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改革!6個國家實驗室(籌)正式獲批組建國家研究中心!

2021-01-16 青塔

今天下午,科技部發文《關於批准組建北京分子科學等6個國家研究中心的通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等獲批組建6個國家研究中心。

科技部表示, 國家研究中心是適應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特點的學科交叉型國家科技創新基地,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6個國家研究中心的主管部門需要抓緊制定國家研究中心建設運行實施方案,開展建設工作,並會同各國家研究中心所在地政府在政策、資金及條件建設等方面給予支持。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這6個國家研究中心此前均為試點國家實驗室(籌)。今年8月,科技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三部委聯合印發《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合方案》。方案明確表示,將對根據整合重構後各類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功能定位和建設運行標準,對現有試點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基地和平臺進行考核評估,通過撤、並、轉等方式,進行優化整合。

此次這6個國家實驗室被批准建設國家研究中心,也意味著備受關注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合迎來重大進展,未來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平臺也將會迎來優化整合。

7個試點國家實驗室只有1個正式獲批

從本世紀初我國醞釀國家實驗室,到論證、籌建,王梅祥參與並見證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歷程。雖然十幾年過去,但他仍能清楚記得每個實驗室的名稱和批准籌建時間。

繼2000年成立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後,2003年11月科技部陸續批准籌建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北京分子科學國家實驗室(籌)、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清華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籌)、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共5個國家實驗室。

2006年12月,科技部又啟動了海洋、航空航天、人口與健康、核能、潔淨能源、先進位造、量子調控、蛋白質研究、農業和軌道交通10個重要方向的國家實驗室籌建工作。加上2000年前已建成的3個,我國確認和籌建的國家實驗室至此達19個。

今年4月,科技部在其官方網站發布了《2015國家重點實驗室年度報告》。報告介紹,截至2015年底,正在運行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共255個,試點國家實驗室7個。

根據科技部的統計報告,7個國家實驗室依託單位主要來自高校和中國科學院,高校依託單位主要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國海洋大學等。

從這份報告,除了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外,其餘6個試點國家實驗室均轉為國家研究中心。

其中,與其他6個試點國家實驗室不同的是,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已經正式組建。

2013年11月,經國家科技部批准,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正式組建。兩年多來,在科技部、山東省、青島市三方共同努力下,海洋國家實驗室建設進程快速,目前已經實現正常運轉。

海洋國家實驗室座落於青島即墨藍色矽谷核心區,分東、西兩個區域,總佔地640畝。截止2015年底,省市兩級財政已先後投入15億元用於基礎設施建設,14個單體實驗樓,總面積達15萬平米的科研設施已經投入使用。

在今年1月舉行的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曾表示,2017年將按照「成熟一個、啟動一個」的原則,在重大創新領域啟動組建國家實驗室。

未來,全新的國家實驗室將如何建設,值得特別關注。

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科研平臺也將迎來優化整合

隨著6個試點國家實驗室被批准建設國家研究中心,也意味著備受關注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合迎來重大進展,未來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平臺也將會迎來優化整合。

根據三部委印發的《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優化整合方案》,根據整合重構後各類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功能定位和建設運行標準,對現有試點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基地和平臺進行考核評估,通過撤、並、轉等方式,進行優化整合,符合條件的納入相關基地序列管理。

同時,按照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布局要求,遵循「少而精」的原則,擇優擇需部署新建一批高水平國家級基地,嚴格遴選標準,嚴控新建規模。加強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相互銜接,推動設施建設與國家實驗室等國家科技創新基地發展的緊密結合,強化績效評估,促進開放共享。

2018年,全面按照優化整合後的「基地和人才專項」運行,不再保留優化整合之前國家科技創新基地經費渠道。各類國家科技創新基地牽頭單位要創新管理機制,完善組織實施方式,完成基地優化整合工作,有序推動各類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建設發展。

相關焦點

  • 重大改革!6個國家實驗室(籌)正式獲批組建國家研究中心
    23日下午,科技部發文《關於批准組建北京分子科學等6個國家研究中心的通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等獲批組建6個國家研究中心。
  • 首批6個!華中科技大學獲批組建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
    6個國家研究中心的通知》,決定批准組建北京分子科學等6個國家研究中心,由華中科技大學擔任組建單位的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獲批。   國家研究中心主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聚焦符合科學發展趨勢且對未來長遠發展產生巨大推動作用的前沿科學問題,聚焦可能形成重大科學技術突破且對支柱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生重大影響的基礎科學問題,聚焦學科交叉前沿研究方向,開展前瞻性、戰略性、前沿性基礎研究,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創新中心、人才培育中心
  • 新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中科大有望第一個吃螃蟹
    ,使他們成為引領基礎研究和重大創新的國家戰略科研力量。中國首個國家實驗室是1984年依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設的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包含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在內的全國首批5家國家實驗室全部獲批通過,也就是真正意義名副其實的國家實驗室。
  • 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獲批 全國六大研究中心之一
    湖北日報訊 據新華社電 科技部27日宣布,經專家論證,批准組建北京分子科學等6個國家研究中心。國家研究中心是適應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特點的學科交叉型國家科技創新基地,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 別讓國家實驗室一「籌」莫展
    提起這些國家實驗室,王梅祥如數家珍:「有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北京分子科學國家實驗室(籌)、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清華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籌)、還有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
  • 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組建完成
    1月9日,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建設運行管理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兩個委員會分別向各位委員頒發了聘書。這標誌著該中心組建完成。  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於2017年11月21日獲科技部批准組建,之前其名稱為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
  • 國家實驗室:為何十幾年搬不掉一個「籌」字?
    自去年以來,在籌國家實驗室的建設現狀引起了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的高度關注。2014年,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經過研究,將王梅祥提出的涉及國家實驗室建設的提案作為備選重點提案報送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該提案最終被定為全國政協重點提案,並由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督辦。
  • 基礎研究司赴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調研
    2017年3月31日,基礎研究司葉玉江司長帶領基礎司基地處和科學處同志赴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進行調研,了解實驗室建設運行情況,華中科技大學駱清銘副校長和實驗室有關同志陪同。
  • 【新聞聚焦】中國首個獲批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正式啟動深海研究中心建設 | 《2019全球海洋科技創新指數》正式發布!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2019學術年會發布多項研究新成果。胡耀傑攝中國首個獲批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目前全國唯一的試點國家實驗室)——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2020年1月12日在青島結束2019學術年會。會上,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集中展示了「透明海洋」 「海底發現」 「藍色開發」等重大任務推進情況及2019年新取得的眾多科研碩果。
  • 深圳正式獲批建設全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我國目前已經建成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有3個,分別是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和合肥,自從2017年北京懷柔綜合性科學中心批覆以後,關於我國第四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討論一時興起,武漢,南京,西安,成都,廣州等高教強城被認為是下一個潛在的國家綜合性科學中心的候選名單,然而時隔幾年,卻再沒有消息,而就在去年,武漢申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沒有被批覆
  • 衝擊國家實驗室,9省份大比拼!誰將勝出?
    國家實驗室往往代表了一國相關領域的最高科技水平,堪稱「國之重器」。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立4個國家實驗室後,2000年我國進行首家國家實驗室試點。2003年,科技部又批准了5家試點國家實驗室。2007年初,科技部正式批准在我國10個重要領域建設國家實驗室。目前,我國共有20個已建、試點和在籌國家實驗室。
  • ...天華院獲批組建化工過程節能環保技術及裝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
    【本報訊】(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李昕)4月9日,記者從市工信局獲悉,近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式批覆天華院組建「化工過程節能環保技術及裝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
  • 武漢紡織大學獲批一國家重點實驗室!
    省部共建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在我校2010年獲批的「湖北省紡織新材料與先進加工技術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基礎上,進一步整合校內優質資源組建而成。實驗室自建設以來,緊緊圍繞紡織產業鏈的關鍵共性科學問題和國家重要需求,以原創性突破為引領,瞄準行業前沿,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並重,凝練了纖維結構和性能、紡織品加工新理論與新方法、紡織加工新裝備與信息化等三個研究方向。
  • 張江實驗室將繼續全力參與張江國家科學中心建設
    上證報訊(記者 宋薇萍)張江實驗室管理委員會2月14日召開第二次會議,總結過去一年工作,謀劃部署今年工作。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張江實驗室管委會主任白春禮,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張江實驗室管委會主任應勇出席並講話。白春禮指出,過去一年,張江實驗室的集中度和顯示度不斷提升,體現了「上海速度」,進展令人振奮。
  • 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以下簡稱國家實驗室)召開第一屆理事會第三次會議。與會理事及有關部門領導聽取了國家實驗室陳東敏主任的工作匯報和周興江研究員的研究進展報告,現場考察了實驗室自主研製的儀器裝備,充分肯定了國家實驗室籌建工作取得的重要進展。  國家實驗室籌建以來,高質量科研成果持續增長,2006年在Nature、Science、PRL及JACS等高水平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數量再次突破歷史記錄,達到了46篇,其中第一作者單位25篇,申請國際專利8項。
  • 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獲批蘇州
    人民網北京1月15日電 近日,科技部、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和國家藥監局聯合印發了《關於認定第四批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通知》,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正式獲批成為國家血液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突顯其在血液病領域的國家一流水平和雄厚實力。這是我國首次在血液病領域設立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 中國首個獲批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發布2019年多項研究新成果
    中新社青島1月12日電 (記者 楊兵 胡耀傑)中國首個獲批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12日在青島結束2019學術年會。吳立新表示,2019年,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公共科研平臺支撐能力跨越式提升,深遠海科考船隊持續拓展與完善,船隊規模達到27艘,已成為全球功能最全、規模最大的科考共享平臺,同時建成了中國國內首個海洋特色冷凍電鏡中心,同位素與地質年代測定能力躋身國際先進行列,深海探測基礎逐漸築牢,深海開發能力穩步提升。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深海研究中心在青島藍谷啟動
    1月11日至12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2019學術年會在青島藍谷舉辦。期間,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宣布啟動建設深海研究中心,推動我國深海開發方面邁向更深層次。
  • 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追光馭電攀高峰
    記者 柳潔攝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作為我國首批組建的6個國家研究中心之一,圍繞集成光子學、光子輻射與探測、光電信息存儲、雷射科學與技術等方向,開展基礎性、前瞻性、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研究,取得多項全球領先的技術成果,並成功轉化應用於產業和市場華中科技大學被譽為中國光谷的「斯坦福」。
  • 又一所雙非要新增國家重點實驗室了
    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要始終聚焦領域前沿,堅持問題導向,準確把握宏觀與微觀研究的關係,著力解決重大工程項目的關鍵核心問題,要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的重要作用,對實驗室建設提供專業性指導。羅小雲副省長指出,加快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對推動江西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