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量子力學中,量子漲落(英語:quantum fluctuation。或量子真空漲落,真空漲落)是在空間任意位置對於能量的暫時變化[1]。從維爾納·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可以推導出這個結論。
在空間生成了由粒子和反粒子組成的虛粒子對。粒子對借取能量而生成,又在短時間內湮滅歸還能量。
這些產生的虛粒子的物理效應是可以被測量的,例如,電子的有效電荷與裸電荷不同。從量子電動力學的蘭姆位移與卡西米爾效應,可以觀測到這效應。
量子漲落對於宇宙大尺度結構的起源非常重要,可以解釋宇宙為什麼會出現超星系團、纖維狀結構這一類結構的問題:根據宇宙暴脹理論,宇宙初期是均勻的,均勻宇宙存在的微小量子漲落在暴脹之後被放大到宇宙尺度,成為最早的星繫結構的種子。
科學界對不同類型的相變越來越感興趣,這些相變發生在絕對零溫度(零下273度)。這些轉變不是由溫度驅動。
而是通過改變不同的物理特性來驅動,例如機械壓力或磁場。與經典相變類似,量子相變也伴隨著一相的「氣泡」存在於另一相中。
這些氣泡的科學術語是量子漲落(Quantum fluctuations)。與經典情況不同,溫度的變化是氣泡的原因,在量子情況下,氣泡是由於不確定性原理而產生的,這是量子物理學中的基本規則之一。
這個原則,由德國物理學家Werner Heisenberg開發,指出與人類直覺相反,真空不是空的,而是包含空間中某個點的能量的臨時變化。
即使在絕對零溫度下,這些變化也會導致一相的量子氣泡進入第二相。
你可以把真空當作是0,也就是什麼都沒有。
但量子世界裡,沒有準確值,一切都應該是測不準的。
所以0其實應該是(0-x,0+x)這麼一個測不準的模糊值,只是在0這個位置上概率最大而已。
100000000000000000000分之1米(10的負20次方米),這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一面40公斤重的鏡子,被量子漲落「踢」了一腳的位移。
「氫原子的尺寸大約是10的負10次方米,也就是說,這個位移之於氫原子,就像氫原子之於我們。」MIT卡弗裡天體物理和太空研究所的科學家Lee McCuller表示。
作為一種精妙的微觀現象,量子漲落還是首次在與人體同等量級的物體上被觀測到。此前科學家們只觀察到量子漲落移動了納米級別的材料。這多虧了鏡子裝置設計得足夠靈敏:正是這面鏡子,參與了2015年人類首次發現引力波的成果。
相關論文於北京時間7月1日晚間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上。
量子漲落
與我們日常的視角不同,量子力學描述的是微觀世界裡的機制,它們往往會顛覆我們的宏觀世界觀。例如,量子力學認為真空非空,無數粒子會瞬時誕生,又瞬時湮滅,如海上潮水一樣漲落,構成了一種量子背景噪音。
我們的身體,也浸泡在這樣起起伏伏的量子場中,時時刻刻經受「潮水」的侵襲。只不過,人體本身的熱能和運動幅度太大了,量子漲落這點影響就像蜉蟻撼樹。
然而,這次實驗證明,「大樹」並非紋絲不動,而是在量子漲落效應下移動了10的負20次方米。
若非是位於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的鏡子,難以得到如此精確的數字。
靈敏的鏡子
引力波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重要推論,被形象地比喻為「時空的漣漪」。時間和空間會在質量面前彎曲,時空在伸展和壓縮的過程中,會產生振動傳播開來,這些振動就是引力波。
LIGO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設計了兩條呈L形的真空管道,長4公裡,末端各放置一面鏡子。L中間的拐點處有個雷射源,沿兩條管子各同時發射一束雷射。我們知道,正常情況下它們應該同時被鏡子反射,回到中間點相遇。但如果遇到引力波的擾動,就會出現時間差。
顯然,為了確定是引力波造成的結果,實驗裝置需要排除各種外界噪音。在成功測得引力波後,MIT的這個團隊進一步打開腦洞:LIGO能不能探測到更微小的波動,例如裝置內部的量子漲落?
通過加裝一種「量子壓縮器」來持續調節LIGO裝置中的量子噪音,研究人員得以排除其他常規噪音的影響,得出鏡子有10的負20次方米的位移來自於量子漲落。
同時,他們也從測量量子噪音出發,探索出了降低量子噪音的方法,有助於進一步提高LIGO的靈敏度,聆聽來自宇宙更深處的微弱引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