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體育訊 海森堡在1927年的論文一開頭就說:「如果誰想要闡明『一個物體的位置』(例如一個電子的位置)這個短語的意義,那麼他就要描述一個能夠測量『電子位置』的實驗,否則這個短語就根本沒有意義。」海森堡在談到諸如位置與動量,或能量與時間這樣一些正則共軛量的不確定關係時,說:「這種不確定性正是量子力學中出現統計關係的根本原因。」
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是一個創新理念的和諧典範。它把原子物理學與經典線性數學兩門具體的科學學科,用兩者之間的範疇條件裂痕與內容條件分裂的具體內容來客觀的分析了兩門具體學科之間的辯證關係。認為經典線性數學在量測定範疇內,是「有準而有不準」的理論體系,而認為原子量綱體系則是一個「無準而無不準」的新理論體系。所以,測不準的產生,來源於經典數學的「有準而有不準」結構,而原子物理學中的「無準而無不準」則是一種新的認知理念。新舊理念之間是一種辯證關係,是一種科學理論和諧發展關係。
顯而易見,有準而有不準是孔子儒家「有為而有不為」思想在具體科學上的具體應用;無準而無不準是老子道家「無為而無不為」思想在具體科學上的具體應用。而且這兩種思想都產生於形意文化之後的易經文化。從根源來說,它們都產生於中國的形意數學思想,儒、道兩家的思想,應該說,都是中國遠古形意算術與形意或然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認知層面上,我們可以說外國人海森堡在測不準原理上,首次應用了中國的遠古文明思想,也可以說西方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已經更加貼近了中國的遠古文明。
有準而有不準、無準而無不準的辯證邏輯認知,敲開了理想自然系統的大門。而海森堡測不準原理揭示的原子物理學與經典線性數學之間的有準有不準、無準無不準的辯證邏輯認知,結束了經典數學線性數學獨尊計算公理認知世界的歷史,開拓了人類認知自然科學基本觀的新裡程。
傳統GOLF教學強調若干個位置,若干個角度,強調身體,杆的空間位置,但是無法描述杆的動量(角動量)。是標準的「有準而有不準」結構!杆的運動速度非常之快,當神經脈衝傳遞到使人感覺到杆手所處的位置時候,杆已經不在那裡了。從另一方面講,玻爾指出,在物理理論中,平常大家總是認為可以不必幹涉所研究的對象,就可以觀測該對象,但從量子理論看來卻不可能,因為對原子體系的任何觀測,都將涉及所觀測的對象在觀測過程中已經有所改變,因此不可能有單一的定義,平常所謂的因果性不復存在。
無準無不準在GOLF範疇並非一般理解的想怎麼打就怎麼打!關於測不準關係的基礎,玻爾的觀點是在于波粒二象性,玻爾說:「完備的物理解釋應當絕對地高於數學形式體系。」
在GOLF揮桿過程中臂與杆的性質恰如剛性的槓桿,與柔性的鞭子,如光的波粒二象性。認識到這一點,就能理解愛因斯坦說的:「一個人把實際觀察到的東西記在心裡,會有啟發性幫助的……在原則上試圖單靠可觀察量來建立理論,那是完全錯誤的。實際上恰恰相反,是理論決定我們能夠觀察到的東西……只有理論,即只有關於自然規律的知識,才能使我們從感覺印象推論出基本現象。」
如此我們看清楚了揮桿模型在訓練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