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軍武器裝備採購信息網4月1日發布海軍2017年裝備預研創新項目指南。「採購需求」欄目新增31條海軍裝備預研創新項目公開信息和38條涉密信息,截止對接時間為2017年4月25日。海軍發布2017年裝備預研創新項目指南公告。
海軍發布2017年裝備預研創新項目指南公告
為大力推動海軍裝備創新發展,最大限度吸納全社會優勢力量為海軍裝備創新服務,現將海軍裝備2017年預研創新項目指南相關內容發布,有關事項說明如下:
一、創新項目指南明確了裝備預先研究發展需求和選題範圍,是各單位提報項目建議書的基本依據。
二、各單位要充分理解創新項目指南提出的研究目標和研究內容,切實在技術指標或技術應用等方面體現創新,並根據自身優勢有重點地提交項目建議書,避免低水平徘徊。
三、無保密資質等裝備承制資格的單位應提前聯繫對口局(辦)聯繫人,確定相關資質要求和受理範圍,本次不受理單位法人代表非中國國籍或外資控股等單位提交的響應信息。
四、嚴格按照《裝備預先研究項目建議書》(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可下載)編輯、生成、列印和提交項目建議書。
五、創新項目網上對接時間於4月25日前截止,具體對接形式和日程安排由對口局(辦)聯繫人電話通知,項目建議書評審時間為2017年5月上旬,時間、地點另行通知。
六、請嚴格按國家和軍隊規定做好保密工作,務必控制知密範圍,嚴防失洩密。
這一系列預研創新項目,進度要求起碼也在2020-2030年,類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R)的各種瘋狂計劃,DARPAR研發過各種像是科幻小說裡面的玩意。
神盾局的空天母艦,實際上DARPAR有個研發類似玩意的「九頭蛇」項目,雖然距離成功還遠,但是各種技術的突破可以用於其他方面。這次中國海軍提出來的各種預研項目,比這玩意的科幻感覺也差不到哪兒去。總之,就是一堆看著就不明覺厲的東西。而且這些預研項目都是向全社會公開招標的,如果哪位有興趣可以試試看。說不定未來你們中也能出現中國的洛克希德啊,波音什麼的。
海軍創新-30204021103航空發動機耐高溫耐腐蝕隱身塗層材料技術
研究目標:通過開展耐高溫耐腐蝕雷達吸波塗層和耐高溫防積碳耐腐蝕紅外低發射率塗層技術研究,突破耐高溫耐腐蝕隱身材料電設計、熱匹配性控制及製備工藝等關鍵技術,為提高新一代海軍航空發動機隱身性能奠定技術基礎。
研究方向:耐高溫耐腐蝕雷達吸波塗層設計及製備技術;耐高溫防積碳耐腐蝕紅外低發射率塗層技術技術指標:
(1)耐高溫雷達吸波塗層:厚度≤1.0mm;吸波性能:≤-1dB@1GHz,≤-2dB@4GHz,≤-6dB@8~18GHz;附著力:≥10MPa;耐溫性:300℃連續工作100h,塗層外觀良好,無起泡脫落開裂等現象,高溫吸波性能降低幅度小於15%;耐環境性能滿足海洋環境使用要求。
(2)耐高溫防積碳紅外低發射率塗層:厚度≤80μm;雙疏表面:與水的接觸角≥90°,與油的接觸角≥90°;塗層紅外發射率≤0.5@3~5μm;耐溫性(1000℃×100h):外觀基本無變化、發射率變化不大於10%;耐環境性能滿足海洋使用環境要求。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技術方案、塗層樣品,技術成熟度達到4級。
聯繫人:卜振鵬,15800733196。
海軍創新-30203010803新型艦用抗爆塗層技術
研究目標:針對大型水面艦艇抗反艦飛彈內爆輕量化防護結構設計的迫切急需,提出新型抗爆抗爆塗層,針對反艦飛彈爆炸產生的破片和衝擊載荷同時進行有效防護,將接觸爆炸的毀傷範圍約束在有限的一個艙段內,解決目前艦用防護裝甲(僅對爆炸破片進行有限防護)不能有效降低反艦飛彈接觸爆炸的毀傷範圍的問題,提高水面艦艇的生命力水平。
研究方向:完成新型抗爆抗爆塗層試製
技術指標:密度小於1.2g/cm3,氧指數大於28,同重量情況下抗彈、抗爆性能比鋼板提高20%。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樣品、試驗報告,技術成熟度達到6級。
聯繫人:張恆,010-66952123。
海軍創新-30209010804基於高光譜的海洋環境下小目標檢測自動識別技術
研究目標:針對海軍機載光電偵查設備在複雜海天背景條件下,對敵方飛機、軍艦和來襲飛彈等多類目標同時捕獲識別跟蹤的需求,完成海天背景下對多目標識別定位技術方案設計,為海軍機載光電偵查設備發展和提高對海面小目標檢測的識別率奠定基礎。
研究方向:複雜海天環境下的圖像背景組成和目標特性研究;海洋複雜輻射背景下高光譜圖像處理方法研究;基於高光譜數據的海面目標譜像提取方法研究;基於高光譜數據的海面目標特徵智能識別技術研究
技術指標:目標智能識別技術實現單像元級別海面目標的智能提取,目標智能識別率不低於80%。同時識別目標種類大於10類;同時識別目標數量大於20個;對每類目標的識別正確率大於90%。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實驗報告、軟體,技術成熟度達到4級。
聯繫人:徐鳴,010-66950743。
海軍創新-30203010802超高強度納米相強化鋼關鍵技術
研究目標:圍繞大型水面艦船、大深度潛艇對1000MPa級以上超高強度艦船鋼的應用需求,開展納米相強化鋼關鍵技術的研究工作。通過突破納米強化相的基礎合金設計、納米相的協同析出控制、納米相的粒度與分布控制、納米鋼精細組織控制、納米鋼的焊接性控制等關鍵設計技術,形成納米相強化鋼的設計思路與技術方案,並完成原型試驗材料的驗證試驗,為超高強度納米相強化鋼的工業化研製奠定基礎。
研究方向:超高強度納米強化鋼的合金設計;納米相的複合析出規律;納米相的協同析出控制;納米相的粒度與分布控制;超高強度納米鋼的精細組織控制;超高強度納米鋼的易焊接性設計與控制;超高強度納米鋼的原型材料製備;原型材料綜合性能與應性能
技術指標:主要技術指標為:屈服強度Rel≥1000MPa ,延伸率A≥15%,斷面收縮率Z≥45%;低溫衝擊功:-20℃KV2≥100J,-84ºCKV2≥47J,-84℃FA≥50%;實現室溫不預熱焊接;突破易焊接鋼納米相強化技術,鋼中10nm以下析出相比例佔90%以上。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納米相強化鋼技術方案、原型實驗材料,技術成熟度達到5級。
聯繫人:張恆,010-66952123。
這不是扎古的裝甲材料麼
海軍創新-30203020502海上基地級維修平臺技術
研究目標:針對海軍艦艇海上維修能力不足,著重開展基地級維修規模論證、平臺總體及維修頂層方案比較論證工作,解決走軌式重型起重設備以及多船艇兩舷靠幫關鍵技術,為基地級維修平臺研製奠定技術基礎。
研究方向:海上基地級維修需求及平臺總體方案論證研究;海上基地級維修頂層方案研究;走軌式重型起重設備及其裝船技術研究;多船艇兩舷考幫技術研究
技術指標:提出海上基地級維修平臺總體方案及維修系統頂層方案;提出走軌式重型起重設備、多船艇兩舷靠幫技術方案;具備3級海況下基地級維修能力。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技術方案,技術成熟度達到4級。 .
聯繫人:楊洋,010-669529520。
海軍創新-30202021501水下目標非聲探測技術
研究目標:利用光、電等物理場,實現對水下目標的有效探測。
研究方向:水下目標磁、光、電等探測方法研究
技術指標:有效探測水下目標。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原理樣機,技術成熟度達到5級。
聯繫人:董波,010-66961440。
海軍創新-30204010901艦艇動力創新技術
研究目標:開展新材料、新型測試感知等技術在動力裝備的創新應用研究,進一步提升動力裝備技術水平。
研究方向:新材料在動力裝備的應用技術;動力電力測試感知技術
技術指標:提出新材料在動力裝備的應用方案;探索動力電力新型測試感知技術,解決部分測試難題。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試驗報告、圖紙、樣機,技術成熟度達到4級。
聯繫人:關濤,010-66952958。
海軍創新-30205010403新材料結構應用與修復技術
研究目標:基於結構動力學原理,將界面能耗效應、多層複合技術應用於傳統鋼質結構設計,提出金屬多層複合高阻尼結構形式,突破金屬高阻尼多層複合結構燒結製備關鍵技術,開展材料結構的模型驗證試驗,形成基於界面效應的金屬高阻尼結構應用技術,顯著提升結構的阻尼特性。同時,針對水下形狀複雜關鍵零件的高性能水下戰時(應急)搶修的迫切需求,採用水下雷射增材修復技術,突破水下高壓引起的修復層高氫氫脆及水下快散熱引發的修復層高應力淬硬化等關鍵問題,開發高性能的專用材料、構建高效高質量的工藝流程,完成實驗室驗證,實現水下損傷部件快速修復。
研究方向:金屬高阻尼結構材料應用技術;水下雷射增材修復技術與機理
技術指標:形成鋼質等金屬高阻尼多層複合結構應用技術,鋼質高阻尼多層複合結構密度不大於7800kg/m3,機械強度與傳統鋼材相當,金屬高阻尼多層複合結構損耗因子試驗結果不小於0.05(100Hz以內);水下雷射增材修復工藝穩定、殘餘應力低、組織均勻、界面結合性能優異。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工藝、樣件、試驗報告,技術成熟度達到4級。
聯繫人:郭峰,010-66952076。
海軍創新-30205010401智能操縱技術
研究目標:開展艦船智能化操縱控制技術及安全操縱相關技術研究,為提高艦船操縱控制的安全性、智能化水平,減少艇員編制,降低操艇人員勞動強度,有效防範誤操及危險操艇事故發生,提供有力支撐。
研究方向:水下安全航行輔助操縱技術;智能駕駛操控技術
技術指標:建立水下操縱空間運動預報系統,分析潛艇安全航行評估參數及判據,完成航行安全性評估,提出安全航行輔助操縱技術方案;提出智能駕駛操控技術方案,建立智能操控及運動響應仿真模型,智能駕駛操控能力滿足潛艇自主避障、路徑規劃和航跡控制等的要求。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仿真模型、設計方案、仿真軟體,技術成熟度達到4級。
聯繫人:郭峰,010-66952076。
海軍創新-30209010805新型飛機機體免衝洗材料技術
研究目標:針對海上氣候環境特點,系統梳理海軍新型飛機整機衝洗頂層約束條件,開展海軍新型飛機機體免衝洗材料技術研究,降低海上保障強度和難度。
研究方向:海軍新型飛機機體免衝洗技術
技術指標:形成技術報告、測試報告。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技術報告、測試報告,技術成熟度達到4級。
聯繫人:徐鳴,010-66950743。
海軍創新-30209020401海軍飛機新型航空材料應用技術
研究目標:為滿足飛機長時間在海面上空飛行對裝備可靠性、工作艙內噪聲控制等要求,利用新型航空材料性能特點,開展航空超材料在海軍飛機上應用技術研究,為提高飛機可靠性和任務效能提供技術支撐。
研究方向:基於新型航空材料的飛機艙內噪聲抑制技術;基於新型航空材料的飛機防覆冰技術;飛機大型複合材料結構件植入式健康監測技術
技術指標:(1)飛機工作艙內綜合噪聲在現有基礎上降低5-15分貝(低頻)、40-60分貝(高頻);(2)飛機機翼冰粘附強度≤20kPa,表面粗糙度≤3.2μm,1000g負載條件下、100r磨損後,冰粘附強度≤30kPa,與基體材料的附著力≤1級;(3)可植入式傳感器應變測量範圍不小於±8000μξ,測量精度不小於1μξ。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試驗樣件、試驗報告,技術成熟度達到4級。
聯繫人:藍啟城,010-66961267。
海軍創新-30201050111基於人工智慧的圖像處理和艦船目標識別技術
研究目標:主要針對艦船目標識別難題,利用艦船目標圖像特徵和海量樣本圖像數據,開展基於大數據和雲計算的艦船目標人工智慧識別技術研究,提高艦船目標識別能力和準確性。
研究方向:基於深度卷積神經網絡架構的艦船和民船特徵提取和識別的融合方法;艦船圖像大數據平臺存儲計算架構;艦船和民船視頻圖像特徵數據;基於深度學習的艦船和民船的分類方法;基於深度學習的參數訓練方法;基於人工智慧的二三維艦船目標融合識別技術;建立基於人工智慧的圖像處理和艦船目標識別原理驗證系統;圖像分類識別技術
技術指標:提出基於人工智慧的圖像處理和艦船目標識別技術框架和方案;支持TB\PB數量級的艦船圖像數據存儲,實現大數據架構水平擴展,支持容災備份;構建符合實際裝備需求的艦船樣本和特徵數據規範,並建立艦船樣本和特徵資料庫,涵蓋可見光和紅外圖像,視頻圖像幀頻要求在25幀/秒視頻圖像的實時使用需要;基於深度學習的學習算法具備在線學習和增量學習能力,識別特徵原理驗證系統採用實際裝備獲取的軍船、民船視頻和圖像數據,可以有效驗證艦船目標識別能力,軍船、民船分類識別正確率達到95%以上。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評估報告、試驗報告、總體方案、原理驗證系統,技術成熟度達到5級。
聯繫人:江政傑,010-66961317。
海軍創新-30204021101航空重油轉子發動機技術
研究目標:針對航空重油轉子發動機技術難點,開展技術研究與驗證,突破密封、燃油霧化、高效燃燒、渦輪增壓、電控等關鍵技術,完成驗證機設計、試製及初步驗證試驗,為航空重油轉子發動機裝備發展奠定基礎。
研究方向:航空重油轉子發動機密封技術;重油燃油霧化技術;高效燃燒技術;高壓比渦輪增壓技術;多餘度電控技術研究技術指標:功重比不小於2.2,最低燃油消耗率不大於0.28千克/(千瓦•小時);壽命目標不小於1000小時,通過200小時臺架試車;使用燃料為輕柴油或高閃點航空煤油。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樣機樣件、試驗報告,技術成熟度達到4級。
聯繫人:卜振鵬,15800733196。
海軍創新-30203020501功能浮體海上精確對接技術
研究目標:針對我國海外軍事基地不足,遠海作戰綜合保障能力弱,海上裝備物資遠海保障缺乏前進基地,開展功能浮體海上精確對接引導技術研究、連接裝置設計技術研究和對接接口技術研究,突破功能浮體海上對接關鍵技術,為機動綜合保障工程建設打下基礎,提升我國海軍遠海作戰機動綜合保障能力。
研究方向:功能浮體運動姿態實時精確測量與預測技術研究、功能浮體對接實時控制技術研究、功能浮體對接引導策略研究;遠海作戰機動綜合保障基地連接器概念研究、基於多功能浮體具體功能及不同目標圖像的連接裝置型式研究、基於多功能浮體海上對接引導及控制技術的連接裝置型式研究;對接接口分析技術、對接接口設計技術、對接接口實施技術、對接接口驗證技術
技術指標:提出精確對接引導技術方案,提出連接裝置設計技術方案,提出對接接口技術方案。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技術方案,技術成熟度達到4級。
聯繫人:楊洋,010-669529520。
海軍創新-30209030501艦載垂直起降全電飛行器
研究目標:基於目前國內全電飛行器發展水平,開展艦載垂直起降全電飛行器概念和關鍵技術研究,創新探索海軍艦載垂直起降飛行器技術途徑。
研究方向:艦載垂直起降全電飛行器總體設計技術;艦載垂直起降全電飛行器能量管理技術
技術指標:形成艦載垂直起降全電飛行器技術方案,有效載重不小於250千克,續航時間不小於4小時,起降抗側風能力最大為14米/秒。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技術方案,技術成熟度達到4級。
聯繫人:藍啟城,010-66961267。
海軍創新-30209010809特殊環境飛機燃油系統微生物檢測、防控方法
研究目標:針對高溫高鹽高溼環境下,飛機燃油系統微生物較易滋生,且超標後對系統及飛機會產生比較大的危害,嚴重會導致燃油系統失效,飛機停飛。目前,國內尚無適用於海軍飛機的微生物預防、檢測、防控等方法和流程,亟需展相關研究,針對高溫高鹽高溼特殊環境,開展微生物汙染、預防、檢測及去除等方面的研究,建立適用於飛機燃油系統的微生物檢查和處理流程。為日常保障提供支持,提高艦載機的完好率、出勤率。為後續機型研製和使用奠定技術基礎。
研究方向:適用於高溫高鹽高溼環境下飛機燃油系統微生物汙染預防技術研究;適用於高溫高鹽高溼環境下飛機燃油系統微生物汙染檢測方法及周期研究;適用於飛機燃油系統微生物物理去除技術研究;試製適用於飛機用煤油的殺菌劑,並開展殺菌流程、方法研究;建立適用於飛機的燃油系統微生物檢查和處理流程。
技術指標:形成研究報告,建立完整的高溫高鹽高溼環境下飛機燃油系統微生物防控流程規範。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流程規範,技術成熟度達到4級。
聯繫人:徐鳴,010-66950743。
海軍創新-30201010305艦艇網絡安全防禦與艦艇智能移動終端技術
研究目標:突破網絡核心交換依託進口晶片的束縛,建立基於國產關鍵軟硬體的網絡安全防禦體系架構,提升自主可控、安全防護、負載均衡、故障診斷能力,制定網絡數據特徵識別規則匹配庫,確保網絡攻擊流的正確識別和處理,保障新型業務的網絡安全,靈活實現網絡物理隔離和邏輯隔離,滿足艦艇作戰指控、綜合平臺管理以及公共服務系統在網絡安全業務方面的需求,推動和實現新技術、新產品、新器件在配置管理、安全防護、故障診斷等功能一體化集成方面的工程化應用。開展艦艇智能移動終端技術研究,突破無線安全接入技術、面向最終用戶的APP敏捷開發技術等,構建輔助作戰指揮、交互式訓練、艦艇平臺狀態監控和智慧生活等典型應用,為大規模裝備應用提供原型和技術保證。
研究方向:基於訪問控制、攻擊防禦和安全審計方面的網絡安全技術研究;基於動態數據特徵識別及處理技術研究;基於安全策略模塊化、數據監控可視化技術研究,基於國產作業系統+國產CPU+國產交換晶片的國產化集成技術研究;基於WAPI的無線安全接入技術研究;於智能移動終端的敏捷開發,交互式訓練,即時音視頻通訊,狀態監控,智慧生活
技術指標:訪問控制規則數不小於1000條;網絡入侵檢測正確率大於90%,漏報率小於5%;支持報文內容識別,識別深度不小於128字;支持固定位置、浮動位置關鍵字識別,識別深度為全包匹配;具備安全故障可視化防禦能力,響應時延不大於100ms;全艦無線網絡信號覆蓋範圍不低於95%;無線網絡可用性達到99.99%;無線網絡可靠性方面,無線區域網的系統分組丟失率應低於10-5,誤碼率應低於10-8,單個AP可承載最大用戶不低於20;典型創新應用APP不少於4個;最終用戶使用敏捷開發環境後開發APP的效率提升50%以上。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模型及軟體,技術成熟度達到4級。
聯繫人:陳霞,010-66961302。
海軍創新-30204021104石墨烯基長效耐腐蝕潤滑脂技術
研究目標:針對航空通用潤滑脂鹽霧防護性能不足的問題,研究高性能通用複合鋰基脂配方及工藝,突破石墨烯改性及其油分散技術,以石墨烯結構顯著提升潤滑脂的腐蝕防護能力,滿足發動機在海洋環境下的使用需求。
研究方向:石墨烯改性及其油分散技術;長效耐鹽霧通用潤滑脂製備技術
技術指標:工作溫度-54~175℃、低溫轉矩(-54℃)≤2.0N•m、抗磨性能(平均磨痕直徑)≤0.7mm、3.0% NaCl溶液動態防鏽1級、鹽霧腐蝕≥30天。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技術方案、潤滑脂樣品,技術成熟度達到4級。
聯繫人:卜振鵬,15800733196。
海軍創新-30201050404基於大數據的中遠海海上目標信息處理技術
研究目標:基於中遠海海上目標大數據,開展碎片信息挖掘、提取、重構等技術研究,構建處理平臺樣機,完成算法驗證。
研究方向:基於中遠海海上目標大數據的碎片信息挖掘和提取技術;基於目標碎片信息的情報重構技術
技術指標:能夠處理岸海空天潛基雷達、光電、偵察等技術情報和人工情報;具備針對特定目標的碎片信息的全自動挖掘、提取和融合處理能力。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技術方案、樣機樣件,技術成熟度達高到4-5級。
聯繫人:王磊,010-66961488。
海軍創新-30202021401基於大數據的水聲探測與識別技術
研究目標:開展水下大數據處理技術研究,構建水下大數據處理分析平臺,探索提高水下目標探測與識別能力的新手段。
研究方向:基於大數據分析的水下目標探測、識別技術;基於大數據的信號識別訓練技術
技術指標:提出基於大數據分析的水下目標探測技術框架體系,顯著提高對水下目標的探測與識別能力。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試驗報告,技術成熟度達到4級。
聯繫人:董波,010-66961440。
海軍創新-30209010806合成寬帶脈衝都卜勒雷達技術在預警機中的應用
研究目標:通過開展合成寬帶脈衝都卜勒雷達的雜波抑制機理研究,設計適合海上高速目標探測的寬帶頻率步進雷達波形,並開展相應信號處理方法,為新型波形在預警機在雷達中的應用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
研究方向:與預警機雷達反雜波能力升級改造總體方案技術設計;面向預警機雷達反雜波應用的寬帶頻率步進波形設計與信號處理技術;合成寬帶脈衝都卜勒雷達雜波抑制機理與性能評估技術;合成寬帶脈衝都卜勒雷達外場試驗驗證
技術指標:採用合成寬帶脈衝都卜勒雷達等反雜波技術手段,雜波抑制能力相對現役預警機改善3-6分貝。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原理樣機、試驗報告,技術成熟度達到4級。
聯繫人:徐鳴,010-66950743。
海軍創新-30209010807基於光纖傳感器網絡的飛機結構狀態健康監控技術
研究目標:通過部署在飛機結構中的光纖光柵傳感器網絡來實時獲取結構在各種飛行環境下的響應,從中提取結構的狀態信息,從而對結構的狀態進行評估,利用三維可視化人機互動技術實現對結構狀態的管理,為艦載機的使用和維護提供技術支撐。
研究方向:多參量、大容量光纖光柵傳感器的布設與集成技術;大容量光柵傳感器網絡的信號解調、處理與傳輸技術;結構狀態信息的分析處理技術;結構失效的建模、仿真與驗證技術;面向結構狀態健康管理的三維可視化人機互動技術
技術指標:結構失效的仿真結果與試驗結果的誤差≤10%;單套系統光柵測點數量:≥500支;傳感器指標:a)應變傳感器:測量精度±2με,測量範圍:-2500με~2500με;b)中頻加速度傳感器:測量範圍≥0~60g,頻率範圍5~1500 Hz,靈敏度20pm/g;c)低頻加速度傳感器:測量範圍≥0~2g,頻率範圍0.1~30 Hz,靈敏度1000pm/g;d)溫度傳感器:測量精度±1°C,測量範圍:-20°C~200°C;(4)技術方案可滿足艦載機總體設計要求。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原理樣機、試驗報告,技術成熟度達到4級。
聯繫人:徐鳴,010-66950743。
海軍創新-30209010808基於空氣動壓軸承的高性能機載吊艙渦輪冷卻器技術
研究目標:針對機載電子吊艙渦輪冷卻器面臨的重量輕、高性能、高可靠需求,通過開展高性能吊艙渦輪冷卻器技術優化、渦輪匹配設計、空氣動壓軸承技術應用等關鍵技術研究,重點突破箔片空氣動壓軸承應用技術,完成高性能吊艙渦輪冷卻器技術的方案設計、樣機試製,開展高性能吊艙渦輪冷卻器技術仿真及試驗驗證工作,突破重量輕、高性能、高可靠性吊艙渦輪冷卻器技術瓶頸,為機載電子吊艙渦輪冷卻器系統的改進升級發展提供技術基礎。
研究方向:空氣動壓軸承渦輪冷卻器設計、仿真優化技術;空氣動壓軸承渦輪冷卻器製造與試驗驗證技術。
技術指標:設計點(1km,0.85Ma)製冷量不低於4千瓦;渦輪冷卻器重量不大於9千克。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軟體、樣機樣件,技術成熟度達到4級。
聯繫人:徐鳴,010-66950743。
海軍創新-30205010404大氣環境控制技術
研究目標:發展二氧化碳高效分離收集、消除材料及相關技術,實現轉換二氧化碳為固態產物同時供氧,或實現二氧化碳高效分離、收集再利用,為改善密閉空間內的空氣品質提供新途徑。
研究方向:新材料消除二氧化碳供氧技術;二氧化碳高效分離及收集技術
技術指標:形成新材料消除二氧化碳供氧技術應用方案,試製新材料消除二氧化碳供氧裝置樣機,新材料供氧率滿足密閉空間使用需求;試製高效分離及收集裝置樣機,滿足狹小密閉空間使用要求。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樣機、試驗報告,技術成熟度達到4級。
聯繫人:郭峰,010-66952076。
海軍創新-30205020708基於大數據分析的建造過程智能管控技術
研究目標:隨著大數據技術、智能製造技術的快速發展,航空航天、汽車、壓力容器等行業大量引入大數據技術開展製造過程質量控制,針對新型艦船建造需求,總裝廠新建了生產線,引入了大量智能製造設備,艦船總裝建造及關鍵設備製造具備了智能管控條件。
研究方向:殼體焊縫探傷圖像智能檢測判讀技術;彎管等場內製作件實體三維建模及質量控制技術;三維模型廠所無縫對接技術;智能化設備三維模型自主讀取及典型工藝卡自動生成技術;設備關鍵部件實體三維建模及虛擬預裝配技術
技術指標:殼體焊縫自動檢出率超過90%,虛警概率小於30%;實體三維建模精度滿足裝配要求;智能化設備生產效率提高30%;設備建造一致性提高30%。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技術方案,技術成熟度達到4級。
聯繫人:鞏克壯,010-66952086。
海軍創新-30205020710潛艇艙室人機融合技術
研究目標:針對人機深度融合的全新艙室設計理念,開展基於多通道學習的理解交互體系以及多源異構信息實時融合的沉浸感態勢構建技術研究,搭建多人、長周期沉浸式自然交互空間的原理系統框架,為實現「以人為核心」的設計/建造/使用奠定理論和技術基礎。
研究內容:多人長周期人機融合智能交互體系;基於多通道學習的自然交互技術集成;多源異構信息實時融合態勢環境構建技術;真三維沉浸式可視化技術;多人長周期智能艙室原型系統構建技術
技術指標:提出艙室人機融合總體技術方案;交互方式涵蓋語音、視覺、動作、觸摸等四種以上;具備投影、屏幕、裸眼增強、眼鏡增強等顯示能力;數據級計算響應時間:毫秒級;服務級計算響應時間:秒級。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三維模型,技術成熟度達到4級。
聯繫人:鞏克壯,010-66952086。
海軍創新-30201050110基於深度學習的海洋遙感目標信息挖掘技術
研究目標:基於多源海洋遙感圖像數據,建立遙感圖像資料庫,研究基於深度學習的艦船檢測識別算法,開發出基於多源海洋遙感圖像的艦船檢測系統,為衛星信息快速處理和衛星信息接收應用終端研製提供底層支撐。
研究方向:多源遙感艦船圖像樣本資料庫;基於深度學習的多源遙感數據艦船目標提取算法;基於多源遙感圖像的艦船檢測系統,支持高、中、低解析度遙感影像艦船目標自動提取
技術指標:在圖像質量清晰,海浪小於3級、少雲晴天艦船成像清晰可見的條件下;解析度優於2.5米的光學遙感影像,檢測長度大於100米的艦船目標準確率大於95%,虛警率小於10%;解析度在10米到16米之間的光學遙感影像,檢測大於250米長度的艦船目標準確率大於90%,虛警率小於15%。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軟體,技術成熟度達到4-5級。
聯繫人:江政傑,010-66961317。
海軍創新-30205010402人機智能交互技術
研究目標:通過開展智能化人機互動與控制研究,建立智能化條件下的人機互動總體設計框架;開展對三維顯示、語音、視覺、手勢等瘦客戶端沉浸式等交互技術應用研究,提升艇員信息獲取體驗;結合人因工程設計,提出智能化人機界面集成標準規範研究,根據不同作戰態勢,實現信息顯示界面自適應重構。
研究方向:智能化人機互動與控制技術;面向腦機交互的多源腦神經信息解析關鍵技術;自學習故障診斷技術
技術指標:提出智能化人機互動與控制總體設計框架;搭建試驗平臺,完成三維顯示、語音、視覺、手勢等沉浸式人機互動技術手段應用分析;提出智能化人機界面集成標準規範;結合人因工程分析,提出典型任務下信息顯示界面自適應重構方案;構建100人以上的腦電、眼動等生理信號與感知信號的資料庫;構建沉浸感較強的海洋與艦船環境虛擬仿真系統,提供艦船使用任務分解動作庫;提出不少於10種任務的腦神經信號表達模型;自學習故障診斷涵蓋潛艇主要設備,故障診斷正確率不低於95%。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樣機、試驗報告、計算模型、軟體,技術成熟度達到4級。
聯繫人:郭峰,010-66952076。
海軍創新-30209030502艦載直升機/艦耦合流場分析與試驗技術
研究目標:為提高艦載直升機複雜海況下起降能力和起降安全性,開展機艦耦合流場實時測量、分析驗證新技術研究,實現艦載直升機起降區域流場實時精確預報能力,提高艦載直升機起降安全裕度,為現役艦載直升機起降、新研艦載直升機設計提供技術支持。
研究方向:艦載直升機起降區域流場實時測量技術研究;機艦氣動耦合幹擾分析技術;艦船尾部空氣流場預報技術研究;機艦耦合流場動態風洞試驗技術;機艦氣動耦合條件下直升機安全裕度分析技術
技術指標:(1)經仿真計算得到的機艦氣動耦合幹擾流場與風洞試驗結果相比,流態保持一致,速度誤差控制在15%以內;(2)形成基於雷達、光電等手段的機艦耦合流場監測新方法;(3)形成直升機起降平臺安全尺寸分析方法。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技術報告、設計方案、軟體模型、試驗報告,技術成熟度達到4級。
聯繫人:藍啟城,010-66961267。
海軍創新-30209020402高可靠免維護電池技術
研究目標:根據手持救生電臺等設備對電池可靠性、使用便利性要求,開展高可靠性電池技術研究,實現在電池壽命期內免維護目標。
研究方向:高可靠免維護電池技術
技術指標:電池電壓範圍10.8~14.4伏特,容量不小於3.5安時,體積不大於80*40*43毫米,重量不大於250克,使用壽命不小於3年,壽命期內免維護,每年容量下降不大於2%。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試驗樣件、試驗報告,技術成熟度達到4級。
聯繫人:藍啟城,010-66961267。
海軍創新-30204021102大型薄壁複雜型腔耐蝕性鋁合金附件機匣技術
研究目標:通過開展鋁合金整體附件機匣鑄造技術研究,掌握複雜內腔薄壁鋁合金鑄造工藝,使鑄件內部油路精度和壁厚滿足發動機機匣設計圖紙要求,為發動機採用鋁合金機匣奠定技術基礎,以提高航空發動機的腐蝕防護能力。
研究方向:鋁合金機匣精密製造技術
技術指標:使用ZL114A材料進行鑄造,壁厚均勻5毫米,內部管路直徑最小9毫米,最大40毫米,關鍵尺寸精度要求達到5-6級;機匣內部油路能耐受2.5兆帕滑油供油壓力;鑄件抗拉強度≥300兆帕,鑄件屈服強度≥200兆帕,延伸率≥4%。
進度要求:2017-2020。
成果形式:研究報告、技術方案、樣件,技術成熟度達到4級。
聯繫人:卜振鵬,1580073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