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是地球上的萬物之源,可以說沒有了太陽,地球上根本不可能存在生命,那麼太陽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關於太陽的起源,目前認同度較高的是「星雲假說」,該觀點認為,46億年前太陽所在的位置還是一片巨大的星雲,我們可以稱之為「太陽星雲」,在某一天,這片星雲發生了坍塌,而現在我們見到的太陽就是這片星雲中的物質在引力的作用下凝聚而成,至於太陽系的其他天體,則是形成太陽之後所遺留下的「邊角料」。
「星雲假說」較好地解釋了太陽的形成機制,但卻留下了一個疑問,根據「星雲假說」的推測,要形成太陽這麼大一顆恆星,需要一個跨度有好幾光年的星雲,而僅僅是靠這片星雲中物質間微弱的引力,幾乎是不可能完成最初的物質凝聚過程的,所以說比較好的解釋應該是,「太陽星雲」之所以會坍塌,其實是因為受到了某種強大外力的影響,那麼這種外力到底是什麼呢?
對於這個問題,科學家提出了多種假設,而最新的假設則來自於一個西班牙特內裡費島加納裡亞天文學所的研究團隊,根據該團隊的天體物理學家託馬斯.魯伊斯.蘿拉(Tomas Ruiz Lara)的介紹,他們的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57億年前的銀河系往事——在過去的時間裡,銀河系曾與另一個星系發生過三次碰撞,第一次碰撞就產生了太陽(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2020年5月的《自然天文學》上)。
這個星系就是半人馬座矮星系(SagDEG),它是銀河系的一個衛星星系。在對蓋亞(Gaia)衛星傳回的大量數據進行研究以後,研究人員認為銀河系與半人馬座矮星系發生的三次碰撞分別發生在57億年前、19億年前以及10億年前。
研究人員將銀河系內大量恆星的光度、距離和顏色,與現有的恆星演化模型進行了詳細對比,發現在過去的大約60億年的時間裡,銀河系的恆星形成主要集中在三個時期,而這三個時期正好在57億年前、19億年前以及10億年前達到峰值。
研究人員認為,這並不是巧合,而應該是一個因果關係,對此託馬斯是這樣描述的:在這段時間裡,銀河系本身是比較穩定的,但半人馬座矮星系的到來卻打破了這種平衡狀態,在銀河系與這個星系發生碰撞的過程中,銀河系中本來穩定存在的氣體和塵埃等物質就會產生「漣漪」,這種情形就像是我們把石頭丟進水裡一樣。
產生的「漣漪」將會導致銀河系的某些區域出現較高的物質密度,而在另一些區域裡的物質則會變得稀疏,在引力的作用下,氣體和塵埃就會開始大量聚集,並最終形成耀眼的恆星,而根據撞擊點和時間點的推算,我們的太陽也應該是來自於此。
可能有人會比較奇怪,既然說銀河系與半人馬座矮星系在57億年前的第一次碰撞就產生了太陽,那麼為什麼太陽的年齡卻只有46億歲?
其實一顆恆星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從本質上來講,恆星就是由大量的鬆散物質一點一點地吸積而成,這需要極為漫長的時間,因此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在57億年前銀河系與半人馬座矮星系發生了碰撞以後,「太陽星雲」的穩定狀態就被打破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這片星雲中就誕生了太陽。
可以看到,如果上述說法成立的話,那麼我們就應該感謝半人馬座矮星系,正是在它的「幫助」下,我們賴以生存的太陽才可以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科學家的觀測,現在的半人馬座矮星系又離銀河系非常近了,在強大的引力效應下,銀河系的「銀盤」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扭曲(如上圖所示),這就意味著,銀河系與半人馬座矮星系的第四次碰撞即將拉開序幕。
好消息是這次銀河系與半人馬座矮星系碰撞的位置位於銀河系的另外一頭,因此我們根本不用擔心受到這次碰撞的影響。根據科學家的推測,在未來的日子裡,銀河系還會反覆地與半人馬座矮星系發生碰撞,但因為每碰撞一次,人馬座矮星系的一部分質量都被銀河系吞噬,所以在遙遠的未來,人馬座矮星系最終會消失在宇宙之中。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