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玩手機肌肉勞損 老吹冷風循環受阻 背包太重造成僵硬
受訪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關節科主任醫師 溫建民
北京老年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 陳雪麗
一轉頭脖子就咯吱咯吱地響,肩頸處總覺得酸累,低一會兒頭就感覺腦袋仿佛有千斤重……別掉以輕心,你可能患上了頸椎病。它在世界衛生組織曾經公布的「全球十大頑症」中,高居第二位。《2019年職場人健康力報告》調研數據顯示,白領們最擔心的健康問題就是頸椎、腰椎疾病,佔比高達67.9%。
頸椎病殃及多器官頸椎可說是身體最「金貴」的部位之一,承擔著中樞神經和外周神經連通樞紐的作用。北京老年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陳雪麗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由於不良生活方式的影響,頸椎病逐年高發,已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質量。
頸型頸椎病:肩背短期酸脹。這是頸椎病中比較輕的類型,多發生於年輕人,發作時頸部酸脹疼痛,會遷延至肩部和上背部,還常表現為反覆落枕,發作一段時間後症狀可自行緩解。
神經根型頸椎病:頸部持續隱痛。其發病率最高,60%~70%的頸椎病患者都為此類,病因源於椎間孔變窄導致的頸神經根受壓,高發於30~50歲。神經根型頸椎病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容易反覆發作,症狀包括頸部發僵、活動受限、持續性隱痛,後仰或向一側彎曲疼痛加劇。如果是下段頸椎出現病變,疼痛及麻木感可能會放射到前臂或手指。
脊髓型頸椎病:可致運動障礙。因為會導致脊髓受壓、炎症和水腫等,此類頸椎病有著最高的危險性,高發年齡為40~60歲。其主要症狀為頸肩背部輕微疼痛,出現慢性、進行性運動障礙,早期容易表現為下肢無力、雙腿發緊、行走不穩、跌倒等,晚期則會四肢癱瘓、大小便失禁等。
椎動脈型頸椎病:常伴噁心嘔吐。其高發年齡為30~40歲,多因骨刺壓迫椎動脈或血管變異導致腦供血不足,主要表現為眩暈、偏頭痛(二者交替出現),一般會伴有噁心、嘔吐、站立不穩等症狀,很多人還會出現頸肩痛、耳鳴、聽力下降、心情抑鬱、近事健忘等。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引發心臟症狀。由於椎間盤退變和節段性不穩定等因素,頸椎周圍的交感神經末梢受到刺激,產生交感神經功能紊亂,高發年齡為30~45歲。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症狀複雜,臨床多表現為頭暈、眼花、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經興奮症狀。
陳雪麗說,臨床上,患者大多不會只表現出一類症狀,而是兩種以上病症同時發作,即為混合型頸椎病。
小習慣積累大麻煩人類頸椎承受的巨大壓力,是在遠古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人類簡史》在「思考」的代價中提到,人類的大腦體積明顯大於其他哺乳動物,這是智力提升的結果,卻也成為身體的龐大負擔。特別是人類直立行走後,「纖細」的頸椎不得不撐起被巨大頭蓋骨保護的大腦,壓力隨之倍增。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骨關節科主任醫師 溫建民說,諸如久坐、長時間低頭看手機等日常習慣,更讓頸椎難堪重負。
錯誤工作姿勢。長期低頭可造成頸後部肌肉韌帶組織的勞損;屈頸狀態下,椎間盤的內壓大大高於正常體位,因此經常低頭或保持一個姿勢不動工作的人,頸椎病發病率相對更高。此外,某些頭頸常要向一個方向轉動的職業,如手術室護士、交通警察、教師等也很容易出現頸部勞損。
不良睡眠姿勢。睡前臥位看書或電視、睡覺用高枕或無枕、窩在行駛的車上睡覺、午休時趴在桌子上睡覺等,都容易因姿勢不良致使頸部肌肉處於長期疲勞狀態,造成頸椎損傷。
不當鍛鍊方式。超過頸部耐量的活動或運動,如以頭頸部為負重支撐點的倒立或翻筋鬥等,均可加重頸椎負荷,在缺乏正確指導的情況下,極易造成運動損傷。
不注意保暖。頸椎怕凍,如果在冬季不做好頸部保暖,寒冷就會使其出現肌肉痙攣、小血管收縮、淋巴回流減慢、軟組織血液循環障礙等,繼而產生無菌性炎症,誘發頸椎病。
肩頸掛背重物。在脖子上長時間掛手機或比較重的耳機,都可能讓頸椎承受較大壓力;學生書包過重也會造成頸椎疲勞,產生僵硬感。
頸椎發出的「求救」信號近年來,頸椎病已經超過腰椎間盤突出,成為最高發的脊柱退行性疾病。但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會突然發病,專家提醒,當身體出現以下幾個信號時,要尤其注意:頸肩部酸痛;上肢無力,有時伴有手指發麻、皮膚觸覺減退,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往往還有上肢運動障礙表現;頭暈以及眼前發黑等,嚴重者會感覺房屋旋轉,噁心嘔吐、暈倒,甚至臥床不起;下肢無力,兩腳麻木,以致走路不穩,有踩在棉花上的感覺。
病情處於早期者要注意糾正生活中的不良姿勢,調整桌椅高度、電腦高度,不要平視或明顯俯視,以微仰視為宜;注意頸部保暖,避免長時間吹空調;枕頭高度以10~15釐米為宜;長時間工作後適當放鬆頸部肌肉;積極鍛鍊,尤其是做背肌鍛鍊。
用對按摩方式,緩解肩頸酸痛。放鬆脖子,用拳頭輕輕敲打頸椎後外側(不要從正面敲擊頸椎),並按揉肌肉痛點。按揉時應將拇指屈起,用指部關節頂著痛點輕壓揉按。推壓頸部韌帶也能緩解酸痛,用拇指一點一點推壓脖子後面的正中線,或用手搓脖子後面,以感覺發熱為宜。如果覺得兩側肩膀疼痛,可將右手放在左肩正中點上,以中指作為著力點,按揉一會兒,再換左手按揉右肩。或將手放在後背上,向左緩慢轉身,看腳後跟5秒鐘,再看右斜上方45度角,保持5秒,再換另外一側做同樣動作。
按摩主要通過緩解頸肩肌群的緊張和痙攣,以及松解神經根及軟組織黏連來緩解症狀。但它無法使椎間盤復位,也無法完全治癒頸椎病,如果按摩力度把握不好,還會加重病情。所以專家提醒,按揉動作一定要輕柔,不可力度過大。
鍛鍊頭頸部,強化背部肌肉。聳肩,雙手自然下垂,在聳肩的同時,努力讓兩個肩胛骨往中間靠,後背出現酸脹感後,保持幾分鐘,再慢慢放鬆,休息片刻再重複這個動作,可有效鍛鍊背部肌肉。擴胸,取站姿或坐姿,把雙手搭在肩膀上,做大幅度擴胸,儘量活動到整個後背。頸椎病患者在鍛鍊時,建議不要做後仰動作,特別是老年人,過度後仰容易跌倒,還可能造成脊髓擠壓,誘發癱瘓;在做前屈、後仰、左右轉頭等動作時,一定要慢,次數多少可因人而異。
陳雪麗提醒,感覺頸肩疼痛時不要自行服用止痛藥,以免掩蓋真實病情。在感覺病情比較嚴重,已經影響正常生活時,一定要及時就醫。▲
【來源:生命時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