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測量到量子漲落對人類體量的物體產生的影響

2021-02-15 煎蛋

從量子力學的角度,宇宙是一個嘈雜的,動蕩的空間,粒子不斷閃爍,湧現再消失,並形成了作為背景的量子噪聲——通常無法在通常的物體上體現出這種效應的微妙效果。

麻省理工學院LIGO實驗室的研究團隊現在卻測量出量子漲落對接近人身尺度物體的影響。在《自然》上發表的論文裡,研究人員報告說,儘管量子波動很小,但仍能「踢」一腳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上40公斤重的鏡子,導致它移動了很小的幅度。

事實證明,LIGO探測器中的量子噪聲足以將大反射鏡移動10 ^-20米——這種位移早已被理論所預測,但從未經過實地測量。

麻省理工學院卡夫裡天體物理與空間研究所的科學家 Lee McCuller說:「氫原子的尺度是10^-10米,因此鏡子的位移對我們來說相當於一個氫原子的直徑——卻被我們成功地測量出。」

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的研究生Haocun Yu解釋說,研究人員使用了他們設計的一種特殊工具,被稱為量子擠壓器,以「操縱探測器的量子噪聲並減少其對反射鏡的撞擊,從而最終可以提高LIGO在探測引力波方面的靈敏度」。

LIGO旨在檢測從數百萬到數十億光年的天文大事件源頭到達地球的重力波。它包括兩個雙探測器,一個在華盛頓州漢福德,另一個在路易斯安那州利文斯頓。檢測器都是一個L形幹涉儀,由兩個4公裡長的隧道組成,在其末端懸掛有40公斤的反射鏡。

為了檢測引力波,位於LIGO幹涉儀輸入端的雷射沿著檢測器的所有通道發射光束,在通道的遠端從反射鏡反射回來,返回起點。在沒有引力波的情況下,雷射應在相同的精確時間返回。如果有引力波幹擾,它將短暫地擾動反射鏡的位置,從而影響雷射的到達時間。

做了大量工作來使幹涉儀免受外界噪聲的幹擾,從而使探測器有更大的機會識別出重力波產生的極其細微的擾動。

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副教授Nergis Mavalvala說:「這個實驗的特別之處在於我們看到了能夠影響相當於人類體量的量子效應。所以我們自身的存在,每一納秒都在被量子波動衝刷。」

DOI:10.1038/s41586-020-2420-8,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420-8
期刊信息:自然

摸魚是不可能摸魚的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測量到量子漲落對人類體量的物體產生的影響
    從量子力學的角度,宇宙是一個嘈雜的,動蕩的空間,粒子不斷閃爍,湧現再消失,並形成了作為背景的量子噪聲——通常無法在通常的物體上體現出這種效應的微妙效果。麻省理工學院LIGO實驗室的研究團隊現在卻測量出量子漲落對接近人身尺度物體的影響。
  • 量子漲落可以搖動人類尺度上的物體
    ,其影響通常太過微妙,在日常物體中難以察覺。現在,由麻省理工學院LIGO實驗室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團隊第一次測量了量子漲落對人類尺度物體的影響。在《自然》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研究者報告觀察,量子漲落,微小的可能,還是能夠「踢」對象重達40公斤的鏡片一樣大的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使它們移動微小的程度,團隊能夠測量。
  • 小小量子漲落,撼動大大物體
    這種漲落是量子力學中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的自然結果,它的存在會對周圍物質產生微妙的影響,從而導致一系列可被觀測到的效應。| 圖片來源:Derek Leinweber 根據不確定性原理,我們無法同時絕對精確地測量一對物理量(比如粒子的位置和速度),這限制了我們以更高精度測量微小的力和位移。在一項新研究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科研團隊首次測量了量子漲落對人類尺度物體的影響,得到了突破量子極限的微小位移測量。
  • 第一次,在人體大小的物體上測得量子漲落
    | 圖片來源:Derek Leinweber根據不確定性原理,我們無法同時絕對精確地測量一對物理量(比如粒子的位置和速度),這限制了我們以更高精度測量微小的力和位移。在一項新研究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科研團隊首次測量了量子漲落對人類尺度物體的影響,得到了突破量子極限的微小位移測量。
  • 量子漲落影響巨大,在人體大小物體上測得數據,結果讓人吃驚不小
    量子漲落是大家比較關心的一個話題,因為量子漲落很可能關係到我們生命的進程。正因為如此,科學家也對此做了全面的研究,畢竟量子是構成世界的基礎。每一次量子漲落,都會在瞬間產生無數的量子。也會有無數量子瞬間消失。這些研究對於我們各方面的學科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所以科學家正在全力以赴的突破這個難關。
  • 量子漲落在人體大小物體上測得:移動10的負20次方米
    (原標題:量子漲落首次在人體大小物體上測得:移動10的負20次方米)
  • 量子漲落首次在人體大小物體上測得:移動10的負20次方米
    MIT卡弗裡天體物理和太空研究所的科學家Lee McCuller表示。作為一種精妙的微觀現象,量子漲落還是首次在與人體同等量級的物體上被觀測到。此前科學家們只觀察到量子漲落移動了納米級別的材料。這多虧了鏡子裝置設計得足夠靈敏:正是這面鏡子,參與了2015年人類首次發現引力波的成果。相關論文於北京時間7月1日晚間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上。
  • 量子漲落首次在人體大小物體上測得:移動10的負20次方米
    MIT卡弗裡天體物理和太空研究所的科學家Lee McCuller表示。作為一種精妙的微觀現象,量子漲落還是首次在與人體同等量級的物體上被觀測到。此前科學家們只觀察到量子漲落移動了納米級別的材料。這多虧了鏡子裝置設計得足夠靈敏:正是這面鏡子,參與了2015年人類首次發現引力波的成果。相關論文於北京時間7月1日晚間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上。
  • 「量子漲落」有多神奇?打破能量守恆,還能解釋宇宙誕生
    科學一直都需要人類不斷前進,在研究的道路上有很多的難題在等待著我們解決,今天要說的「量子漲落」其實不難理解,但是這個現象背後的意義卻值得我們去深思,量子漲落現象其實是基於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轉化而來的一個量子理論,這是海森堡在1927大約是一個視角之前提出的一個觀點:科學家在研究一個粒子的時候,不可能同時知道這個粒子的位置和速度。
  • 量子漲落首次在人體大小物體上測得 移動10的負20次方米
    MIT卡弗裡天體物理和太空研究所的科學家Lee McCuller表示。作為一種精妙的微觀現象,量子漲落還是首次在與人體同等量級的物體上被觀測到。此前科學家們只觀察到量子漲落移動了納米級別的材料。這多虧了鏡子裝置設計得足夠靈敏:正是這面鏡子,參與了2015年人類首次發現引力波的成果。相關論文於北京時間7月1日晚間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上。
  • Nature:量子波動對宏觀物體影響確實可測
    這個位移,證明室溫下的量子漲落對宏觀物體造成的影響確實可測。之所以網友們這麼驚奇,是因為在人們的基本認知中,量子漲落對宏觀物體產生的影響根本難以測量△ 測不準原理然而,事實證明,量子波動的確對宏觀物體產生了影響
  • 「量子漲落」在實驗室被觀察到!
    量子漲落對於宇宙大尺度結構的起源非常重要,它可以解釋宇宙為什麼會出現超星系團、纖維狀結構這一類結構的問題。根據宇宙暴脹理論,宇宙初期是均勻的,均勻宇宙存在的微小量子漲落在暴脹之後被放大到宇宙尺度,成為最早的星繫結構的種子。
  • 如果人類掌握量子漲落,可以把人像超人一樣推動位移
    的負20次方米,對比氫原子的尺寸是10的負10次方米,他們通過在長達4公裡的雷射兩端放置鏡面,鏡面大小和人差不多,通過反射到焦點的雷射,觀察鏡面的位移情況,只要鏡面發生位移,4公裡外的雷射焦點就有明顯的變化,在排除各種幹擾的情況下,這些科學家成功檢測到量子漲落推動了鏡子位移。
  • 「無中生有」的量子真空漲落能被觀測到
    真空漲落可能是量子力學裡最反直覺的現象之一。近日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和維也納科技大學的理論學家提出了一种放大這些力的新方法。真空並非人們所想像的空無一物,事實上真空是由不同虛實粒子不斷出現和消失組成的集合,這種現象被稱為真空漲落。一般來說,這類極度短暫的粒子完全不被注意到,但在某些情況下真空力可能會產生可被測量到的效應。
  • 40千克的鏡子被量子力學「踢了一腳」,科學家首次發現宏觀物體量子波動 | Nature
    這個位移,證明室溫下的量子漲落對宏觀物體造成的影響確實可測。研究隨後登上《Nature》,網友們對這項成果感到激動不已,因為這標誌這量子力學也在支配著宏觀物體,雖然極其微弱,但是已經被我們探測到:之所以網友們這麼驚奇,是因為在人們的基本認知中,量子漲落對宏觀物體產生的影響根本難以測量。這是由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決定的。
  • 物理學家已經證明,量子波動會影響宏觀物體
    此外,論文作者報告了在室溫下測量量子漲落對宏觀物體的影響。幹涉儀用於測量由重力波引起的微小距離變化。在LIGO幹涉儀中,將鏡子放置在兩個4公裡長的腔體(臂)兩端的千克質量測試對象上,每對鏡子形成一個稱為光學腔的系統。
  • 量子漲落首次使40公斤重的鏡子移動10的負20次方米
    這些產生的虛粒子的物理效應是可以被測量的,例如,電子的有效電荷與裸電荷不同。從量子電動力學的蘭姆位移與卡西米爾效應,可以觀測到這效應。與經典情況不同,溫度的變化是氣泡的原因,在量子情況下,氣泡是由於不確定性原理而產生的,這是量子物理學中的基本規則之一。這個原則,由德國物理學家Werner Heisenberg開發,指出與人類直覺相反,真空不是空的,而是包含空間中某個點的能量的臨時變化。即使在絕對零溫度下,這些變化也會導致一相的量子氣泡進入第二相。
  • 40千克鏡子被量子力學「踢了」,首現宏觀物體量子波動|Nature
    這個位移,證明室溫下的量子漲落對宏觀物體造成的影響確實可測。研究隨後登上《Nature》,網友們對這項成果感到激動不已,因為這標誌這量子力學也在支配著宏觀物體,雖然極其微弱,但是已經被我們探測到:之所以網友們這麼驚奇,是因為在人們的基本認知中,量子漲落對宏觀物體產生的影響根本難以測量。這是由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決定的。
  • 量子漲落傳熱——第4種熱傳遞方式?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熱傳遞方式。他們利用了量子力學匪夷所思的性質,在不藉助光子的情況下,讓熱量從真空中的一點傳到另一點。用量子漲落傳熱?熱量是物體內部微觀粒子無規則運動的表現——微觀粒子運動更快時,物體的溫度也更高。
  • 量子漲落,你的顯示器能不能「感應」到?
    圖1. 比較簡單的液晶顯示器。圖片來源於網絡量子物理學告訴我們,真空並不「空」,而是充滿了波動的電磁場,稱為量子漲落。由此,荷蘭物理學家Hendrik Casimir在1948年預測,真空中兩片不帶電的理想金屬板之間會出現吸引力,這個神奇的現象在後來被命名為「卡西米爾效應(Casimir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