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tyimages供圖)
●顱底凹陷也可導致脖子痛,與頸椎病症狀相似,易被漏診、誤診
●藥物治療對顱底凹陷症無效,患者不能做按摩推拿,否則可能加重病情
醫學指導/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骨科醫院脊柱科副主任醫師王建華博士
文/記者莫冠婷 通訊員銀春林、李冰潔
20歲的張先生一覺醒來感覺脖子痛,以為是「落枕」引起的頸椎病,就沒放在心上。但沒過幾天就感覺頭腦昏昏,之後右手突然麻木,整個人無法站立,被家人立即送院治療,最終查出罪魁禍首竟然是「顱底凹陷症」。
專家表示,先天性顱底凹陷在1~6歲時被發現的相對少見,更多是20~40歲才逐漸出現神經系統症狀,患者在這時才被發現和接受治療。專家提醒,如果孩子的脖子比一般人短粗、髮際線低,頸部出現疼痛、歪脖子、活動受限等症狀,或頭抬不起來,走路常摔跤,很可能患有顱底凹陷症。
患者常常合併有「寰樞椎脫位」
「上述案例中提到的張先生,是天生就有顱頸部疾病,他的脖子有點歪斜、活動差,但如果不是特別細心觀察很難發現。」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骨科醫院副主任醫師王建華介紹,枕頸部是人體的重要部位,它包括枕骨、寰椎(第1頸椎)和樞椎(第2頸椎)及其附屬結構、周圍的神經血管組織。由於寰樞椎處於頭顱和頸部交界區,因此是連接生命中樞的重要部位。
他說,顱底凹陷症患者常常在顱底及寰樞椎發育畸形的基礎上合併有「寰樞椎脫位」。臨床上顱底凹陷症表現形式多樣,可有多種類型,其中較常見的是兩種:一種不合併寰樞椎脫位,稱為「穩定型顱底凹陷症」;另一類更加常見的是合併寰樞椎脫位,稱為「不穩定型顱底凹陷症」。
症狀
1~6歲少被發現 20歲後症狀明顯
王建華說, 顱底凹陷症產生症狀的原因是頸椎高位脊髓受到壓迫,這和低位脊髓受到壓迫引起的脊髓型頸椎病在臨床症狀上有很多相似之處,患者都可表現為肢體麻木、無力、走路不穩、踩棉花感等症狀,因此患者常把它和頸椎病混淆。
「但顱底凹陷症的患者可有頭痛或枕部疼痛,頸椎歪斜及旋轉活動受限等表現。而脊髓型頸椎病的患者則多伴有頸肩痛,一般不伴頸椎旋轉活動受限及頭頸歪斜等症狀。當然,要確診還得靠影像學檢查。」王建華還表示,顱底凹陷症是一種極其危險的疾病,由於腦幹和延髓是人體的生命中樞,顱底凹陷可導致脊髓受壓迫、四肢癱瘓,甚至出現突發呼吸困難、吞咽困難、心跳停止等症狀。
「顱底凹陷症以先天性發育畸形為主,其發病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在1~6歲時能被發現的相對少見,更多是在20~40歲才被發現。」王建華提到,很多家長以為是孩子發燒生病或是營養不好導致的發育不全,有報導稱一些病例甚至是等到癱瘓才發現。
治療
出現神經壓迫症狀 必須手術治療
王建華說,通過頸椎CT與三維CT、頸椎CT血管造影、頸椎MRI、頸椎X光這幾種檢查,基本能把顱底凹陷症與其他疾病相鑑別,確定是否患有顱底凹陷症以及寰樞椎發生脫位的部位。顱底凹陷症一旦出現神經壓迫症狀,必須手術治療,讓寰樞椎得到正確的復位。「藥物和按摩推拿等手段是無法治療的,推拿甚至可能加重不穩和脫位,誘發顱底凹陷症病情的加重。」
「在手術前,我們會通過頸椎三維CT重建和數字骨科成形列印技術,為患者製作頸椎三維模型。」王建華表示,一方面讓患者了解問題所在,另一方面也有利於醫生在術前討論制定更細緻的手術方案,縮短手術時間。王建華說,手術一般分為「經口咽」的前路復位固定術式或前路減壓結合後路固定的兩種方式。大部分患者通常僅採用前路復位就能獲得充分減壓和穩定。對於少數複雜病例有時需要結合前路減壓和後路固定的方法完成手術。手術預後效果好,如果脊髓神經受壓迫時間短,沒有發生變性和壞死,神經功能可得到完全恢復。
提醒
小孩歪脖子、走路常摔跤應警惕
「越早發現顱底凹陷症,手術效果越好。」王建華提醒家長注意以下兩點:
1.如果孩子的脖子比一般人短粗、髮際線低,頸部出現疼痛、歪脖子、活動受限等症狀,或頭痛、頭抬不起來等情況應警惕。
2.孩子走路常摔跤,要了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被東西絆倒,還是因為下肢無力摔傷。如果出現四肢無力或麻木、步態不穩、吞咽困難應警惕。
(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