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兩個輪迴中,人民海軍經歷了全面落伍的尷尬,也經歷了補歷史欠帳式的爆發。以往近岸防衛體系下的「空潛快」裝備,決定了海軍只能以勇氣打不對稱戰爭,雖然前後以小艇打大艦也確實取得不少戰果,但肯定不是褒義的「黃水海軍」也因此得名。
時間回到1996年,距離人民海軍創建已近半個世紀,原來的「空潛快」裝備並沒有取得多大突破,海軍還在奉行近海防禦原則。直到2015年隨著裝備體系日益完善,海軍明確指出按照近海防禦、遠海護衛的戰略要求,逐步實現近海防禦型向近海防禦與遠海護衛型結合轉變。到此為止,我們才看到歷經70年後的人民海軍,開始從黃水海軍邁向深藍,而本文重點的海軍防空裝備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
海軍建立之初,由於裝備上的差距確定了以空(海軍航空部隊)、潛(潛艇部隊)、快(快艇部隊)為主,其它兵種相應發展的建設方針。這種建設體系決定了裝備上的特色,包括近海、輕型、防禦為主,基本沒有防空能力。比如下圖海軍026型飛彈快艇,滿載排水量46噸,2座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雙聯裝14.5毫米機槍(防空擔當)。
026型魚雷快艇
026型魚雷快艇
而到了1996年時隔多年,東南沿海那場演習雖然海陸空三軍傾全力出動,演習場上炮火連天演繹著千軍萬馬過海峽的盛況。但實際空軍裝備還停留在二代無法有限獲得制空權,海軍此時同樣很虛弱,特別是狹小海峽中至關重要的防空更是不盡如人意。此時海軍只有一艘現代化的052型「哈爾濱號」驅逐艦可供撐門面,另外還有四艘小個頭較先進053H2G型飛彈護衛艦量產,然後海軍大量裝備的還是老舊051型驅逐艦、53H1護衛艦,以及037IG、037II飛彈艇。
這些戰艦可以說是一次性使用產品,在現代戰爭中生存能力太弱,防空方面大量依賴老式61式25毫米雙聯裝高射炮、雙57毫米艦炮以及雙37毫米艦炮。在馬島戰爭反艦飛彈強勢突防帶來的視覺衝擊下,海軍堪比二戰水準的防空手段開始升級,第一代從國產海紅旗-61開始到引進法制「海響尾蛇」。這些性能一般,射程有限的防空飛彈,只能給單艦提供點防禦能力,在實戰中無法提供艦隊防空或抗飽和攻擊。基本可以這麼理解,至少在80年代之前海軍防空基本靠人工操縱雙37高炮,不要說反導就是打飛機都有困難。
海軍防空火炮
人工操縱雙37
053H2G型「銅陵號」護衛艦(舷號:542),正是上面提到的四艘相對現代化軍艦,也是第一型裝備了海紅旗-61的艦艇。紅旗-61防空飛彈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由於技術有工業發展水平的限制,技術水平和「海麻雀」早期型類似卻耗時20多年,在80年代末期才堪堪能用。不管怎麼說它的裝備讓海軍具備了初步點防禦能力,性能比較弱:最大射高8000米,最大射程10公裡,最大飛行速度3馬赫,單發殺傷概率64%-80%。
紅旗-61有A\B改型,早期以雙聯裝方式出現,後期以六聯裝發射架方式出現。巨大的發射筒很容易被誤判是反潛或反艦裝置,其實這麼龐大的身軀主要源於紅旗-61不可摺疊翼布局,射程才10多公裡佔用空間卻相當大。
海紅旗-61,前期為雙聯裝,後期為六聯裝
銅陵艦發射紅旗-61B
反應慢、射程近,紅旗-61實際滿足不了海軍需求,同期引進的法制「海響尾蛇」成為下個目標,也就是未來的紅旗-7防空飛彈。053H2G型護衛艦也因此僅僅建造4艘,然後下級艦就是裝備紅旗-7的053H3型,當然1996年053H2G也就四艘勉強承擔起防空重任。
法制「海響尾蛇」防空飛彈在80年代末引進,然後於1991年開始在051型「開封號」驅逐艦上率先測試,八聯裝在火力及性能上得到提升。1994年,052型「哈爾濱號」驅逐艦入役後,同樣安裝了八聯裝「海響尾蛇」防空飛彈,後續它的名字叫海紅旗-7。「響尾蛇」屬於法國70年代研製產品,用於低空近程防空。作戰對象包括低空攻擊戰鬥機、武裝直升機以及戰術飛彈等,最大射程12公裡,對於軍艦來說只能提供有限點防禦能力。
051型開封艦率先安裝「海響尾蛇」
雖然全新設計下的052型驅逐艦,性能達到西方80年代初的水平,但略顯單薄的八聯裝單艦防空只能是堪用。如果遇到防區外打擊武器,都不用考慮飽和攻擊只要多射幾枚防禦起來也夠嗆,對於當年臺海演習中的艦隊防空聊勝於無。
052型「哈爾濱號」驅逐艦
「海響尾蛇」防空飛彈
至此為止,1996年東南沿海那場演習中硝煙瀰漫的場景下,實際上海軍只有數量有限的水面艦艇擁有防空能力。而且以紅旗-61、海響尾蛇性能,以及備彈等情況看,實際在面對對岸「雄風」Ⅰ近程反艦飛彈、「雄風」Ⅱ中程反艦飛彈可能的飽和攻擊下,很難實現有效攔截再何況連近防炮都沒有(此時只有76A式雙聯裝37毫米速射炮)。
053H2G「銅陵」艦火力比較有代表性
艦空飛彈不是太給力,甚至在80-90年代還有部分艦艇不得不使用單射防空飛彈,也就是肩扛式「紅纓5」擔起防空重任。紅纓5可以對抗速度小於260米/秒的目標,作戰距離800-4400米,作戰高度50-2500米,不知道這算不算近防炮的補充。
紅纓5號防空飛彈
海軍90年代中期的綜合水平,落後於美國20-30年是肯定的,1996年那場演習背景下讓我們看到了很多不足。如果真的進入實戰,純裝備比拼差距太大只能以數量加運氣求得最後的勝利,不過在此之後軍工奮發圖強在24年後的今天,海軍規模和質量已經僅次於美國。
1996年12月,也就是臺海演習過不久中俄籤訂購買「現代」級飛彈驅逐艦合約,約5億美元單價在當年也不算少。正是現代級的引進真正意義上開啟中國海軍現代化進程,隨艦而來的SA-N-7「施基利」中程防空飛彈,讓中國海軍第一次真正擁有區域防空能力。採用單臂發射架(單座備彈24枚),可以攔截中低空飛行轟炸機、戰鬥機、直升機和各類反艦飛彈等。最大飛行速度3馬赫,最大射程25公裡,射高3-28公裡。2枚齊射進行攔截時,對飛機命中概率81%--96%,對反艦飛彈命中概率43%-86%。「施基利」和海紅旗-7的組合,也讓海軍水面艦艇面對反艦或空襲時,生存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SA-N-7「施基利」中程防空飛彈
八聯裝海紅旗-7
「施基利」的引進,不僅為過渡期海軍提供一種成熟可靠的中程防空武器,也為國產紅旗-16艦空飛彈研製帶來參考借鑑。隨後陸續裝備的海紅旗-9、海紅旗-10、海紅旗-16,使海軍終於擁有全面區域防空能力,與此同時另一個重要裝備登場也對火力持續帶來巨大作用——垂直發射系統。
2004年引進的S-300F「裡夫-M」艦空飛彈系統,類似左輪手槍式的發射機構,成為另一個過渡期產物。當然,很快國產矩形通用垂直發射系統問世,這被稱之為「巧克力」的垂髮系統帶來更大的載彈量,以及一坑多彈的新變局。不僅防空飛彈可以裝填,反艦飛彈也不在話下,射程超過30公裡的紅旗-16中程艦空飛彈,以及射程達120公裡的海紅旗-9遠程艦空飛彈。
紅旗-16中程艦空飛彈
海紅旗-9遠程艦空飛彈
24年過去之後,各種射程種類繁多的艦空飛彈,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得以大變化,大量裝備後為艦隊防空撐起一片新的天地。當年陸炮上艦,單兵防空飛彈上艦,這樣尷尬和無奈不會再重演。
055型垂髮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