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翹曲身材或源自星系碰撞 太陽是「事故」留下的傷痕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銀河系翹曲身材或源自星系碰撞 太陽是「事故」留下的傷痕

  本報記者 趙漢斌

  早在上世紀50年代,人們就已發現銀河系並不是一個平坦的圓盤,而是如翹曲的炸薯片,越是邊緣越翹,這大大超出了傳統認知。2019年,我國科學家首次給出了銀河系翹曲結構的直觀三維地圖,引得70多個國家的上千家科學媒體關注。

  然而,關於為什麼銀河系會這樣「翹」,長期以來有種種假說,莫衷一是。最近,《自然·天文學》期刊的一篇論文,再次將人們的目光聚焦到這個問題上。研究顯示,銀河系的翹曲結構,或許與某一星系的碰撞有關。新的研究,也為科學家們探尋銀河系的形成和演變,揭開浩瀚宇宙的更多奧秘提供了新的視角。

  堅持不懈「看清」銀河系

  「銀河宛轉三千曲,浴鳧飛鷺澄波綠。」這是宋代著名詞人周邦彥對銀河系的描述。

  自古以來,夜空中美麗的銀河光帶,引發了人們無數的想像,許多詩句和神話也由此傳出。然而由於客觀條件的限制,古人對銀河的認識,並無太多科學依據。

  直到1609年冬,伽利略首次通過望遠鏡觀測發現,銀河由密密麻麻眾多暗星集聚而成,並非是一片發光的薄雲。1750年,英國人萊特提出,銀河系內所有恆星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扁平圓盤狀系統,這是天文學家對銀河系主體具有盤狀外形的首次描述。此後,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花了十多年的時間,用望遠鏡對銀河系進行了1083次觀測。在此基礎上,他提出若干理論假設,建立了天文學歷史上的第一個銀河系模型,不僅證實了銀河系的客觀存在,同時也是繼哥白尼日心說之後,天文學歷史上的又一個重要裡程碑,赫歇爾也因此被譽為「恆星天文學之父」。人類的視野也隨之從太陽系拓展到更為深邃的銀河系。

  科學家認為,由於角動量守恆,許多星系在形成的過程中都會呈現出一種扁平的結構,因此認定銀河系也當如此,類似於一個巨大的扁平銀盤。但事實上,據大量觀測表明,大約三分之一的河外盤星系都或多或少地呈現出翹曲形狀。1957年,天文學家通過觀測發現,在銀盤外緣、銀心距大於4萬光年的地方,中性氫(HI)氣體並非對稱分布於銀道面的兩側,而是表現出像裙擺那樣翹起的所謂「翹曲結構」,這一結果很快被後續多項更詳細的研究所證實。

  2019年2月,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陳孝鈿、鄧李才研究組和北京大學王舒研究組等,基於經典造父變星構建了一個穩健的銀河系盤模型,給出了銀河系翹曲結構的直觀三維形象,再次刷新了人們對銀河系的認知。他們發現,距離銀河系中心越遠,造父變星就越偏離銀盤面,整體呈「S」形;同時,從銀心向外的翹曲呈現出複雜的進動現象,這也對揭示銀河系外盤起源提供了決定性的觀測證據。

  半人馬座矮星系嫌疑最大

  那為何銀河系的形狀並不是規則的圓盤,而是總體呈翹曲形狀呢?為了弄清楚銀河系的奧秘,歐洲航天局部署了一項宇宙科學任務。

  2013年12月19日,蓋亞空間望遠鏡在法屬蓋亞那成功發射升空,飛往距地球150萬公裡的拉格朗日L2點——這也是太陽和地球引力的平衡點之一,在太陽與地球連線外側,由於背對太陽受幹擾較少,適合安放太空望遠鏡等空間探測設備。這個太空新成員的使命是觀測銀河系中約10億顆恆星的位置和運動,繪製迄今最精確的銀河系三維地圖,希望能夠幫助解答有關銀河系起源和演化的問題。

  「通過蓋亞空間望遠鏡,人們進一步證實了以前認為是水平的銀河系銀道面,實際上是一種一頭高、一頭低的翹曲結構。太陽系所在位置的銀盤厚度約為500光年,太陽位置以外翹曲的程度大約是偏離銀道面4500光年,在對應另外一端銀盤的厚度大約是3000光年。」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高級工程師陳東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說。

  這項新研究的主要作者、義大利都靈天體物理觀測站博士生埃洛伊薩·波喬在給歐洲航天局的一份聲明中稱:「我們通過模型對數據進行了比較,以此來測量翹曲的速度。根據模擬結果,這一翹曲將在6到7億年內繞銀河系中心完成一次旋轉。」相比之下,太陽繞銀河系運行大約需要2.2億年。

  「此前有人提出,暗物質、磁場等或是造成這種翹曲結構的原因,但是後來發現,暗物質等因素無法解釋這種結構在未來6到7億年內的運動速度,並且這個速度貌似還在隨時間變化。」陳東說。

  於是,科學家提出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猜想:翹曲結構或許源自銀河系與其他星系的碰撞。可如果翹曲結構真的與星系碰撞有關,那到底是哪個星系跟銀河系曾經有過「親密接觸」呢?

  陳東打了一個形象比方:「目前一種最自洽的解釋,是銀河系附近大質量矮星系的碰撞引起了空間扭曲——這種情況類似在平靜的水面上漂浮著一個球,我們將一塊石子投到漂浮小球的水面附近,水面因石子的投入而產生漣漪,上下震蕩,帶動漂浮水面的小球也上下震蕩。」他認為,銀河系的一個衛星星系——半人馬座矮星系嫌疑最大。此前的研究表明,它的確曾經幾次縱穿銀河系圓盤,而且可能正在被銀河系吸收。

  陳東認為,此種碰撞對兩個星系內的天體均有很大影響。因為天體正面相撞的機率非常小,這種影響主要集中在運動軌道的改變、局部物質密度的擾動等方面。蓋亞空間望遠鏡的觀測數據表明,大約在62億年至42億年前,人馬座矮星系和銀河系初次相撞,導致了銀河系內氣體物質的擾動。

  當然,到底是不是半人馬座矮星系的碰撞引起了銀河系外圍的結構變化,目前仍是一個謎,科學家們還將對此展開更深入的研究。為此,蓋亞空間望遠鏡研究小組透露,可能在2020年或2021年,他們還將提供一批新的數據,希望在那時能夠「還原事實真相」。

  3次碰撞「孕育」恆星

  蓋亞空間望遠鏡收集的數據,不僅揭示了人馬座矮星系對銀河系的影響,碰撞產生的漣漪似乎引發了主要的恆星形成事件,其中太陽的形成與我們息息相關。

  此次研究團隊的天體物理學家託馬斯·魯伊斯·蘿拉介紹,他們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57億年前的銀河系往事——銀河系或與半人馬座矮星系發生過3次碰撞,第一次碰撞就產生了太陽,因為太陽的年齡與因半人馬座矮星系碰撞效應而形成的恆星年齡一致。

  在對蓋亞空間望遠鏡傳回的大量數據進行研究以後,他們將銀河系內大量恆星的光度、距離和顏色,與現有的恆星演化模型進行了詳細對比,發現在過去大約60億年的時間裡,銀河系恆星的形成主要集中在三個時期,並在57億年前、19億年前以及10億年前達到峰值,而這恰好就是銀河系與半人馬座矮星系碰撞的時間點。

  該團隊認為,這並不是巧合,而是大有因果關係。託馬斯認為,在這段時間裡,銀河系本身是比較穩定的,但半人馬座矮星系的到來,打破了這種平衡,所產生的「漣漪」會導致銀河系的某些區域出現較高的物質密度,而在另一些區域裡的物質則會變得稀疏,在引力的作用下,氣體和塵埃就會開始大量聚集,並最終形成耀眼的恆星,太陽正是其中一顆。

相關焦點

  • 你以為銀河系是平面的?科學家發現「翹曲結構」,它外形更像薯片
    「銀河系」翹曲身材引起非議由於太陽系位於銀河系當中,所以這個大星系一旦出現什麼事情,都會引起科學家的注意,可以說,銀河系和我們是息息相關的。 星系碰撞是導致銀河系翹曲的原因?在2019年時,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陳孝鈿、鄧李才等專家在經典造父變星的基礎上,構建了一個銀河系盤的模型,讓人可以看到銀河系翹曲結構的三維立體形象,這能夠讓人更加清楚的了解銀河系的翹曲結構。
  • 半人馬座或曾撞過銀河系,科學家找到證據,42億年前很可怕
    據《科技日報》6月份的報導,銀河系在距今62億-42億年前,或許遭遇過一場星系碰撞,其中,可能就是因為這場碰撞,才誕生了太陽系等恆星星系。,銀河系的邊緣具有像裙擺那樣翹起的「翹曲結構」。後而出現的結果,因此,有科學家猜測,或許,是在那一次碰撞之後,讓銀河系的邊緣就出現了翹曲結構。
  • 半人馬座或曾撞過銀河系,科學家找到證據,42億年前很可怕
    據《科技日報》6月份的報導,銀河系在距今62億-42億年前,或許遭遇過一場星系碰撞,其中,可能就是因為這場碰撞,才誕生了太陽系等恆星星系。,根據天文學家觀測的資料顯示,銀河系的邊緣具有像裙擺那樣翹起的「翹曲結構」。
  • 它和銀河系有3次碰撞,使得太陽星雲瓦解,太陽誕生了
    星系之間的碰撞,是恆星的起源方式之一。銀河系在過去的60億年裡,和一個星系發生了三次碰撞,太陽就這樣在碰撞中誕生了。外力從哪裡來太陽的形成顯而易見受到了外力的影響,來自西班牙的研究團隊提出了新的假設,原始太陽星雲和別的大型星雲發生了高強度的碰撞,促使其瓦解坍塌,太陽便是碰撞的產物。
  • 最詳細天體圖揭示銀河系是「翹曲的」 專家:像上世紀的牛仔褲
    最詳細天體圖揭示銀河系是「翹曲的」 專家:像上世紀的牛仔褲 原標題:   參考消息網8月3日報導 英媒稱,迄今為止最詳細的銀河系三維天體圖已經公布,它表明銀河系並非一個平面的圓盤,而是像羽毛帽或在陽光下暴曬的黑膠唱片那樣「翹曲」的形狀。
  • 銀河系身材是S形 從20多萬張照片確認造父變星
    一個國際天文學團隊繪製了一幅精細的銀河系三維圖,顯示出銀河系「身材」不是傳統認為的扁平狀,而是呈捲曲狀的S形。研究論文8月1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天文學界此前對銀河系形狀及結構的理解,主要基於對天體標誌的間接測量及對宇宙中其他遙遠星系的推導。由這些有限觀測所繪製的銀河系形狀並不完整。
  • 宇宙中的芭蕾舞者,6億年旋轉一圈的裙邊——銀河翹曲
    Ducros, 2013) 銀河系翹曲早在之前,科學家就已知,雖然銀河系的內部兩萬光年以內是扁平的,如同一個非常薄的煎餅,但它的外部邊緣卻是彎曲的。太陽繞銀心運轉的軌道位於平坦的區域,因此,如果你向銀心的反方向,朝著人馬座方向的夜空望去,你就能看到銀河系的外緣,也就是銀河系開始彎曲的地方。銀河系的彎曲幅度是非常細微的。事實上,天文學家首次發現這一現象,還是由銀河系外緣中性氫氣帶來的信號所知,因為在遙遠的距離中,中性氫氣會比星體更容易探測到。
  • 太陽如何形成?或是在幾十億年前,由銀河系與該矮星系的碰撞引發
    太陽的形成、太陽系的形成以及隨後地球上生命的出現,可能是我們銀河系和一個叫做人馬座的較小星系之間碰撞的結果,這個星系在20世紀90年代被發現圍繞在我們銀河系的家園中運行。這一研究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
  • 銀河系註定要與仙女座星系碰撞,屆時太陽系會怎樣?幾乎無影響
    它們相互作用甚至碰撞。當星系碰撞時,它們會相互穿過。他們的恆星不會因為彼此之間的巨大距離而相互碰撞。然而,碰撞星系之間的引力相互作用可能會產生新的恆星形成波,超新星甚至黑洞。碰撞確實會扭曲星系的形狀,計算機模型表明,螺旋星系之間的碰撞最終會形成橢圓形。△這場天火是幾億年前開始的兩個螺旋星系之間碰撞後的熾烈殘骸。
  • 太陽誕生在哪裡?50億年前銀河系與矮星系的「親密接觸」
    目前,西班牙科學家表示,太陽的誕生是由於50億年前銀河系與體積較小的人馬座矮星系近距離碰撞所致,這一事件為後續地球生命的孕育拉開了帷幕。對太陽系鄰近恆星年齡的分析表明,銀河系至少3次碰撞人馬座矮星系,每次碰撞事件不久在銀河系形成了恆星爆炸式孕育,此類宇宙碰撞引起一系列漣漪事件,其中之一導致了47億年前太陽的形成。
  • 30億年後,銀河系與仙女座星系的碰撞是否會發生?撞不上!
    這個大碰撞是科普還是末世論的腔調?在網上總會看到銀河系與仙女座星系未來30億年後將發生碰撞的信息。通常在介紹完這個信息之後,不免杞人憂天地闡述一下各種有關人類命運的聯想。因此,早就給地球、太陽幾十億年以後的事情安排了。50億年以後,太陽因能量衰竭,將劇烈膨脹,摧毀地球。反正總的結果就是這日子到時候就沒法過了。覺得這還不過癮,那麼30億年後,銀河系、仙女座星系發生交通事故,這事夠大了吧?不用等太陽膨脹了。這實際是一種唯心泛神論的思潮,而且文化底蘊影響了物理的理性邏輯和理性表達方式。
  • 銀河系未來與仙女星系發生碰撞以後,太陽會與其它恆星相撞嗎?
    宇宙自137億年前誕生開始就一直在不斷地擴大空間,導致了宇宙中星系之間都在相互遠離,當然一些星系之間由於引力的原因卻又在相互發生融合,通過觀察發現銀河系正在與旁邊的仙女星系不斷靠近,根據目前的速度來看大約在40億年以後,銀河系將與仙女星系撞成一團,最終兩個星系將融合成一個更大規模的星系,不過在整個碰撞過程當中,我們的太陽系會不會與其它恆星發生碰撞呢?
  • 37億年後,仙女星系追尾銀河系上演宇宙大碰撞,地球和太陽會怎樣
    科學家預計在大約37億年後,仙女星系就會追上銀河系並且發生碰撞。宇宙中的兩個包含了數千億顆恆星的星系發生碰撞聽上去好像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但是近年來通過哈勃望遠鏡的觀測發現,宇宙中星系之間的碰撞融合是很常見的事情。哈勃望遠在宇宙中發現了兩個正在發生碰撞的星系星系NGC4038和NGC4039。
  • 太陽到底是怎麼來的?新的研究揭示了57億年前的銀河系往事
    「星雲假說」較好地解釋了太陽的形成機制,但卻留下了一個疑問,根據「星雲假說」的推測,要形成太陽這麼大一顆恆星——在過去的時間裡,銀河系曾與另一個星系發生過三次碰撞,第一次碰撞就產生了太陽(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2020年5月的《自然天文學》上)。
  • 40億年後,銀河系將與仙女座星系發生碰撞,人類會滅亡嗎?
    恆星死亡過程不僅是人類無法違背這個規律,即使像地球、太陽乃至整個銀河系最終的命運都會走向滅亡,地球的命運是和太陽聯繫在一起的,太陽滅亡了地球也會滅亡,那太陽是怎麼滅亡的呢?40億年後發生碰撞,碰撞之後兩大星系團融合成為一個新的大星系。
  • 三十七億年後仙女星系追尾銀河系,上演宇宙碰撞
    銀河系的直徑在10萬到18萬光年之間。仙女星系直徑約22萬光年,是銀河系直徑至少1.2倍。「仙女星系」包含約一萬億顆恆星,是整個銀河系恆星總數的2.5倍。通過觀察,科學家發現,宇宙自138.2億年前大爆炸開始,一直在不斷膨脹。各星系間的距離不斷增大。大多數星系離我們很遠,但只有一個星系例外。仙女星系在這裡。這架飛機以秒300公裡的速度飛向銀河系。
  • 銀河系殺手,正以每秒300公裡向我們襲來,人類有望見證碰撞
    ,目前銀河系的伴星系大麥哲倫星雲和小麥哲倫星雲正處於和銀河系融合的過程中,但是科學家認為,就算是融合成功,銀河系的規模還是遠遠比不上仙女座星系的規模。可能就是為銀河系這道大餐中添加了兩個小小的甜點而已,到時候星女座星系還是會輕易地吞噬掉銀河系。
  • 龜龜的甲殼受傷,會留下傷痕嗎?
    特別是體表的傷痕,總是會留下些歷史,讓你的「美」打個折扣。例如我們要是遇到了燙傷、割傷或者其他傷痕,有時候是修復不了的,即使傷已經痊癒,但是身體還是會留下傷痕。不過有些小的劃傷或者哪怕大一點的傷口,也會經過後期的精心呵護,慢慢痊癒到看不出傷痕。
  • 銀河系邊緣一個星系正在毀滅,未來或融入銀河系之中
    當然,受到引力的影響,星系和星系之間也會發生「碰撞事故」,比方說早在幾年前,就曾經有科學家提出預測,大約38億年之後,仙女座星系將與銀河系發生碰撞,如果那個時候人類還處於地球之上,屆時地球的夜空也會因此而發生大變樣。
  • 銀河系邊緣一個星系正在毀滅,未來或融入銀河系之中
    當然,受到引力的影響,星系和星系之間也會發生「碰撞事故」,比方說早在幾年前,就曾經有科學家提出預測,大約38億年之後,仙女座星系將與銀河系發生碰撞,如果那個時候人類還處於地球之上,屆時地球的夜空也會因此而發生大變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