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呈圓盤狀的,垂直於銀道面方向,能否更容易得飛出銀河系?

2021-01-15 情感熟知

哈嘍大家好,這裡是熟知探索,關注我,每天都會用心給大家分享探索事件,感謝你的收看!

人類和無人探測器都沒有飛出太陽系(但有五艘無人太空飛行器正在離開太陽系),也沒有飛出星系。 所以我們還沒有得到銀河系的全貌。

然而,人類對銀河繫結構的理解已經非常接近。 伊巴谷和蓋亞衛星在銀河系觀測到數億顆恆星,測量它們的位置、距離和運動。 通過這些數據,天文學家可以更準確地繪製銀河系的結構圖。

結果表明,我們的星系是一個棒旋轉星系,有四個主旋轉臂,結構呈圓盤狀。 銀河圓盤表面的直徑估計為10萬至20萬光年。 星系中心為球形結構(核球),半徑6500光年,銀盤平均厚度2000光年.. 銀河系中的恆星都集中在圓盤上,它們都圍繞著銀心移動。

由於銀河系是圓盤狀的,我們從垂直於通道平面的方向飛出銀河系更容易嗎?

在這個問題上,讓我們簡單地看看銀河系中太陽系的位置,以及黃道和黃道之間的角關係。

太陽系距銀通道中心26000光年,距通道面北75-100光年,太陽系距通道面北約7km/s.

因此,從垂直於銀通道的方向飛出銀河系,向北飛行需要最短的飛行距離,約1900光年,也可以利用太陽系本身相對於銀通道表面移動的速度。

然而,這種飛行不會充分利用地球繞太陽的軌道速度(30公裡/秒)和太陽系繞銀中心的軌道速度(230公裡/秒),因為黃道表面與黃道表面不重合。 黃道面是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面。 此平面不與通道平面共面,但夾角為60.2度.

當然,像旅行者1號這樣的太空飛行器可以隨著太陽系中木星和土星等大行星的引力而加速和改變方向。 旅行者1號從黃道以35度的角度向北飛行,從通道的角度約為25度,朝蛇夫座的方向飛行。 行星的引力使太空飛行器沿著垂直於銀色軌道的方向飛行。

然而,飛行出銀河系是不現實的,與目前的人類空間技術。 據估計,從太陽系的位置逃離銀河系所需的速度,即第四宇宙速度,約為550公裡/秒。 即使宇宙飛船能達到第四宇宙速度,沿著最短的路徑飛行1900光年,也需要1.04億年才能飛出銀河系。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有效地遠離銀河系呢?

如果人類想在有限的時間內飛出星系,他們只能通過相對論效應。

第一種方法是將太空飛行器的加速速度加快到亞光速度,由於時間膨脹效應,可以大大縮短太空飛行器所需的飛行時間。 例如,如果一艘宇宙飛船的速度可以加速到光速的99.999986%,來說,離銀河系只需要一年的時間。 與此同時,地球上已經過去了1900年。

第二種方法,利用負物質,產生蟲洞,可用於星系間的通道,允許太空飛行器在短時間內在星系外的任何地方旅行。

今天的「熟知探索」就到這裡了,想要了解更多的探索事件,關注我,讓大家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味,你的點讚、分享、收藏是對我最大的支持,我們明天見~~

相關焦點

  • 銀河系是圓盤狀的,從垂直於銀道面方向,是否更容易飛出銀河系?
    銀河系盤面直徑估計為10萬至20萬光年,銀河系中心是一個半徑為6500光年的球狀結構(核球),銀盤的平均厚度為2000光年。銀河系中的恆星都集中在盤面上,它們都在環繞銀心運動。 既然銀河系是圓盤狀結構,我們從垂直於銀道面的方向是不是更容易飛出銀河系呢?
  • 太陽系位於銀河系的哪裡?從哪個方向更容易飛出銀河系?
    目前,無論是人類,還是無人探測器,都還未曾離飛出過太陽系(但有五艘無人太空飛船正在離開太陽系),更未曾飛出過銀河系。因此,我們還沒有得到過真實的銀河系全貌照片。不過,人類對銀河繫結構的了解已經是八九不離十了。依巴谷衛星、蓋亞衛星相繼觀測了銀河系中數以億計的恆星,測量出了它們的方位、距離以及運動。
  • 太空望遠鏡至少要飛出多遠才能拍到銀河系全貌?
    我們的太陽系位於銀河系之內,無法在垂直於銀盤方向來俯拍整個銀河系。如果真有飛出銀河系的天文望遠鏡,天文學家早就拍攝到銀河系的全貌,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依賴於計算機模擬。在銀河系中,重子物質形成了一個薄盤結構,恆星盤的平均厚度約為2000光年。
  • 銀河系的形狀的「進化」,從漩渦星繫到棒旋星系!
    除暗暈外,銀河系總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1400億倍,其中以恆星形式出現的約佔90%,星際氣體塵埃物質僅佔10%左右。銀河系的年齡約為100億年或更老。銀盤具有扁平圓盤狀結構,外形相當有規則:既呈現平面對稱形,又是軸對稱(即旋轉對稱)的,其對稱面稱為銀道面,對稱軸則過銀河系中心且與銀道面相垂直。
  • 我們都被騙了銀河系並不是圓盤狀,這才是真實的銀河系地圖
    現在在宇宙當中被我們比作成為盤狀的就是銀河系了,通過網絡上的一些縮略圖,我們也可以清晰的看得出來,銀河系的形狀是一個圓盤狀的物體。2在這個圓盤的中間散發出了非常閃亮的光芒4此前科學家想要通過恆星的位置和數量,大體勾勒出整個銀河系的大體面貌
  • 地球在銀河系中,人類沒有飛出銀河系,科學家怎麼看到銀河系全貌的
    目前科學家測得銀河系的直徑有10萬到18萬光年,估計銀河中包含了大約1200億顆恆星。地球深處浩瀚的銀河系其中,現在的人類根本就沒有能力飛出銀河系。那我們是怎麼拍下整個銀河系的呢? 既然人類無法飛出銀河系,那麼我們看到的銀河系全貌就不是拍下來的。這是科學家經通過對銀河系的觀測用計算機模擬出來的。
  • 銀河系全貌真的是這個樣子?距離多遠才能拍到整個銀河系你知道嗎
    只有太陽系附近數千光年,而銀河系的銀盤跨度至少可達十萬光年。在人類目前發射的探測器中,只有五艘能夠飛出太陽系,而且還要上萬年的時間。我們只要測出恆星和星雲在空間中的分布,就能推斷出銀河系的結構。他通過恆星的自行現象發現,銀河系的結構呈現為圓盤形,但他所能研究的恆星數量非常有限。更進一步的銀河繫結構還需現代觀測技術來確認。
  • 最精確銀河系3D模型顯示銀河系扭曲並不扁平
    近日,以華沙大學為首的研究團隊創造了迄今為止最準確的銀河系三維模型,其表明銀河系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平坦,而是一個扭曲,奇怪,奇妙的混亂形狀結構,整體上呈現扭曲的S形。波蘭華沙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分析了智利拉斯坎帕納斯天文臺拍攝的20多萬張太空照片,從10億顆恆星中確認2431顆有「量天尺」之稱的造父變星,銀河系是一個螺旋星系,彎曲的旋臂伸向太空。此前關於銀河系的大多數描述顯示它相當平坦,但來自這項研究的光學引力傳感實驗的數據表明相反。
  • 每3200萬年,太陽系穿過一次銀道面,地球生物大滅絕與這有關嗎?
    不過,太陽並不是環繞某個天體運動,而是繞著銀河系中心旋轉。雖然銀心中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但它的引力不足以主宰整個銀河系中的恆星運動,太陽與其他絕大部分恆星幾乎不受黑洞的影響。之所以太陽與其他恆星都是繞著銀心運動,是因為整個銀河系的質量中心在銀心,銀河系物質產生的共同引力效應迫使恆星都圍繞銀心運動。超大質量黑洞只是剛好也在銀心,它並非銀河系的「發動機」。
  • 大麥哲倫星系能看到銀河系全貌嗎?銀河系最佳觀測角度在哪裡?
    這是銀道面上厚厚的塵埃遮擋所致!而看上去比較高亮度的區域就是人馬座方向的銀心區域!一、人類認識的銀河系的努力1750年英國天文學家賴特就認為銀河系是扁平1785年,英國天文學家赫歇爾認為太陽系是銀河系的中心1918年,美國天文學家沙普利經過多年的觀測,認為太陽系位於銀河系邊緣,並且沙普利通過造父變星的變光周期確定了球狀星團的距離,提出銀河系是一個透鏡狀星系,銀河系的直徑約有80千秒差距,太陽系距離銀心
  • 銀河系是哪來的?
    宇宙中起碼是銀河系中,多星系統才是常見的,其實很多恆星系統裡其實連一顆行星都沒有,即使是我們太陽系這種行星很多的情況,把所有的行星小行星,把所有的行星小行星衛星替星全加上,也才佔了太陽系總質量的不到1%,之前說太陽系這些行星只是太陽形成時剩下的邊角料,準確來說其實連邊角料都算不上,的準確來說其實連邊角料都算不上,更像是掉下來的一些渣渣,說回整體結構,銀河系的外形和很多旋渦星系一樣呈盤狀
  • 人類對銀河系的認識有多少,飛出銀河系是不是指日可待?
    作者:大臉菌如今,我們的探測器已經能夠飛出地球,人類對於宇宙的了解也越來越多。有人曾提出,雖然我們如今能夠看到更遠更深的宇宙場景,但是對於身邊這片銀河系的了解還不如自己的被窩。人類對於銀河系的認識到底達到了什麼程度?依照現有的技術,飛出銀河系是不是指日可待?
  • 銀河系翹曲身材或源自星系碰撞 太陽是「事故」留下的傷痕
    銀河系翹曲身材或源自星系碰撞 太陽是「事故」留下的傷痕  本報記者 趙漢斌  早在上世紀50年代,人們就已發現銀河系並不是一個平坦的圓盤,而是如翹曲的炸薯片,越是邊緣越翹,這大大超出了傳統認知。2019年,我國科學家首次給出了銀河系翹曲結構的直觀三維地圖,引得70多個國家的上千家科學媒體關注。
  • 銀河系的新歷史
    到了20世紀,天文學家發現,我們身處的銀河系只是一個巨大的「恆星島」的一部分,銀河的起源故事揭開了新的篇章。簡單地說,該理論認為,我們的銀河系是在近140億年前由巨大的氣體雲和塵埃在引力作用下合併而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了兩種結構:首先是一個巨大的球形「銀暈」,後來則變成一個密度大、亮度高的圓盤。數十億年後,太陽系在這個圓盤中形成,也開始圍繞其中心旋轉。
  • 銀河系不是平的?西媒:科學家繪製出銀河系三維地圖
    參考消息網8月4日報導 西媒稱,美國《科學》周刊本周發表的一篇文章稱,由一個國際科研團隊繪製的銀河系三維地圖顯示,銀河系的形狀是一個波浪狀的圓盤。該三維地圖的規模比之前的任何版本都更大。據埃菲社8月1日報導,文章作者之一、波蘭華沙大學科學家普熱梅克·姆魯茲說:「我們的地圖顯示出銀河系的圓盤不是扁平的。它是有起伏的。」
  • 根據現代文明科技的發展,人類還要多少年才能走出銀河系?
    2020年4月,天文學家用甚長基線幹涉技術精確測量了位於銀盤上近200個大質量恆星形成區,得到了銀河系旋臂的結構、太陽系的位置以及太陽系繞銀河系中心旋轉的速度,並且繪製出尺度約為10萬光年見方的銀河繫結構圖。這張迄今最精確的銀河繫結構圖,清晰地展示了銀河系是一個具有4條旋臂的棒旋星系。
  • 銀河系中心的巨大光點是什麼?
    在北半球夏季的夜空中,如果觀測條件非常好,通過肉眼很容易就能看到一條白色的光帶橫跨整個天空,這就是銀河系的盤面。人馬座方向的銀河看起來最厚最明亮,因為那是銀河系中心的方向,恆星分布比較密集。那麼,銀河系的結構究竟是怎樣的呢?我們身處銀河系之內,無法直接看到銀河系全貌。
  • 地球在銀河系的哪裡?
    通過觀測,天文學家認識到地球、太陽以及天上的星辰幾乎都是銀河系的一部分。那麼,地球處在銀河系的什麼位置呢?銀河系的形狀為了弄清地球在銀河系中的位置,需要知道銀河系的結構是怎樣的。不過,人類發射的探測器就連太陽系都沒有飛出,更不用說飛出銀河系,所以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銀河系的全貌。那麼,銀河系照片又是怎麼來的呢?
  • 太陽系銀河系都是扁平的,地球兩端的南北極夜空還能看到星星嗎?
    類似的套路,天文學家發現海王星軌道也是受到攝動,繼而開啟了外行星搜索計劃,Planet X計劃就是怎麼來的,但幾個天文臺都失之交臂,最終被來自美國新墨西哥州的窮小子湯博摘得桂冠。太陽系和銀河系的相對位置人類很久以前就知道了太陽系和銀河系之間的相對位置,而這就隱藏在常見的黃道光之中,只不過那會我們還不知道太陽系和銀河系的形狀,因此無法想像出兩者的相對關係。
  • 銀河系的轉動曲線表明在銀暈中存在大量的暗物質
    ——紅色是利用光學波段觀測得到恆星的分布,藍色是利用射電波段觀測得到的氣體雲的分布,平面是銀河系的銀道面,所以以我們觀測者的身份是在銀河系銀道面的上方來看物質分布的旋臂有長的、有短的,太陽就位於獵戶臂這條比較短小的旋臂上面,旋臂的結構本身就暗示了銀河系在轉動,通過恆星、氣體的譜線觀測可以測量到它們的轉動速度,因為氣體在轉動的時候所發出來的譜線會發生「都卜勒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