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1996年和2020年我國兩棲登陸水平,見證了巨大的發展和變化。今天,我們聊聊當年的空軍和現在的空軍。認真的說,1996年,我國戰機的水平並不高,與對岸存在很大的差距。與同時期的美國戰機相比,差距更加明顯。20多年過去了,雙方的力量對比怎麼樣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從古代歷史上,世界各國的戰爭基本上分為了陸戰和海戰。其中,陸地作戰屬於主體,海戰屬於輔助部分,動輒出現了幾十萬軍隊的陸地大決戰。在這方面,我國的歷代中原王朝都是陸地強國。但是,進入19世紀以後,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航海技術和武器技術相互融合以後。裝備了大量的鐵甲艦,西方各國陸續發展自己的遠洋艦隊,海軍的地位開始迅速提高。
在19世紀的一系列戰爭中,出現了海軍大戰的場景,例如甲午戰爭。當時,大型戰艦的數量幾乎是一個強國的標準。例如德國和英國的軍備競賽,重要項目就是戰列艦的數量。進入20世紀以後,隨著內燃機的出現和逐步普及,作為新生事物,飛機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起初,飛機都是民用版本。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先後把飛機投入戰爭之中。研發的飛機性能越來越完善,各國陸陸續續建立了自己的空軍或者航空部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了一系列的空戰。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飛機的性能已經進一步完善,出現了一系列赫赫有名的戰機,例如日本的零式戰鬥機、美國的P51戰鬥機等等。在這一時期,由於航空水平制約,我國當時還沒有能力設計和生產飛機。在抗戰期間,所有的戰機都是進口的。認真的說,進口戰機存在很大的風險。因為戰機屬於消耗品,一旦戰機數量損失嚴重,又得不到進口或者補充,會直接影響陸軍部隊作戰。在抗戰時期,日本軍隊經常出動戰機,對我國各個地區進行轟炸,我國吃了沒有制空權的虧。眼到了50年代初期,隨著戰爭的基本結束,我國進入了戰後恢復和發展經濟的階段。
由於舊時代的積貧積弱等一系列原因,在1949年新中國建立的時候,我國空軍裝備的戰機,基本上都是從戰場上繳獲的或者起義的。戰機的型號非常複雜,而且來自於多個國家,數量還非常少。在1949年的閱兵式上,由於自身的戰機數量太少,為了起到迷惑敵軍的作用,飛行速度比較快的戰鬥機,不得不飛了兩趟。我國的航空航天基礎薄弱,一時之間還無法自己設計、生產戰機。在這樣的情況下,50年代中期,我國陸續開始了150多個重要項目。
在蘇聯的援助下,我國開始對蘇聯米格17、米格19戰機進行仿製,並且推出了國產化的殲5戰機、殲6戰機。1959年的建國10周年閱兵式上,國產化的殲5戰機,第一次飛過了檢閱臺。至於殲6戰機,則是60年代的主力戰機,號稱「殲6包打天下。」當時,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我國已經無法從國外進口、仿製戰機了,更得不到其他戰機的詳細設計圖紙。我國通過第三國,獲得了蘇聯的米格21戰機,這是六七十年代比較出色的戰機。通過一系列反向科研攻關,我國成功仿製了米格21戰機,並且出現了國產化的殲7戰機。
至於殲8戰機,則是面對米格23戰機的壓力,我國發展的一種高空高速戰機。由於各方面的條件限制,殲8戰機在80年代的技術並不穩定。在這些戰機中,殲5和殲6屬於一代機,殲7和殲8則屬於二代機。在80年代中期,殲10戰機項目已經上馬。但研發戰機需要漫長的周期,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殲10戰機出現之前,我國需要一些比較先進的戰機應急。從美國或者其他西方國家進口戰機,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在1990年,我國從蘇聯訂購了24架蘇27戰機(蘇27SK戰機,航電系統很一般)。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繼續履行合同。
截至1996年,24架蘇27戰機已經全部到貨。當時,這是我國最先進的戰機了。那麼,同一時期,對岸戰機處於什麼水平呢?當時,對岸擁有4種類型的戰機,分別是:F16戰機、幻影2000戰機、IDF戰機和F5戰機。在這些戰機中,F5戰機有100餘架,屬於二代機,性能與殲7、殲8互有千秋。IDF戰機屬於三代機的入門機,由對岸自己生產,數量有120多架,性能在殲7和殲8之上。至於幻影2000戰機和F16戰機,則是標準的三代機,分別由法國和美國生產。幻影2000戰機有50多架,F16戰機則有120多架,這兩種戰機,至今仍是對岸的「扛把子」戰機。
在我國戰機中,真正能夠一較高下的戰機,只有進口的24架蘇27戰機,以及少量的殲7和殲8戰機。面對可能增援的F14戰機、F15戰機、F16戰機等等,雙方的差距更加明顯。一轉眼20多年時間過去了,當年的差距已經時過境遷。由於自身無法生產戰機,也無法對戰機進行升級改造。對岸的將近300架三代機,還是90年代的水平,雷達、航電系統等已經完全落後。認真的說,即便是與國產化的殲11B戰機對抗,也根本沒有任何優勢。由於長時間的消耗,相當一部分戰機已經接近了使用壽命,對岸的戰機在越來越少。
我們接下來看看我國戰機的巨大變化,堪稱是翻天覆地。首先,我們聊聊蘇27家族。在90年代,鑑於蘇27戰機的出色性能,我國陸陸續續進口了100多架蘇27戰機。隨後,還進口了大量的蘇30戰機。21世紀初期,在蘇27戰機的基礎上,我國開始生產國產化的殲11戰機,在戰機方面不再受制於人。隨著航空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在殲11戰機的基礎上,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進型號,例如著名的殲11BS戰機。此外,在殲11戰機的基本結構上,我國還推出了殲15戰機和殲16戰機。其中,殲15戰機屬於海軍艦載機,殲16戰機則是集大成者的戰機。
請注意,這些戰機最低也屬於三代機的中期水平,甚至達到或者接近了三代半戰機的水平。例如殲16戰機的綜合水平,極度接近美國最新F15SA戰機的標準。除了上述「蘇式」戰機之外,我國還自行設計了殲20戰機、殲10戰機和殲轟7戰機。殲20戰機自不必說,屬於標準的四代機經典之作,能夠與美國F22戰機談笑風生,雙方能夠打得有來有去。殲10戰機則是我國國產的三代機,分別ABC3個型號。其中,A型屬於三代中期標準,B型和C型已經接近或者達到了三代半戰機的標準,例如相控陣雷達、中程和遠程主動飛彈等等。
至於殲轟7戰機,經過一系列的改進之後,性能也不可小覷。至於當年的殲8戰機,經過不斷的改進以後,最近的改進型號,據說能夠發射中距彈。認真的說,一旦出現緊張情況,我國可以集中1000架以上的三代機、四代機作戰。無論是數量和戰機性能,都遠超對岸。即便是外來勢力幹涉,也沒有什麼畏懼。因為外來幹涉勢力可能投入的戰機數量,仍不如我國戰機多,而且雙方的戰機水平大體相當。當然,我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截至目前,我國仍有相當一部分殲7戰機,仍在服役。此外,大型轟炸機和戰略運輸機等等,仍是軟肋。壯軍容,威四方。礪戈矛,森甲仗。剖文犀,七屬爛如銀;帶鮫函,璀璨難名狀。者的是,金城保障。關於我國各方面發展的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