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成都新都區的梁女士飽受數年三叉神經痛折磨,前段時間發作頻繁,老伴羅先生通過百度搜索到一家「成都西南面神經疾病研究院」的醫院,對方表示「醫院有最先進的微創技術,特邀北京的專家來做手術,效果很好」。
隨後,梁女士在這家醫院接受了連續三次手術治療,但病情卻沒有明顯好轉,甚至一度頻繁發作,一晚上發作30多次,間隔時間最短僅兩三分鐘。她的老伴羅先生說,醫生解釋,這是正常的放電現象,放完就好了。而在出院回家後,梁女士的三叉神經痛依舊頻繁發作,不敢吹風受涼,晚上疼得睡不著,已無法自主生活。
↑梁女士發病疼痛難忍時,自己按摩來緩解
對此,醫院解釋說,梁女士接受的不是手術而是「微創理療」,「北京專家」是指曾在北京醫院進修過,退休後在本院工作……
三叉神經疼痛次數增加
去百度搜索出的醫院治療
梁女士是在三四年前開始發作三叉神經痛的,接受藥物治療後,病情得到了控制。但半個月前,疼痛次數增加。「我們對這個病也不懂,就在網絡上通過百度搜索成都哪個醫院治療三叉神經痛效果最好。」梁女士老伴羅先生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網頁上彈出了三家醫院,「成都西南面神經疾病研究院」在第一位,通過網頁上的諮詢對話框和熱線電話,客服人員表示,需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我們也『迷信』研究院,想到肯定有很多專家學者。」
11月4日,羅先生和兒子陪同梁女士到醫院,先跟隨工作人員觀看了宣傳片,了解三叉神經發病機制、治療方式等等,再做檢查,除了血常規、心電圖等檢查項目外,梁女士說,醫生還用一種電擊的方式刺激面部檢查,「一點(面部),疼得不得了。」這次檢查費用一共花了425元。
↑羅先生介紹這次治療的經過
羅先生說,檢查完後,醫生表示可以做微創手術,半小時就做完了,可以直接回家,效果很好,費用為1.5萬元,「我們在想是什麼高科技要這麼貴,對方說是德國進口的先進設備,耗材費也貴。」羅先生說,工作人員解釋稱這是最先進的智慧機器人3D導航技術,可以自動精準定位病變神經,用的是MTN神經介入修復治療體系,治療的時候沒有痛苦。
羅先生告訴紅星新聞記者,自己當時還聯繫了別的醫院,想去看看。但對方勸說道,那都是綜合醫院,而他們是專科醫院,做手術的專家都是定期從北京來的,相當於醫院只是搭建了一個平臺,並表示,(暫時不做手術)繳納定金也行,一位姓鄭的行政工作人員表示,可以在自己的職權範圍內減免3000元,還帶他們參觀了手術室和住院病房等。
↑梁女士取下口罩,向記者指明疼痛部位
手術後給醫院送去了錦旗
但回家後疼痛依舊頻繁發作
羅先生和兒子商量後決定,就在這家醫院做手術,並繳納了手術費用。11月6日上午11點42分,來自北京的專家賈志強醫生為梁女士做了手術,持續26分鐘。12點08分,梁女士就出了手術室。「說配合得很好,手術順利。」羅先生說,當晚,老伴留院觀察,7日,老伴病情有所好轉。但8日早上開始,梁女士就開始頻繁發作,十多分鐘就發作一次。
↑梁女士在家也戴著口罩和帽子,稍微著涼就容易發病
11月9日上午,醫生開了藥,但只控制了50分鐘,醫生邀請了華西醫院的一位姓孫的專家會診,並在11月8日下午2點16分,為梁女士做了第二次手術,但情況仍然沒有得到緩解。11月11日下午4點,又做了第三次手術,「醫生說這次會做得深一點,讓我們暫時不要服用藥物。」羅先生說,從下午開始,老伴頻繁發作,到次日凌晨,自己記錄的就有30多次,最短的兩三分鐘就發作一次。無奈下,梁女士恢復服用止痛藥。「我問是什麼原因,他們說是正常的『放電』現象。」羅先生說。
14日,發作不那麼頻繁的梁女士出院回家。出院前,羅先生還給醫院送去了錦旗,「我說他們能把老伴治好,我感謝他們。」羅先生說,但回家後,老伴的三叉神經痛依舊頻繁發作,捂著帽子、口罩,不敢吹風受涼,晚上疼得睡不著,已無法自主生活。
↑梁女士發病疼痛難忍時,羅先生幫她按摩
22歲女孩接受面肌痙攣治療後
面部神經受損,半年後仍未恢復
在採訪中,紅星新聞記者了解到,一位年輕女孩也在該醫院接受過相同的手術治療面肌痙攣,但術後面部神經受損。紅星新聞記者輾轉聯繫到22歲的當事人小張,她講述了當時就醫的經過。
2018年國慶假期,在重慶工作的四川人小張通過百度搜索成都治療面肌痙攣的醫院,網頁推薦的第一位是「成都西南面神經疾病研究院」。
12月30日,小張到醫院檢查,醫生表示面肌痙攣是因為面部神經的肌鞘脫落,導致局部神經損壞,需要注射填補修復面部神經,向她推薦了MTN微創術,不留疤痕。「我還去病房看了其他病人,術前的視頻效果對比,確實沒跳了。」小張說,她先繳納了500元預約金。2019年5月8日,小張再到醫院繳納了1.57萬後,北京專家賈志強醫生為她做了手術,「因為我是右臉面部痙攣,醫生喊我左側側躺,就感覺有一根細針從耳後進去。」小張說,她隱隱覺得,有物體注射進自己面部。20分鐘後,手術結束,醫生表示1到4個月可以恢復。
但術後小張就發現,自己眼睛閉合不全,右側沒有抬頭紋,嘴巴下歪,「相當於右側面部癱瘓了。」小張說,自己詢問過,醫護人員表示是正常的。
4個月後,小張的面部情況沒有緩解,醫生又說,可能個人體質,恢復時間需要6到8個月,甚至一年,能慢慢恢復到原來的位置。
今年10月9日起,小張在「成都西南面神經疾病研究院」住了19天院,吃藥、輸液、刺激治療修復,但仍然沒有緩解。「他們說,每天的治療費都在1000多元,超過了手術治療費。」
2019年國慶假期,小張到一家三甲醫院神經外科就診,檢查發現面部神經受損。現在,小張在當地醫院接受治療。
無獨有偶,家住涼山的趙女士也是因為面肌痙攣,網絡搜索了解到「成都西南面神經疾病研究院」,花費1.56萬元,接受了相同的手術,手術醫生也是賈志強。4個月後全面復發,「流淚,無法吃東西,到現在面部都還很痛。」趙女士說。
醫院客服:設備是進口的 專家來自北京多家醫院
紅星新聞記者通過百度搜索該醫院聯繫方式諮詢,但在搜索時發現,輸入「三叉神經痛」等關鍵字,網頁跳轉卻是「成都醫附三叉綜合門診部」。通過「天眼查」查詢工商登記信息,相同地址上醫院名稱又為「成都西南面神經疾病研究院」,頁面網址同樣跳轉「成都醫附三叉綜合門診部」。紅星新聞記者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方網站查詢,「北京專家」賈志強的執業登記信息為「成都醫附三叉綜合門診部」,且沒有多點執業登記信息。
↑患者拿到的收費票據上寫有「武侯區醫附三叉綜合門診部」字樣
紅星新聞記者以家人患有三叉神經痛為由,通過網絡上的彈窗聯繫到客服人員,客服人員介紹了「MTN超微創介入修復治療」,採用進口的精微儀器設備的治療方式,「在面部經顱孔位置進入吸引受損神經周圍的液體膠原蛋白組織,包括修復受損的神經纖維來達到治療受損神經的目的」「一次性治療過程」「不需要開刀,風險比較小,恢復比較快,效果比較好」,並明確表示有來自北京宣武醫院、天壇醫院、協和醫院等三甲醫院的專家,建議到醫院諮詢。在與客服人員的溝通中,紅星新聞記者第一次得知,賈志強醫生來自北京宣武醫院。
醫生助理:「北京的專家每周特地過來做一次」
在客服人員建議下,紅星新聞記者來到醫院諮詢,被醫生助理帶入二樓「看診室一」中,對方開始了詳細的介紹。
「我們做的是微創手術,100%成功,零風險,做完馬上就不疼了,當天就可以回去了。」在看診室中,醫生助理反覆向紅星新聞記者強調手術治療的效果是零風險的,「就一根針,扎進去後,找到穴位,給它修復,手術後馬上就可以恢復。」
↑治療機構相關的介紹資料
「我們是成都首家引進有3D機器人導航治療技術的,只有我們家是有進口的智慧機器人導航設備的,別的家都是盲做的,沒有導航。」助理介紹道,西南面部神經疾病研究院治療三叉神經痛採用的是MTN治療修復技術,在手術中用到的智慧機器人導航設備、針等全是從美國、德國等進口而來。
「二三線城市有這個治療技術的醫生是從北京學習後才回來做的,只有我們醫院是北京的專家每周特地過來做一次,進口的針也是他們帶來的。」而這一次,醫助人員則介紹,賈志強主任來自「北京武警醫院」,嚴濤主任來自「北京彭勝醫院」,還有孫姓主任等都是北京來的專家團隊。據其介紹,西南面部神經疾病研究院院長薑桂鳳是醫院中負責坐診的醫生,患者來看診都需要掛薑桂鳳的號,姜院長把患者的情況記錄在病例本中,而後由北京來的專家根據病例本中的記錄情況來做手術,醫院每周都有一次手術日。
↑治療機構相關的介紹資料
院方回覆:
梁女士接受的不是手術,是「微創理療」
19日下午,紅星新聞記者來到位於成都市武侯區的「成都醫附三叉綜合門診部」,其頂樓外牆上的招牌名為「成都醫附三叉面神經研究院」,一樓入口處為「成都醫附屬門診樓」。「醫附」兩個字,則與其他字體不同。
在一樓大廳,貼有專家團隊的照片和介紹,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薑桂鳳主任醫師的身份為「中華面神經醫學醫師聯盟委員」,為上述三位患者做手術的賈志強醫生同為中華面神經醫學醫師聯盟委員,且是中國首批臨床微創術學者。
紅星新聞記者表明採訪來意,一位負責後勤的工作人員表示,所有負責人都不在,紅星新聞記者詢問醫生是否在,一位醫護人員表示還沒有上班,自己不清楚情況。
在紅星新聞記者要求下,該醫院一位自稱醫務科負責人的鄭先生與紅星新聞記者通過電話溝通,對方表示,梁女士確實在醫院就診過,其病程時間較長,長期服用藥物有副作用。
鄭先生表示,任何治療都有恢復過程,第一次治療後,梁女士表示仍在痛,所以做了第二次。對於「放電」的說法,鄭先生解釋說,三叉神經痛的臨床表現就是刀割、閃電、撕裂一樣的疼痛,很難受,這就是「放電」,專家給患者解釋說(術後疼痛)放電過程,慢慢放電完後就好了,醫院也與患者進行了溝通,治療後有3到6個月的康復期。鄭先生還表示,梁女士和家人對治療比較滿意,還給醫院贈送了錦旗。
對於微創手術,鄭先生表示,梁女士接受的不是手術,是微創理療,不是等同於開顱、心臟搭橋這樣的手術,而是一個非常小的理療。「要看你們怎麼定義手術和理療。」
專家團隊中的「賈志強醫生」,曾在北京進修過
鄭先生表示,醫院使用的進口設備,是檢測患者的異常放電,通過微創理療進行治療,術前的同意書都做到了告知。鄭先生解釋,這個進口設備是通過照射面部神經分布,精準定位病灶,就像B超一樣。
對於小張、趙女士的治療情況,鄭先生表示,任何治療都有恢復過程,醫院也一直與患者有溝通,也建議他們可以進行醫療鑑定等司法程序。
對於醫院名稱不一的情況,鄭先生解釋說,該家醫院是剛從別人手裡收購過來的,所以有更換,不清楚此前運營人員的操作。
↑治療機構相關介紹資料
紅星新聞記者進一步詢問北京的醫生專家,鄭先生確認了是「專家團隊」中的賈志強醫生,但表示,其是曾在北京的醫院進修過,和畢業於白求恩醫科大學的薑桂鳳一樣,都是退休後到醫院工作的。至於羅先生提到的會診專家孫志林(音),鄭先生剛開始表示不是醫院醫生,後表示需要詢問下領導,自己出差不了解情況。
紅星新聞記者再次詢問賈志強醫生曾在北京哪家醫院工作,鄭先生仍表示需要問下領導。
紅星新聞記者詢問,微創理療所用的進口設備,是否需要向衛生部門報備,鄭先生表示是需要的,但相關資料在領導保險箱內。
截至紅星新聞記者發稿時,仍未收到醫院關於上述問題的確認回復。
三叉神經痛及其治療>>
成都某三甲醫院一位神經外科副教授解釋說,三叉神經是腦神經中的第5對腦神經,也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經,管理著臉部、口腔、鼻腔等區域的痛覺、溫度覺和觸覺,另外運動神經還支配著咀嚼肌的運動。三叉神經痛,是因為三叉神經的傳導通路出現了問題。
導致三叉神經痛的原因多種多樣,血管、腫瘤壓迫,或是病毒性感染例如皰疹,或是牙齒牙髓的炎症等,都可能會引起三叉神經痛。
該醫生解釋說,目前,除了藥物治療,手術方式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方式多為破壞神經造成傳導阻滯,令患者感受不到疼痛,三叉神經及半月神經節封閉術,「經皮穿刺微球囊壓迫術」,或者採用微血管減壓術剝離壓迫神經的血管。
紅星新聞記者 於遵素 實習生 許媛萍 攝影記者 張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