability拿到的第1個IF,作為Nature子刊
  • 周佳海/唐奕已合作發表2篇Nature、2篇子刊
    前言上海有機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周佳海研究員和UCLA的唐奕教授可謂是酶催化界的黃金拍檔,兩人合作的論文已有兩篇子刊,兩篇正刊。2016年,兩人合作的第一篇子刊發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DOI:10.1038/nchembio.2202);2018年,兩人合作,運用以抗性基因為導向的基因組挖掘技術成功發現了一種新型天然產物除草劑,發了一篇Nature(Doi: 10.1038/s41586-018-0319-4);2019年兩人再次合作,揭示了多功能周環酶LepI的催化分子機制,發了一篇Nature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公眾號)推薦閱讀:Nature子刊:高效率有機太陽能電池獲進展【免費下載】5款科研學術必備軟體在看嗎👇
  • 《原神》破解謎題攻略 任務技巧分享
    導 讀 原神破解謎題任務技巧解密方法匯總,原神破解謎題任務解密方法匯總是怎麼完成謎題解密的呢?
  • 《原神》破解謎題寶藏在哪 破解謎題寶藏位置分享
    導 讀 原神破解謎題寶藏位置:一個在主城左邊神像的右手第二個風車上,另一個在溫泉鎮附近一個眼淚狀的溫泉瀑布處
  • 上大《nature》子刊:揭示低溫下非晶合金的剪切強化機制
    相關成果以「Signature of local stress states in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metallic glasses」為題發表在Nature子刊《NPG Asia Materials》上,期刊同時刊登編輯評論,題為:Metallic glasses: seeing the effects of stress。
  • 《nature》系列論文為何難發?審稿周期長,公開期刊版面費用昂貴
    《nature》系列論文為何審稿周期長?如果想要快速發布論文,在科研圈中,一般人都會推薦美國雜誌,因為美國頂級期刊審稿速度非常的快,而歐洲的頂級期刊《nature》系列論文審稿周期卻非常的長,nautre系列論文審稿周期長的原因有很多,就拿中國科學家們喜歡灌水的化學期刊為例,中國科學家們發表JACS的數量遠超過nature系列化學子刊,因為JACS相當的於美國科學院雜誌,再接收到論文稿件後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並成為封面文章。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6-020-0159-4在該研究中,研究者展示了英特爾神經形態研究晶片 Loihi 在存在明顯噪聲和遮蓋的情況下學習和識別危險化學品的能力。
  • Nature子刊:騰訊程式設計師立功了,讓頭禿元兇首次暴露真面目
    其中,AI還立下了一樁大功。人體內的睪酮(男女體內都有)在SRD5A2的作用下,可進一步代謝為與毛囊雄激素受體結合能力更強的DHT。但直到這篇論文,SRD5A2的高解析度蛋白質結構才首次被破解:與細菌甾醇還原酶MaSR1不同的是,SRD5A2具有獨特的七次跨膜結構,由6個環連接: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等開發微型手術機器人
    Wood) 基於摺紙結構研發了一款超輕便,高精度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mini-RCM,該項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新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並登上該期刊8月份封面。
  • Nature子刊一周連發兩篇研究,我被相反的結果整...
    男女學數理化,腦迴路不一樣?  第一篇,Nature子刊Science of Learning,11月1日發表,作者來自佛羅裡達國際大學、德拉瓦大學、天普大學、卓克索大學。  也就是說,數理化焦慮和大腦的神經功能之間的關係,男生女生是不同的,同樣面對數理化焦慮,男生女生的大腦神經功能會有不同的反應。  問題三:數理化焦慮和成績的關係,男女一樣嗎?
  • Nature子刊:相同的基因突變,為何只在你身上引發了疾病?
    8月20日,發表在《Nature Genetics》雜誌上一篇報導揭開了導致這一不同現象背後的分子機制:可變外顯率(variable penetrance)不同,致病突變突變的嚴重程度在攜帶突變的個體之間也不同。同時,研究人員還提供了改變外顯率的證據。
  • 【三軍大Nature子刊】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與腫瘤幹細胞...
    腫瘤內免疫細胞為何不能有效阻抑CSC的惡性行為?圍繞CSC(「種子」)與免疫微環境(「土壤」)的相互作用和治療學意義這一科學問題,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全軍臨床病理學研究所卞修武教授帶領「腫瘤幹細胞研究」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從1997年開始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和863計劃等項目資助下,開展了系列而深入的研究。
  • 國科大博士生導師郎明林課題組在Nature子刊發表蛋白質糖基化與...
    由於糖基化的複雜性,研究難度大,相關領域研究起步較晚,研究結果還不盡完善。該研究通過探索葡萄糖的調控角色突出了葡糖轉移酶的功能結構特性及其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為科學屆認識葡萄糖修飾的重要性提供了一次機會。  在動物胚胎神經系統的發育過程中Notch蛋白對決定細胞未來命運發揮著重要作用,該蛋白也在成人大腦特別是海馬組織等高突觸可塑性區域表達。
  • Nature communications 到底是水刊,還是牛刊?
    首先,大家要知道,我們通常所說的Nature,其實是出自於Nature出版集團,Nature出版集團是英國的一家出版公司,本質上是一家公司,公司要盈利,因此他們又辦了很多子刊,不同的子刊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截至目前,Nature
  •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發表時間:2020/9/22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大學等研發的微型手術機器人
    Wood) 基於摺紙結構研發了一款超輕便,高精度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mini-RCM,該項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新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並登上該期刊8月份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