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僅僅有課改的理念,而受困於「方法」,是當今課改遭遇的最大尷尬。——摘自《不能忽視的「兩率」》
「把課堂歸還給學生」,是一切尊重的起點,也是高效課堂的「開始」。——摘自《高效課堂是什麼》
下面用「情景數學」的方式來給同學們講書上的「正統知識」,你來一起品品這樣的學習方式是不是有趣一點呢?
美美老師在今天的課堂上,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幅地圖,她把地圖掛在黑板上,然後問同學們:「你知道這地圖是怎麼繪製的嗎?」
對於這個問題,同學們似乎還沒有做好準備,不知從何答。
美美老師並不著急,又出示了一幅房屋設計圖,繼續說道:「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中常常遇到圖象的放大和縮小的問題:如修建房屋和橋梁,修建公路和鐵路都需要先把物體繪製在圖紙上,就是按一定的比例把事物進行縮小。再比如,大家看……科學家在觀察很小的微生物時都要用放大鏡,然後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把他們記錄下來。」(圖片展示)
說到這裡,小陽似乎明白人,他站起來說:「老師,我知道了。地圖的繪製也是把實地縮小了很多很多倍,才能畫到紙上的,老師,我說得對嗎?」
美美高興地點點頭,並在黑板的一角,寫下「放大」、「縮小」這樣的字眼。
寫完後,又出示了一幅掛圖,問同學們:「把放大前後的兩幅長方形的畫相比,你能發現什麼?」她見同學們又有點為難,又出示兩幅畫長和寬的數據:第一幅長方形畫的長是8釐米,寬是5釐米;第二幅長方形畫的長是16釐米,寬是10釐米。
小芳這時也不甘示弱,搶著說:「我覺得第二幅畫的長放大到原來的2倍,寬也放到到原來的2倍,也就是把原來的圖形按2:1的比放大的。」
美美老師順著小芳說的話,追問大家:「誰來說說,剛剛小芳說的2∶1表示的是哪兩個數量的比。」
大虎這時也終於理解了大家的意思,站起來說:「這時的2∶1,既表示兩個長之間的比,也是兩個寬之間的比。」
「很好!這樣看來,我們可以把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縮小」,美美老師表揚了大虎,繼續問大家,「如果要把第一幅畫按1:2的比縮小,縮小後的長和寬各應是原來的幾分之幾?各是多少釐米?」
大家爭先恐後地算了起來,不一會兒,就算出來了:長是4釐米,寬是2.5釐米。
美美看大家興致很高,就提問道:「請同學們仔細看看放大或縮小之後的圖形,再比一比,你們有什麼發現嗎?」
大虎又要搶著說了:「老師,我覺得,他們的樣子一點沒變!」大家也表示贊同。
【善思好問】為什麼圖形大小不一樣卻沒有變形呢?
美美老師接著說:「根據同學們剛才的討論與計算,我們能不能把圖形的長和寬的比連在一起寫呢?」
小陽說:「我知道,可以分別寫成8∶5、16∶10、4∶2.5,同學們,我說得對不對呢?」大家再一次表示贊同。
美美接過話茬:「小陽剛才說出三個比,因為這三個圖形放大縮小後一點也沒變樣,是因為它們的比值是一樣,所以我們可以把這些比用等號連接起來,比如我們寫8∶5=16∶10,同學們也能學著說一說嗎?」
同學們覺得也不沒有什麼難度,於是有的說出了8∶5=4∶2.5,有的說出了16∶10=4∶2.5。
美美老師把同學們說出的一一寫在黑板上,並指著這些式子問大家:「同學們知道這些式子叫什麼嗎?」
小慧不緊不慢地站了起來說:「老師,這個我知道,這樣的式子叫做比例。這是先自學了課本才知道這些的。」
美美老師大大表揚了小慧:「同學們,你們可要向小慧同學學習,已經把今天覺得內容自學了,所以回答問題總是胸有成竹!」同學們也不由自主地鼓起掌來。
美美老師接著說:「剛剛我們已經對比例其實有了許多真實的體驗,所以接下來的時間,我們請同學們自學課本上『比例』這一內容,看誰學得主動,學得積極,學得深入,可以嗎?」
自學課本後,開始了學習交流互動。
「誰能說說什麼叫做比例?」美美老師問出了第一個問題。根據同學們的回答,然後板書: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從比例的意義我們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幾個比組成的?這兩個比必須具備什麼條件?」 美美又問出了第二個問題。這個問題也沒難倒大家。於是,「內項」、「外項」的概念也呼之而來,
「因此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是看什麼?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的,怎麼辦?」美美老師提出的第三個問題可是有點難度的。大家經過辯論與爭論,最後總結如下: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時,關鍵是看這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兩個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別把兩個比化簡以後再看。
在這個問題上,有的同學還舉出了有力的例子來說明:比如,判斷10:12和35: 42這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
,35: 42=
,所以 10:12=35:42,這兩個比是可以組成比例的。
這時,小陽舉起手,提出了自己的一個疑問「之前我們學習了比,現在又學習了比例,這兩個概念有什麼區別呢?」
這個疑問倒是很有意思,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終於達到了共識: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有四項。
【點睛之筆】當我們學過一個新的概念之後,一定要把它與原來相關的概念進行對比比較,這樣才能更好的理解數學新知識,也更好地溝通了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繫,這樣進行數學學習會更加紮實有效。
課末的挑戰答題開始了,美美老師引導大家進入「挑戰第一關」:
第一關:用手勢判斷下面卡片上的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能,就用張開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兩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學生判斷後,指名說出判斷的根據。
第二關:現在有2、3、4、6四個數,你能用它們組成不同的比例嗎?
這一關,有一定的難度,美美老師組織大家進行了討論交流。
小芳說:「我是這樣想的,先假設2∶3和4∶6可以組成比例。再算出兩個外項的積2×6=12,以及兩個內項的積3×4=1,因為2×6=3×4,也就是說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所以2∶3和4∶6可以組成比例。」
大家覺得小芳說得有理有據,也是十分的佩服。
接下來的問題是,到底可以組成多少種不同的比例呢?這又是另一個挑戰啊!
大虎站起來說:「我覺得有好多種,但是到底有幾種呢?我有點亂了……」
有的同學也應聲附和,覺得到底有幾種有點搞不清楚呢。
小陽說:「我覺得先寫出一種,再反一下,就是另一種了。比如2∶3=4∶6寫好了,反過來就是3∶2=6∶4。」
問題的關鍵找到了,到底能寫出幾種呢?通過討論交流,大家發現有四種,除了上面的一種外,還有以下三種:2∶4=3∶6、4∶6=2∶3、3∶6=2∶4。
大虎激動的地說:「我發現了,把這四種對比一下你會發現,後兩種就是前兩種的變形,也就是把前兩種情況的等於號前後的比進行了調換而已。」
小芳通過思考,又有了新的發現,她說:「根據上面四種不同的情形,如果把等於號兩邊的兩個比的前項和後項前後調換位置,又會變出另外四種比例了,這樣一種就有8種不同的情形。」
小慧根據大家的想法,又發現了一定不易寫丟種數的辦法,他說:「我的辦法是,做到四個項,先選一個打頭的數字,看作能組成幾種情形的比例,比如2打頭,即把2放在第一項,可以組成兩種比例,它們是2∶3=4∶6、2∶4=3∶6;同樣,3打頭也可以組成兩種情形的比例,它們是3∶2=6∶4、3∶6=4∶2;4打頭的兩種是4∶2=6∶3、4∶6=2∶3,6打頭的兩種是6∶3=4∶2、6∶4=3∶2。這樣也是8種,只是解題思路不一樣而已。」
通過剛才的「頭腦風暴」,同學們對組成比例的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了,也對今後的學習更加信心滿滿了,這種感覺是沒有過這種經歷的人所無法體驗的。
我們欠孩子真正的數學閱讀(適合1-6年級)|多家媒體轉載
家長能量朗讀:轉變觀念,改良家教
紀伯倫說: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家庭教育當如是
What,Why & How,關於數學的三個基本問題,你一定要問孩子
小學數學學法指導《學好數學三句話》(適合1-6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