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家已經證明,量子波動會影響宏觀物體

2020-12-03 消防工程師獨門口訣

在熟練的實驗人員的手中,光可用作非常精確的測量探針。但是,光的量子性質對此類測量的精度提出了固有的限制。《自然》雜誌刊發的論文稱,使用雷射幹涉儀重力波天文臺(LIGO)進行的實驗已克服了這一限制。此外,論文作者報告了在室溫下測量量子漲落對宏觀物體的影響。

幹涉儀用於測量由重力波引起的微小距離變化。在LIGO幹涉儀中,將鏡子放置在兩個4公裡長的腔體(臂)兩端的千克質量測試對象上,每對鏡子形成一個稱為光學腔的系統。

為了衰減外部噪聲,將測試質量塊懸掛在擺錘上,擺錘只能以比用於檢測重力信號的頻率小得多的頻率振蕩。

雷射則被分成兩束,每束都沿著不同的臂發送,並在腔中的反射鏡之間反射。當光束離開空腔時,它們會重新組合以產生幹涉圖樣。

光是一種電磁輻射,電磁光場的最低能量量子態稱為真空。

儘管有真空吸塵器的名稱,但它並非完全是空的。它包含量子波動,這些波動會在光波的幅度和相位的測量中產生不確定性(在正弦波的情況下,相位描述了波形偏離與波周期開始相對應的最小幅度的偏移)。這些不確定性通過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進行量化。

真空波動會導致在使用光進行的精密測量中產生嘈雜的讀數。

光相位的測量值的波動會產生一種稱為散粒噪聲的現象,而光振幅的測量值的波動則會產生輻射壓力噪聲。兩者的結合稱為量子噪聲,它限制了微小力和位移的測量精度。使用自然發生的量子態可以實現的任何測量的最高精度稱為標準量子極限(SQL)。

SQL是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的直接結果,該原理指出不可能以無限的精度同時測量對象的位置和動量。電磁場可以用數學方式描述為一組兩個振蕩分量:一個分量與波的振幅有關,另一個與波的相位有關。兩者的波動也遵循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但是,如果有關這兩個分量的不確定性的大小相互關聯,則可以大大提高幅度和相位的測量精度。

當光在懸掛式幹涉儀(例如LIGO使用的幹涉儀)中傳播時,這種相關性會自發產生。懸浮幹涉儀可測量光波輸出場的相位,它受輸入真空場的幅度和相位波動的影響。這種相關被稱為質動力作用。儀器的檢測響應與頻率有關,振幅波動的影響在檢測頻帶的低頻範圍內更為明顯,而相位波動在高頻下更為明顯。

振幅和相位的不確定性之間具有相關性的光被稱為「壓縮」的。海森堡原理仍然適用於壓縮的光態,但是當不確定性之一減小時,另一個不確定性增大。可以在實驗中使用壓縮光以減少相關參數之一的不確定性。當光的平均振幅為零時,會形成一種特殊的情況,即被壓縮的真空。

相位壓縮光,在與該階段相關聯的不確定性被擠壓時,已被用於降低散粒噪聲兩者LIGO和處女座引力波檢測器。現在證實,LIGO幹涉儀的光學腔中發生了磁致動力效應,並且已經研究了它是否可以與壓縮真空狀態結合使用以在腔中反射鏡位置的測量中將量子噪聲降低到SQL以下。

作者在兩組實驗條件下在LIGO幹涉儀中測量了噪聲:一種是在幹涉儀的輸出埠中注入了真空狀態,另一種是沒有注入了真空狀態。然後,他們繪製了數據的靈敏度曲線,繪製了檢測器中的噪聲水平,並定義了可以根據信號頻率檢測到的最小重力信號。這表明,一旦從數據中減去經典(非量子)噪聲,雷射束相位和反射鏡位置的不確定性就會在SQL之下產生組合的量子噪聲。因此,光的量子漲落對宏觀物體(40公斤的鏡子)施加可測量的力。

這類測量的主要困難之一是熱波動,它可以驅動鏡面運動,並且是重力波探測器的主要噪聲源之一。因此,已經需要在一些以前報導的實驗低溫條件,使量子噪聲減少到小於SQL。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科學家此次的測量是在室溫下進行的。

一旦開發出更好的靈敏度,就可以檢測到比目前更多的重力波。因此,將來在噪聲抑制方面的工作將使我們進入一個引力波檢測器的子SQL性能令人興奮的時代。

相關焦點

  • 量子研究重大突破!量子糾纏首次在宏觀物體中實現!
    宏觀物體的量子糾纏1935年,愛因斯坦與其他物理學家提出數十年過去了,量子力學已經發展成為自然的基本理論,這種被稱作量子糾纏的超距作用也已經被證實。量子糾纏允許物體在任意距離上相互影響,且不需要任何直接的交互。這一現象既違背了經典物理學,也顛覆了我們對現實的常識性理解。如今,量子糾纏被認為是量子力學的基石,此前已經在微觀粒子(比如原子)的實驗中被證明存在。
  • 宏觀量子物體時代正在到來
    從那以後,實驗物理學家便開始致力於建造比原子更大,但比貓要小一點的量子物體。這種量子物體常被戲稱為「薛丁格的小貓」,而它們正在迅速長大。教科書中總有關於實驗精確度妨礙我們在宏觀體系內看到量子組件的爭論:因為互相分離的能量狀態會隨著體系規模的增長而逐漸靠近,它們會在我們的察覺力內模糊為能量的連續體,就像一隻飛行的網球一樣。但這並非網球是「經典」物體的唯一原因,因為它沒有真正消除物體的量子化特點——比如,網球速度的疊加態。
  • Nature:量子波動對宏觀物體影響確實可測
    這個位移,證明室溫下的量子漲落對宏觀物體造成的影響確實可測。研究隨後登上《Nature》,網友們對這項成果感到激動不已,因為這標誌這量子力學也在支配著宏觀物體,雖然極其微弱,但是已經被我們探測到:,量子波動的確對宏觀物體產生了影響,並足以將40公斤重的大型反射鏡移動10^(-20)m的位移。
  • 芬蘭物理學家首次在宏觀物體上實現量子糾纏
    大家好,歡迎收看量子科普第119期,今天和大家聊一聊關於芬蘭物理學家首次在宏觀物體上實現量子糾纏的那些事兒。雖然微觀量子世界的很多理論、現象顛覆了人們經典的認知,但是粒子所表現出的不可思議還是僅僅局限於微觀粒子世界,人類所生存的宏觀世界還是被經典力學、相對論所統治,但是近期在著名科學雜誌《自然》刊登的一篇論文或許將顛覆經典力學與相對論,芬蘭物理學家首次在宏觀物體上實現量子糾纏。
  • 科學家們第一次在宏觀物體之間成功地實現了量子糾纏
    科學家們第一次在宏觀物體之間發生成功地展示了量子糾纏——愛因斯坦著名的描述為「遠距離的幽靈行動」——這是我們對量子物理學的理解的一個重大進步。量子糾纏將粒子以一種即時相互影響的方式聯繫在一起,即使相隔很遠。
  • 40千克鏡子被量子力學「踢了」,首現宏觀物體量子波動|Nature
    而就在近期,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間的次元壁被打破了——MIT中一面40公斤重的鏡子,被量子力學「踢」了一腳,發生了位移。即使這個位移大小和原子相比,就像拿原子的大小和人相比(只位移了10^(-20)m),但卻無疑是物理研究中關鍵的一大步。這個位移,證明室溫下的量子漲落對宏觀物體造成的影響確實可測。
  • 微觀和宏觀的界限在哪?物理學家發現了「量子之王」
    在宏觀世界中,我們所遵循的是經典的物理學規律;而在微觀世界中,它們所遵循的是怪異的量子法則。那麼,宏觀和微觀的界限在哪裡?如果給你一個粒子,那麼你如何判斷它會遵守量子力學的規律還是經典的物理法則? 另一方面,宏觀世界的規律符合我們日常的生活經驗:撞球相互撞擊的軌跡,炮彈沿著拋物線飛行,行星繞恆星公轉的軌道
  • 清華大學在實驗中證明了宏觀物體的波粒二象性
    清華大學研究人員在實驗中首次觀察到了液態金屬流體宏觀體系中的波粒二象性,為藉助金屬流體行為認識量子世界乃至更多物理體系開啟了一條全新的途徑。而據日前發表在arXiv預印本網站上的一篇論文稱,維也納大學的物理學家們完成了迄今最宏觀的波粒二象性觀察實驗,打破了波粒二象性的分子大小原有紀錄——這個巨大分子包含超過800個原子,由大約5000個質子、5000個中子和5000個電子構成。
  • 40千克的鏡子被量子力學「踢了一腳」,科學家首次發現宏觀物體量子波動 | Nature
    這個位移,證明室溫下的量子漲落對宏觀物體造成的影響確實可測。研究隨後登上《Nature》,網友們對這項成果感到激動不已,因為這標誌這量子力學也在支配著宏觀物體,雖然極其微弱,但是已經被我們探測到:之所以網友們這麼驚奇,是因為在人們的基本認知中,量子漲落對宏觀物體產生的影響根本難以測量。這是由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決定的。
  • 量子的孤立性導致,量子糾纏只能發生在微觀物體
    量子糾纏,這是前些時期十分火熱的一個物理詞彙,量子通訊衛星的誕生更是將量子糾纏的熱度推向了巔峰,雖然很多人至今還並未理解量子糾纏的本質,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量子糾纏已經成為了量子力學的基本特徵之一,不過在量子力學剛剛發展的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量子糾纏並未得到物理學屆的一致認可,反而遭到了很多保守物理學家的挑戰與攻擊
  • 微觀與宏觀的界限
    但是,關於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的界限問題,還遠沒有定論,科學家們使越來越多的「宏觀物體」顯示出了量子態,而量子世界的本質卻還沒有顯現出來。這個假想實驗用來證明物體的運動性質——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況下,物體將保持自身的運動狀態不變。它推翻了之前亞里斯多德的物體只有受力才會運動的觀念,並在後來被牛頓總結為牛頓第一定律。
  • 成功控制處於量子狀態的納米粒子,物質被量子化的宏觀量子態!
    眾所周知,單個原子的量子性質可以用雷射來控制和操縱。即使是由數億個原子組成的大原子云也可以被推入量子區域,從而產生物質的宏觀量子態。令人興奮的下一步是:將這種級別的量子控制擴展到固態物體。與原子云相比,固體的密度要高出十億倍,所有原子都會沿著物體的質心一起運動。
  • 微觀相干量子退相干,宏觀相見相識再分別,兩個世界邊界在哪裡?
    有一定科技基礎的小夥伴們一起來思考,薛丁格的貓是量子糾纏的很形象的假設,既相關又不相干,在微觀世界兩個相干量子無視距離可以相互影響,在宏觀世界,一顆長滿瓜子隨著太陽轉動的向日葵,瓜子落地後不再做一樣的動作,長成兩顆獨立的向日葵。
  • 量子力學能證明什麼?能證明靈魂存在嗎?
    量子現象證明了微觀世界具有不確定的特性,但這怎麼就跟靈魂扯上了關係?不知道有些人究竟是從哪裡看出來,量子現象可以至少證明靈魂的存在?在宏觀世界中,我們可以準確預測一個宏觀物體在某一個時刻的運動狀態,其速度和位置都是能夠同時確定的。
  • 量子力學神秘莫測,雙縫實驗到底能夠證明什麼,量子世界到底如何
    宇宙的探索令人神往,科學家研究宏觀宇宙,已經到了竭盡所能的地步,但是實際上微觀宇宙才更加神秘。現在科學界認為量子是構造微觀世界的基礎,量子有其內在的運動規律,可是這個理論在一些環境下根本站不住腳。因此引發了很多的科學爭議,實際上量子力學人類僅僅才起步,對於量子世界的秘密,人類僅僅只看到冰山一角而已。
  • 微觀與宏觀的界限(2)
    但是,關於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的界限問題,還遠沒有定論,科學家們使越來越多的「宏觀物體」顯示出了量子態,而量子世界的本質卻還沒有顯現出來。微觀與宏觀世界的界限是否由宇宙背景引力波來劃分,一個宏觀的物體是否不會出現量子態?薛丁格的那隻假想中同時處於「生」與「死」之中的貓到底有沒有可能存在?始終有物理學家試圖用各種方法真正實現「薛丁格的貓」實驗,而這也正是檢驗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分界線的最好方式。
  • 量子效應如果發生在可觀測的宏觀物體上,會是怎樣怪異的體驗?
    我們知道量子效應只適用於微觀粒子,對於可觀測的宏觀物體是觀察不到量子效應的,在這個層面只能用經典物理進行解釋。但是從微觀粒子到宏觀物體的界限在哪裡,我們卻無法確定。這就像那個沙粒和沙堆的悖論,究竟多少的沙粒可以稱為沙堆?
  • 科學家用卡西米爾力,實現以非接觸式方式:操縱和控制宏觀物體!
    科學家用卡西米爾力,實現非接觸式的方式:操縱和控制宏觀物體!來自西澳大利亞大學和加州大學默塞德分校的科學家合作,研究出一種測量微小力並利用它們控制物體的新方法。
  • 科學家用卡西米爾力,實現以非接觸式方式:操縱和控制宏觀物體
    科學家用卡西米爾力,實現非接觸式的方式:操縱和控制宏觀物體!來自西澳大利亞大學和加州大學默塞德分校的科學家合作,研究出一種測量微小力並利用它們控制物體的新方法。其研究發表在《自然物理》期刊上,由西澳大學物理、數學與計算學院的Michael Tobar教授、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卓越工程量子系統中心首席研究員Michael Tobar教授和默塞德大學的Jacob Pate博士共同領導。
  • 量子效應的宏觀體現——卡西米爾效應 | 量子群英傳
    卡西米爾與德克・波爾德(Dirk Polder,1919-2001)合作,考慮膠體分子問題的相對論修正之後,進一步思考兩個宏觀物體之間的色散吸引力問題。當他向玻爾談論這項工作時,玻爾嘟囔著說了一句:這一定與零點能有關。敏感的卡西米爾受到啟發後,完成了兩平板之間吸引力的計算,得到了著名的卡西米爾力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