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漲落首次使40公斤重的鏡子移動10的負20次方米

2020-08-27 未來記2025

量子力學中,量子漲落(英語:quantum fluctuation。或量子真空漲落真空漲落)是在空間任意位置對於能量的暫時變化[1]。從維爾納·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可以推導出這個結論。


在空間生成了由粒子和反粒子組成的虛粒子對。粒子對借取能量而生成,又在短時間內湮滅歸還能量。

這些產生的虛粒子的物理效應是可以被測量的,例如,電子的有效電荷與裸電荷不同。從量子電動力學的蘭姆位移與卡西米爾效應,可以觀測到這效應。


量子漲落對於宇宙大尺度結構的起源非常重要,可以解釋宇宙為什麼會出現超星系團、纖維狀結構這一類結構的問題:根據宇宙暴脹理論,宇宙初期是均勻的,均勻宇宙存在的微小量子漲落在暴脹之後被放大到宇宙尺度,成為最早的星繫結構的種子。

科學界對不同類型的相變越來越感興趣,這些相變發生在絕對零溫度(零下273度)。這些轉變不是由溫度驅動。

而是通過改變不同的物理特性來驅動,例如機械壓力或磁場。與經典相變類似,量子相變也伴隨著一相的「氣泡」存在於另一相中。


這些氣泡的科學術語是量子漲落(Quantum fluctuations)。與經典情況不同,溫度的變化是氣泡的原因,在量子情況下,氣泡是由於不確定性原理而產生的,這是量子物理學中的基本規則之一。

這個原則,由德國物理學家Werner Heisenberg開發,指出與人類直覺相反,真空不是空的,而是包含空間中某個點的能量的臨時變化。

即使在絕對零溫度下,這些變化也會導致一相的量子氣泡進入第二相。


你可以把真空當作是0,也就是什麼都沒有。

但量子世界裡,沒有準確值,一切都應該是測不準的。

所以0其實應該是(0-x,0+x)這麼一個測不準的模糊值,只是在0這個位置上概率最大而已。


100000000000000000000分之1米(10的負20次方米),這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一面40公斤重的鏡子,被量子漲落「踢」了一腳的位移。

「氫原子的尺寸大約是10的負10次方米,也就是說,這個位移之於氫原子,就像氫原子之於我們。」MIT卡弗裡天體物理和太空研究所的科學家Lee McCuller表示。

作為一種精妙的微觀現象,量子漲落還是首次在與人體同等量級的物體上被觀測到。此前科學家們只觀察到量子漲落移動了納米級別的材料。這多虧了鏡子裝置設計得足夠靈敏:正是這面鏡子,參與了2015年人類首次發現引力波的成果。

相關論文於北京時間7月1日晚間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上。

量子漲落

與我們日常的視角不同,量子力學描述的是微觀世界裡的機制,它們往往會顛覆我們的宏觀世界觀。例如,量子力學認為真空非空,無數粒子會瞬時誕生,又瞬時湮滅,如海上潮水一樣漲落,構成了一種量子背景噪音。


我們的身體,也浸泡在這樣起起伏伏的量子場中,時時刻刻經受「潮水」的侵襲。只不過,人體本身的熱能和運動幅度太大了,量子漲落這點影響就像蜉蟻撼樹。

然而,這次實驗證明,「大樹」並非紋絲不動,而是在量子漲落效應下移動了10的負20次方米。

若非是位於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的鏡子,難以得到如此精確的數字。

靈敏的鏡子

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重要推論,被形象地比喻為「時空的漣漪」。時間和空間會在質量面前彎曲,時空在伸展和壓縮的過程中,會產生振動傳播開來,這些振動就是引力波。

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設計了兩條呈L形的真空管道,長4公裡,末端各放置一面鏡子。L中間的拐點處有個雷射源,沿兩條管子各同時發射一束雷射。我們知道,正常情況下它們應該同時被鏡子反射,回到中間點相遇。但如果遇到引力波的擾動,就會出現時間差。


顯然,為了確定是引力波造成的結果,實驗裝置需要排除各種外界噪音。在成功測得引力波後,MIT的這個團隊進一步打開腦洞:LIGO能不能探測到更微小的波動,例如裝置內部的量子漲落?

通過加裝一種「量子壓縮器」來持續調節LIGO裝置中的量子噪音,研究人員得以排除其他常規噪音的影響,得出鏡子有10的負20次方米的位移來自於量子漲落。

同時,他們也從測量量子噪音出發,探索出了降低量子噪音的方法,有助於進一步提高LIGO的靈敏度,聆聽來自宇宙更深處的微弱引力波。

相關焦點

  • 量子漲落首次在人體大小物體上測得:移動10的負20次方米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100000000000000000000分之1米(10的負20次方米),這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一面40公斤重的鏡子「氫原子的尺寸大約是10的負10次方米,也就是說,這個位移之於氫原子,就像氫原子之於我們。」MIT卡弗裡天體物理和太空研究所的科學家Lee McCuller表示。作為一種精妙的微觀現象,量子漲落還是首次在與人體同等量級的物體上被觀測到。此前科學家們只觀察到量子漲落移動了納米級別的材料。
  • 量子漲落首次在人體大小物體上測得:移動10的負20次方米
    100000000000000000000分之1米(10的負20次方米),這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一面40公斤重的鏡子,被量子漲落「踢」了一腳的位移
  • 量子漲落首次在人體大小物體上測得 移動10的負20次方米
    100000000000000000000分之1米(10的負20次方米),這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一面40公斤重的鏡子,被量子漲落「踢」了一腳的位移。「氫原子的尺寸大約是10的負10次方米,也就是說,這個位移之於氫原子,就像氫原子之於我們。」MIT卡弗裡天體物理和太空研究所的科學家Lee McCuller表示。作為一種精妙的微觀現象,量子漲落還是首次在與人體同等量級的物體上被觀測到。此前科學家們只觀察到量子漲落移動了納米級別的材料。
  • 量子漲落在人體大小物體上測得:移動10的負20次方米
    (原標題:量子漲落首次在人體大小物體上測得:移動10的負20次方米)
  • 量子漲落影響巨大,在人體大小物體上測得數據,結果讓人吃驚不小
    量子漲落是大家比較關心的一個話題,因為量子漲落很可能關係到我們生命的進程。正因為如此,科學家也對此做了全面的研究,畢竟量子是構成世界的基礎。每一次量子漲落,都會在瞬間產生無數的量子。也會有無數量子瞬間消失。這些研究對於我們各方面的學科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所以科學家正在全力以赴的突破這個難關。
  • 如果人類掌握量子漲落,可以把人像超人一樣推動位移
    我們通常認為真空環境應該什麼都沒有,或者頂多認為真空有太陽輻射和各種粒子,其實在真空環境,還有個很詭異的現象,會突然憑空出現量子,然後突然消失,不知道這種憑空出現的量子來自哪裡,神不知鬼不覺,這種憑空出現的量子就是量子漲落,有科學家猜想這種憑空出現的量子可能來自深空的暗物質。
  • 40千克的鏡子被量子力學「踢了一腳」,科學家首次發現宏觀物體量子波動 | Nature
    除了偶爾會被用來收收智商稅(例如,量子波動速讀)。畢竟,微觀與宏觀世界差異很大,前者受量子力學統治,後者則遵循經典力學的規則運行。而就在近期,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間的次元壁被打破了——MIT中一面40公斤重的鏡子,被量子力學「踢」了一腳,發生了位移。
  • 量子漲落可以搖動人類尺度上的物體
    現在,由麻省理工學院LIGO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團隊第一次測量了量子漲落對人類尺度物體的影響。在《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研究者報告觀察,量子漲落,微小的可能,還是能夠「踢」對象重達40公斤的鏡片一樣大的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使它們移動微小的程度,團隊能夠測量。
  • 40千克鏡子被量子力學「踢了」,首現宏觀物體量子波動|Nature
    而就在近期,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間的次元壁被打破了——MIT中一面40公斤重的鏡子,被量子力學「踢」了一腳,發生了位移。即使這個位移大小和原子相比,就像拿原子的大小和人相比(只位移了10^(-20)m),但卻無疑是物理研究中關鍵的一大步。這個位移,證明室溫下的量子漲落對宏觀物體造成的影響確實可測。
  • 科學家測量到量子漲落對人類體量的物體產生的影響
    從量子力學的角度,宇宙是一個嘈雜的,動蕩的空間,粒子不斷閃爍,湧現再消失,並形成了作為背景的量子噪聲——通常無法在通常的物體上體現出這種效應的微妙效果。麻省理工學院LIGO實驗室的研究團隊現在卻測量出量子漲落對接近人身尺度物體的影響。
  • 科學家測量到量子漲落對人類體量的物體產生的影響
    麻省理工學院LIGO實驗室的研究團隊現在卻測量出量子漲落對接近人身尺度物體的影響。在《自然》上發表的論文裡,研究人員報告說,儘管量子波動很小,但仍能「踢」一腳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上40公斤重的鏡子,導致它移動了很小的幅度。
  • 小小量子漲落,撼動大大物體
    在一項新研究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科研團隊首次測量了量子漲落對人類尺度物體的影響,得到了突破量子極限的微小位移測量。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被測量的對象是我們熟悉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反射鏡。2015年9月,LIGO團隊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終於首次探測到了由雙黑洞合併產生的引力波。
  • 第一次,在人體大小的物體上測得量子漲落
    在一項新研究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科研團隊首次測量了量子漲落對人類尺度物體的影響,得到了突破量子極限的微小位移測量。在這項新的研究中,被測量的對象是我們熟悉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反射鏡。| 圖片來源:Nobelprize.org探測器是兩個呈L形的幹涉儀,由兩個互相垂直的長達4千米的長臂組成,在長臂末端有一個質量為40公斤的反射鏡。其工作原理是位於LIGO幹涉儀輸入端的雷射器會向探測器發送一束雷射,分光鏡會將這束雷射分成兩束,分別沿著兩條垂直的長臂傳播,然後再從遠端的鏡面反射回起點。
  • 微觀量子波動移動重達四十千克鏡子
    麻省理工學院的實驗第一次測量到,量子世界的波動可以對宏觀世界帶來影響——將重達40千克的鏡面移動了10^-20米的距離。^-10米,也就是說鏡面移動的距離與氫原子的比例,與氫原子和我們的比例相當。兩個探測儀都由兩個四公裡長的隧道組成L形,每個隧道的盡頭懸掛一面40千克重的鏡子。為了探測引力波,LIGO輸入端向探測器的隧道發射雷射,碰到鏡面後返回。如果沒有引力波的幹擾,理論上雷射從兩個通道將非常精確地同時返回。如果有引力波經過,將對鏡面產生微弱的影響,從而影響雷射反射回來的時間。
  • Nature:量子波動對宏觀物體影響確實可測
    公斤重的鏡子,被量子力學「踢」了一腳,發生了位移。,並足以將40公斤重的大型反射鏡移動10^(-20)m的位移。具體而言,在LIGO幹涉儀中,有兩條長4公裡的真空管道,末端各懸掛一面40公斤重的鏡子。但問題在於,真空之中存在量子漲落現象,這就會「擠壓」鏡子,造成鏡子的位移,產生背景噪聲。
  • 了解宇宙終極秘密–6時間的秘密,量子漲落,絕對靜止的世界
    最小時間前面第一篇文章提到過,普朗克時間為10-43秒,這裡標不了指數,10的負43次方秒,他的最小時間是由最小尺度推導出來的,也就是說時間是不連續的,是一段一段跳著過來的?0.999×10的負43次方秒沒有意義還是沒有?
  • 根號十的負二次方等於多少 √10的負2次方
    根號十的負二次方等於十分之一。根號10等於10的2分之1次方,10的2分之1次方的負2次方等於10的負1次方,等於10分之1。若aⁿ=b,那麼a是b開n次方的n次方根或a是b的1/n次方。開n次方手寫體和印刷體用表示,被開方的數或代數式寫在符號左方√ ̄的右邊和符號上方一橫部分的下方共同包圍的區域中,而且不能出界。
  • 光量子擠壓器:室溫下降低量子噪聲的新技術
    共振腔安置在真空室中,包含兩面鏡子,其中較大的鏡片是固定的,而另一個較小的鏡片則是整個系統的核心部件,它比一根頭髮絲的直徑還小,質量僅為50納克(1納克為10^(-9)克),懸掛在一根彈簧狀的懸臂上,可來回移動。一個光子就可以稍稍影響小鏡片的運動狀態。
  • 量子漲落傳熱——第4種熱傳遞方式?
    一項近期發表於《自然》雜誌的實驗就首次證明,量子效應可以讓聲子在真空中傳遞熱量。終於,一種全新的熱傳遞方式被找到了。 但在量子物理學家看來,真空並不是一片真正的「虛空」,而是充滿了量子漲落。一項近期發表於《自然》雜誌的實驗就首次證明,量子效應可以讓聲子在真空中傳遞熱量。終於,一種全新的熱傳遞方式被找到了。我們從小就會接受這樣的教育:做飯時不要碰灶臺上的鍋,也不要靠近火焰,不然就會被燙傷。無論是通過直接接觸,還是藉助光的輻射,熱傳遞總會讓我們大吃苦頭,並且印象深刻。
  • 每日簡報:LIGO 將巨大的鏡子變成量子物體,以突破精度極限
    每日簡報: LIGO 將巨大的鏡子變成量子物體,以突破精度極限扁蟲的眼睛是如何再生的扁蟲具有不可思議的再生能力: 它們可以再生成一個完整的有機體,從一個身體小到原來大小的1 / 279。 現在,研究人員已經證明,隱藏在身體各處的特殊細胞可以作為再生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