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的形成、太陽系的形成以及隨後地球上生命的出現,可能是我們銀河系和一個叫做人馬座的較小星系之間碰撞的結果,這個星系在20世紀90年代被發現圍繞在我們銀河系的家園中運行。這一研究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
天文學家們知道,因為繞銀河系核心的軌道收緊了,由於引力的作用,人馬座會反覆撞擊銀河系的圓盤。先前的研究表明,人馬座(所謂的矮星系)對恆星在銀河系中的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人甚至聲稱,銀河系標誌的螺旋結構質量提高了1萬倍,這可能是過去60億年來至少三起與人馬座相撞導致的結果。根據現有的模型顯示,這三次分別是大約五六十億年前,然後是大約二十億年前,最後是十億年前。而這三個時期都是恆星明顯增加的時間段。
基於歐空局的銀河系測繪空間望遠鏡蓋亞收集的數據,就首次揭示了人馬座對銀河系的影響可能更大。碰撞產生的漣漪似乎引發了主要的恆星形成事件,其中一次事件大致與47億年前太陽形成的時間一致。
研究人員觀察了太陽周圍6500光年範圍內恆星的光度、距離和顏色,並將這些數據與現有的恆星演化模型進行了比較。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他們認為矮星系可能產生了這樣的影響這一說法很有道理。
一開始只有一個星系,銀河系,它相對安靜。在最初恆星形成的劇烈時期(部分是由早期的合併引發的)之後,銀河系已經達到了恆星穩定形成的平衡狀態。突然之間,人馬座下降並破壞了平衡,導致大星系內所有先前靜止的氣體和塵埃像水面上的漣漪一樣四處晃動。
在銀河系的某些區域,這些漣漪會導致更高濃度的塵埃和氣體,而清空其他區域。這些區域的高密度物質將觸發新恆星的形成。這樣看起來,人馬座不僅塑造了銀河系的結構,影響了恆星在銀河系中運動的動力學,而且還導致了銀河系的形成。
事實上,如果人馬座矮星系沒有被銀河系的引力困住並最終衝破它的圓盤,那麼太陽和它的行星可能不存在。
太陽是在銀河系恆星形成的時候形成的,這是因為人馬座與銀河系的第一次碰撞。但並不知道是否由於人馬座的影響而導致了太陽中的氣體和塵埃雲的崩塌。但這是一種可能的情況,因為太陽的年齡與人馬座效應形成的恆星一致。
每次碰撞都會剝離人馬座的一些氣體和塵埃,使星系在每次經過之後變得更小。現有的數據表明,在最近的數億年裡,人馬座可能再次穿過銀河系的星盤,而且現在離它非常近。事實上,這項新的研究發現了最近一次恆星形成的爆發,這意味著可能出現一次新的、持續的恆星誕生浪潮。
事實上,在2013年底發射蓋亞空間望遠鏡之前,這種對銀河系恆星形成歷史的詳細洞察是不可能的,蓋亞在2016年和2018年的兩次數據發布徹底改變了銀河系的研究。根據歐空局上世紀90年代初的「河馬」號任務的數據,對銀河系恆星形成歷史的一些確定以前就存在。但這些觀測集中在太陽附近。它並沒有真正的代表性,所以它無法揭示我們現在看到的恆星形成中的那些爆發。
所以,這確實是我們第一次看到銀河系詳細的恆星形成史。這證明了蓋亞的科學力量,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裡,在無數開創性的研究中科學家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了這一點。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