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當中,可能大部分人都知道一個常識性的問題。人體的溫度一旦達到37度就屬於低燒狀態。但是,說出來可能讓人難以接受。在一個世紀以前,大部分人的正常體溫其實就是37度左右。
由此來看,隨著時間的變化,人體的恆溫溫度,正在一點點的降點。換句話說,人類在進化的道路中,不要沒有停止或者是放慢速度,而是依據周圍環境的改變,仍然在發生著變化。
1851年的時候,一位德國醫生,做了這樣一個調查數據。他用非常原始的體溫計對將近2000多個人進行了數百次體溫檢測,最終得出了這個人體恆溫狀態下的溫度,數值大概在37度左右。也就是說在那個年代,如果一個人無病無災,身體狀況比較健康,那麼用體溫計測試就會發現他的體溫在37度。
當然這個測量數據可能並不像現在這種電子體溫計測量的那樣精準,但還是無法避免說明了一個問題,現在我們人體的恆溫溫度大概在36度5左右。在100多年的時間裡,人體的恆溫溫度下降了0.5度。
那麼在這一切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秘密?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所有物種在演化過程當中,其最本質的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適應大自然的環境。因此人體恆溫溫度之所以會有所降低,最應該考慮的就是整個大自然環境是否發生了變化。
眾所周知,因為人類在地球上的活動太過於頻繁,導致溫室效應逐漸加劇,整個地球上的溫度升高。如果按照以前的溫度,很有可能會產生諸多不適,因此在很短的時間裡,人體便對溫度進行了小幅度的適應,也就是降低了0.5。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以前的人之所以身體溫度相對於現在的人要高0.5度,最主要的原因是,以前的人新陳代謝速度要比現在的人快很多。當時醫療條件有限,那個年代活到60歲的人都是很少。而在現在這個年代,活到80歲的人比比皆是。 物質條件不斷提升,身體素質方面也會有明顯的提高。以前的人可能要一直受到炎症的折磨,為了抵抗疾病只能夠加速新陳代謝。新陳代謝的速度快,身體的溫度自然也就要高很多。
反觀現在的我們,物質條件的提升讓人們遠離了很多疾病。沒有這些疾病的打擾,身體的新陳代謝速度就會逐漸放慢,身體的溫度也就自然而然地降了下來。再加上現在居住環境也發生了改變,春夏秋冬利用空調來改變居住環境的溫度,慢慢的人體本身也就適應了一定的恆溫環境。
在這種情況下,自身溫度也就相應地會有所改變。按照現在人類這樣的發展速度,我們身體恆溫狀態下的溫度,應該還會持續下降。換句話說,我們每一個人正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涼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