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物理期刊》:天體物理學家發現三十億年前一個矮星系撞擊了銀河系

2020-10-22 科普百分百

《天文物理期刊》:天體物理學家發現三十億年前一個矮星系撞擊了銀河系(Credit: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美國和加拿大天體物理學家發現了三十億年前一個矮星系撞擊了銀河系。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天文物理期刊》上。

大約20年前天文學家在處女座區域發現了異常高密度的恆星。這些恆星中一些向我們的方向移動而另外一些則正在離開的不正常現象,雖然通常星團內的恆星是協同一致在移動。

在新的發現中作者同賓夕法尼亞大學和安大略女王大學的同行們一起證實了一些矮行星進入銀河系中心,星團內的恆星不協同一致的移動可以解釋這一點。

模型顯示,在碰撞時矮行星多次通過銀河系中心,來來回回。作者們計算出,27億年前矮星系首次通過銀河系中心。

相關焦點

  • 天體物理學家發現銀河系與另一個星系相撞的證據
    美國和加拿大天體物理學家發現了三十億年前一個矮星系撞擊了銀河系。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天文物理期刊》上。大約20年前天文學家在處女座區域發現了異常高密度的恆星。這些恆星中一些向我們的方向移動而另外一些則正在離開的不正常現象,雖然通常星團內的恆星是協同一致在移動。
  • 銀河系吞併矮星系發現新證
    受訪者供圖  銀河系的形成與演化是個令人著迷的科學問題。天文學界此前認為,銀河系是通過不斷「吞併」附近的矮星系壯大的。近日,一項新發現為銀河系「吞併」矮星系提供了新證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領導的中日合作研究團隊,首次在銀河系發現了一顆奇特的恆星。研究團隊通過分析其「DNA」發現,這顆恆星並非銀河系「原住民」,而是被銀河系吸入瓦解的矮星系「外來移民」。
  • 銀河系歷史或將改變,人類發現「化石星系」,曾撞擊銀河系
    銀河系歷史或將改變,人類發現"化石星系",曾撞擊銀河系 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宇宙一直都處於一種神秘的狀態當中,當然,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很大程度地激發了我們人類的好奇心,從古至今,我們對於宇宙的研究和探索,一直都都沒有停下過,在我們國家古代,一直都有著一個特殊的機構
  • 中國LAMOST破解銀河系「吞噬」矮星系之謎
    基於中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英文縮寫LAMOST)巡天數據最新發現並研究證實,銀河系內一顆距離地球約2.2萬光年、重金屬元素含量超高的恆星,是形成於矮星系、攜帶「重金」(銪、鈾、金等重元素)投奔銀河系的「外來移民」。
  • 造父變星「定位」銀河系附近矮星系
    天文學家在銀河系大圓盤面的遠側發現了群集的年輕脈動變星,新的發現有助於他們尋找以往未曾看到的也許由暗物質構成的矮星系,很多的矮星系躲藏在銀河系外側的塵埃雲團,天文學家一直未能確定它們的位置。羅徹斯特理工學院的蘇坎雅·查克拉巴爾蒂組建了一支天文團隊,他們分析了從歐洲南方天文臺收集的近紅外線數據,4顆年期恆星大約距離地球30萬光年,它們是天文學家極力尋找的造父變星,造父變星被天文學家看成是測量天空距離的「標準燭光」,它們被用來測量天體的距離。查克拉巴爾蒂解釋說,他們發現的四顆年輕恆星是迄今為止在靠近銀河系圓盤面區域出現的最為遙遠的造父變星,《天體物理學通訊》刊登了科學團隊的探測成果。
  • 銀河系60億前有一次過大碰撞?
    我們的銀河系在其生命周期中可能與其他星系發生過碰撞或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是宇宙中常見的現象。天文學家可以通過研究星系暈中作為這些事件的潮汐殘留物而遺留下來的碎片,推斷出質量增加到銀河系的歷史。這種方法對於研究歷史事件特別有效,比如幾十億年前人馬座矮星系的下陷,那次下陷使得星系地圖上可見恆星的潮汐流。
  • 中國LAMOST巡天發現銀河系「外來移民」化學證據
    《中國國家天文》/繪圖中新網北京4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30日在北京宣布,基於中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郭守敬望遠鏡(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英文縮寫LAMOST)巡天數據最新發現並研究證實,銀河系內一顆重元素含量超高的恆星起源自被銀河系瓦解併合的矮星系。
  • 三十億年前的火星
    我們要說的不是歷史,而是科學幻想,也不是完全憑空想像,因為許多科學家研究過,在三十億年前,火星一派欣欣向榮,就像十億年前的地球。那時,火星表面充滿了液態水,甚至擁有廣闊的海洋。從現在太空飛船拍攝的圖片來看,火星表面有水流動過痕跡,證實曾經的火星擁有大量的液態水。
  • 三十億年前的火星是什麼樣?
    我們要說的不是歷史,而是科學幻想,也不是完全憑空想像,因為許多科學家研究過,在三十億年前,火星一派欣欣向榮,就像十億年前的地球。那時,火星表面充滿了液態水,甚至擁有廣闊的海洋。可能是小行星撞擊,導致出現這種變故,具體原因不得而知,畢竟數十億相隔太久,難以推測。當地球剛剛形成山海湖泊時,火星上可能已經出現了生命,地球的生命很可能就是從火星上傳過來的。如果一定要問生命誕生之源的迷,既然是火星傳到地球,那火星上的生命又如何形成?
  • 或是在幾十億年前,由銀河系與該矮星系的碰撞引發
    太陽的形成、太陽系的形成以及隨後地球上生命的出現,可能是我們銀河系和一個叫做人馬座的較小星系之間碰撞的結果,這個星系在20世紀90年代被發現圍繞在我們銀河系的家園中運行。這一研究發表在《自然天文學》雜誌上。
  • 50億年前銀河系與矮星系的「親密接觸」
    該發現是基於歐洲航天局蓋亞衛星的觀測結果,該衛星的目的是創建銀河系3D地圖。研究報告作者、加那利群島天體物理學研究所(IAC)託馬斯·魯伊斯·拉爾(Tomas Ruiz-Lara)博士稱,基於現有模型可知人馬座矮星系曾先後3次與銀河系發生碰撞,第1次發生於50-60億年前,第2次發生於20億年前,第3次發現於10億年前。
  • 天文學新發現:矮星系能夠休眠數十億年,然後再次開始形成恆星
    現在,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休眠的小矮星系可以在數十億年內緩慢積累氣體。當這種氣體在自身重量下突然坍塌時,新的恆星就能夠出現,這項新研究發現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宇宙中大約有2萬億個星系,而我們銀河系包含2000到4000億顆恆星。
  • 圍繞銀河系發現4個黯淡小星系: 宇宙最古老星系
    天文學家發現圍繞銀河系運轉的4個小型星系,這些星系可以追溯到130億年前,在大爆炸之後不久就出現了,可能是宇宙中最古老的星系。這些矮星系(又稱為衛星星系)通過引力作用環繞著銀河系,就像月球與地球的關係,只是在更大尺度上。研究人員將這一發現的意義與「在地球上發現第一批人類的遺骸」相提並論。
  • 銀河系究竟有多重?最新估計為1.5萬億倍太陽質量
    2017年發表於《天文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的一篇論文中使用的方法是:分析數十萬光年以外圍繞銀河的衛星星系,就像觀察圍繞恆星運轉的行星一樣。不過,這些衛星星系也存在問題,「它們的軌道長達數十億光年」,帕特爾說道。也就是說,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這些星系看起來幾乎沒有移動,研究人員很難確定它們的軌道速度。
  • 行星有衛星環繞,恆星有行星環繞,銀河系也有一群天體在環繞運行
    說到矮星系,可能很多朋友都不太了解,通常矮星系指的是規模較小光度較暗的星系,所以這類星系不容易被發現,但是它們的數量卻非常龐大,僅在我們銀河系的周圍就發現了很多個矮星系,而且有不少都在圍繞銀河系運行,就像月亮圍繞地球一樣,它們都是銀河系的衛星星系。
  • 半人馬座或曾撞過銀河系,科學家找到證據,42億年前很可怕
    時至今日,這場撞擊的記憶仍遺留在地球上,在尤卡坦半島上,還存在著一個直徑達到10公裡的隕石坑,而通過模擬實驗,我們也得出了那場小行星撞擊產生了多大的威力,如果是現在的人類面臨那場危機,或許我們也難以逃脫。
  • 半人馬座或曾撞過銀河系,科學家找到證據,42億年前很可怕
    時至今日,這場撞擊的記憶仍遺留在地球上,在尤卡坦半島上,還存在著一個直徑達到10公裡的隕石坑,而通過模擬實驗,我們也得出了那場小行星撞擊產生了多大的威力,如果是現在的人類面臨那場危機,或許我們也難以逃脫。
  • 哈勃望遠鏡意外發現銀河系「新鄰居」
    新華社北京2月6日電 已服役29年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又有新發現。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表報告說,哈勃太空望遠鏡在銀河系「後院」發現一個此前不為人知的矮星系,它有長達130億年的歷史,在天文學上相當於早期宇宙的「活化石」。  這項發現純屬偶然。
  • 600餘個星系界「怪咖」現身 迄今最大超緻密矮星系樣本
    ,地球只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塵埃。9月10日,一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論文,或許能夠幫助我們進一步揭示這些極端星系的成因。迄今最大超緻密矮星系樣本「超緻密矮星系(UCDs)是一類2000年左右才被發現的天體。」
  • 美國天體物理學家計算出位於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的旋轉速度
    美國天體物理學家計算出位於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的旋轉速度(Credit: BarkerNCSA Advanced Visualization Laboratory)(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美國天體物理學家第一次能夠計算出位於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的旋轉速度。研究結果發表在了《天體物理期刊通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