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三叉神經痛平臺,為患者提供疾病科普宣教通道,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健科三叉神經痛醫學研究中心」微信公眾平臺。
三叉神經鞘瘤(trigeminal nerve schwannoma)僅次於聽神經瘤,是第二位的顱內神經鞘瘤,三叉神經鞘瘤可產生於半月神經節(中顱窩)、神經根(橋小腦角)和神經的三個分支(中顱窩)。可以想像,一些腫瘤可同時波及這些部位,以致外形上類似啞鈴型。罕見腫瘤通過位於眶內和顳下窩的顱外神經分支侵入顱外,這些腫瘤通過眶上裂進入眼眶,通過圓孔或卵圓孔進入顳下窩。
腫瘤最常見的部位是中顱窩(50%),其次是後顱窩(30%)及啞鈴型(20%)。常可見到腫瘤進入海綿竇內。三叉神經鞘瘤對周邊的結構僅是推移而不是浸潤,因此在絕大多數病例中,可以進入海綿竇的外側區安全切除腫瘤。
發現三叉神經鞘瘤應不應該手術?
由於三叉神經由腦幹腹側面發出,向上前側方經腦橋小腦角池走向巖頂部。在三叉神經孔處穿過顱中窩的硬膜,位於小腦幕側聯合和巖上竇的下方。小腦後動脈和小腦上動脈跨過其根部上方,小腦前動脈自其下方經過。巖靜脈位於神經根的側方和後方,在巖上竇下方進入三叉神經孔。滑車神經位於三叉神經根上方,第Ⅶ、Ⅷ對腦神經位於其下方。
因此三叉神經鞘瘤患者幾乎都有三叉神經功能減退的症狀,典型的症狀主要是感覺減退,這決定於腫瘤累及的三叉神經分支不同而表現為不同部位。由角膜反射消失導致產生的角膜炎是個重要的體徵,表明三叉神經功能出現障礙,因為三叉神經可能在角膜反射中起作用。三叉神經運動支支配咀嚼肌,包括顎帆張肌、二腹肌和下頜舌骨肌,臨床上非常少見這些肌肉癱瘓。
三叉神經鞘瘤導致繼發性三叉神經痛:三叉神經鞘瘤引起的面部疼痛的特點是持續時間長、缺乏明確扳機點的類似電擊樣疼痛。這些患者的疼痛對用於三叉神經痛的卡馬西平和其他神經止痛藥耐藥,對於部分患者在腫瘤切除的同時進行三叉神經後跟部分切斷手術,達到徹底根除疼痛的目的。
其他症狀主要是由於腫瘤對周圍神經產生的佔位效應,較大的腫瘤可能出現面癱、聽力和前庭功能減退。動眼神經或外展神經受壓產生復視,或者是由於腫瘤佔位壓迫眼球導致突眼而引起復視。
如果患者已經出現以上症狀,明確診斷的患者,就應該儘早手術,降低手術風險及併發症的發生,避免腫瘤長期壓迫神經,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全程貫徹微創理念,腫瘤切除解除神經血管壓迫
隨著腫瘤的增大,可能會進一步向裡面壓迫,海綿竇內的神經,導致眼球運動的問題,三叉神經本身會引起面部的麻木,甚至咀嚼肌的萎縮。
再往後面發展會向後顱窩發展,就會壓迫腦幹,引起腦幹的一些症狀,這樣就會更加危險,建議患者應儘早手術治療。
三叉神經鞘瘤手術操作的難度主要在於腫瘤位置深,很靠顱底,位置比較深,在中央顱底的位置,此例手術選擇顳下入路切除,在顳底入路的時候要注意保護Labbe靜脈,此靜脈如果被碰斷,就會導致回流的問題,導致顳葉的水腫,出血等問題。因此,手術操作過程中,切口小腦幕緣時,注意保護滑車神經,避免術後患者出現眼球運動、復視等問題。
整個手術我們全程貫徹「微創」理念,在腫瘤切除的同時,保護神經系統的完整性,降低併發症的發生。
三叉神經鞘瘤的診療
1、由於腫瘤為良性,生長較為緩慢,可以選擇多種治療方案。最為保守的方式是用影像學隨訪。建議每6-12月複查一次,主要用於小型腫瘤或者老年患者,其手術的風險要大於腫瘤生長所帶來的風險。
2、放射療法適用於規律性影像學隨訪發現腫瘤有生長傾向的患者。
3、手術切除是三叉神經鞘瘤的終極治療手段,如果能夠全切除腫瘤,復發風險小,如果為了保護功能採取了次全切除,必須輔以放療。
4、雙側三叉神經鞘瘤較為特殊,建議僅對產生症狀的一側採取手術治療。對側無症狀的腫瘤可以先採取觀察。
2020年冬季越來越多的三叉神經痛患者面部疼痛的症狀加重,每天的生活都如履薄冰。
雖然目前針對原發性患者,通過規範診療、顯微血管減壓手術可達到緩解疼痛較好療效的,但是,仍有大部分患者存在治療誤區,那麼,如何遠離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診療誤區?冬季如何做好防護工作?冬季面部疼痛如何正確管理?請看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