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核生物的啟動子與轉錄起始

2020-12-05 李老師談生化

按照慣例,真核生物的啟動子更加複雜。真核生物有三種RNAP,所以有相應的三類啟動子。RNAP I負責轉錄rRNA,對應的是I類(class I)啟動子,由核心啟動子(-45至+20)和上遊控制元件(-180至-107)構成。

小RNA對應的III類啟動子又有3種類型,其中5 S rRNA基因和tRNA基因的啟動子都屬於下遊啟動子,即位於轉錄起點下遊。其內部包含box A、box B、boxC等元件,需要由TFIIIA、TFIIIC等轉錄因子識別。而snRNA的啟動子位於轉錄起點上遊。

RNAP III的啟動子與轉錄過程。Biochem

研究最多的還是II類啟動子,對應轉錄蛋白質編碼基因的RNAP II(Pol II)。其TATA box相當於原核的Pribnow box,位於-25至-32位;在大約-80位有CAAT box,相當於原核的-35序列;另外還有GC box和八聚體(octamer)box,以及一些應答元件(responseelement)等。

TATA box又稱為基本啟動子(basal promoter),它與上遊的TFIIB識別元件(TFIIB recognition element,BRE)、以轉錄起始位點為中心的起始子(initiator, Inr),以及下遊啟動子元件(downstream promoter element, DPE)一起構成核心啟動子,其它均稱為上遊元件。

在真核生物的轉錄調控中,另一種常用的順式元件是增強子(enhancer)。增強子是與輔因子和轉錄因子(TFs)結合的DNA元件,能夠通過直接刺激啟動子(通常通過染色質環)來增加其靶基因的轉錄水平。

啟動子的位置是確定的,即與基因之間有特定的距離和方向。增強子則不同,它可能與其調節的啟動子相距數千Kb,可以在上遊或下遊。當處於非活性狀態時,二者不會靠近。但在活性狀態下,增強子通過形成環狀結構而在三維空間上接近啟動子,並將相應轉錄因子募集到該區域,從而促進基因表達。

轉錄調控與染色質結構密切相關。活性增強子通常沒有核小體結構,以利於TF的結合。而其附近的組蛋白經常具有表觀遺傳標記,例如H3K4me1(組蛋白H3的4位賴氨酸單甲基化)和H3K27的乙醯化(H3K27ac)。而H3K4的三甲基化(H3K4me3)通常在基因啟動子上富集。

參與轉錄調控的順式元件還包括絕緣子(insulator)和沉默子(silencer)等。前者可以隔絕某些順式元件對基因表達的調控作用,也可以防止異染色質擴散;後者抑制某一區域內的轉錄。

真核生物的轉錄起始同樣分為3個步驟,先識別啟動子形成封閉的前起始複合物,然後DNA解鏈形成開放複合物;最後通過「啟動子解脫」過渡到延伸階段。

原核生物的初始封閉複合物(RPC)由RNAP和promoter構成,而真核生物的啟動子識別還需要很多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它們起著類似σ因子的作用。真核生物的初始封閉複合物稱為前起始複合物(preinitiation complex,PIC),其中包括中介體複合物(mediator complex)和多種通用轉錄因子(GTF),如TFIIA,TFIIB,TFIID,TFIIE,TFIIF和TFIIH。

TFIID是真核mRNA基因的核心啟動子識別因子,是一個很大的組裝體,分子量大於1 MD。它包括TATA結合蛋白(TBP)和13-14個不同的TBP相關因子(TAF)。TFIID識別DNA上的核心啟動子區域,隨後募集Pol II,TFIIH和Mediator複合物,組裝前起始複合物。

Mediator(中介體)也是一個分子量上兆的巨大複合物,參與PIC的募集與組裝。它與Pol II大亞基Rpb1的羧端結構域(CTD)相互作用,當CTD非磷酸化時二者結合,磷酸化後就會分離。中介體也參與轉錄調控,根據其組分不同而對轉錄其促進或抑制作用。

當TFIIH被募集之後,TFIIH相關的解旋酶會促進轉錄泡的形成,並允許模板DNA進入Pol II活性位點。這樣就啟動了RNA合成,在Pol II活性位點內產生雜合雙鏈。

RNA不斷延伸,但複合體與啟動子的結合仍然存在,從而阻止了聚合酶向前移動,因而不斷積累應力。在形成大於10 nt的RNA後,轉錄泡的上遊區域坍塌,從而允許模板鏈和編碼鏈DNA重新結合。

有人認為該過程獲得的能量可以推動聚合酶向前運動,使啟動子解脫步驟得以實現。當然啟動子解脫也是一個複雜的過程,還涉及Pol II羧端結構域(CTD)的磷酸化等過程。CTD的磷酸化可以幹擾其與中介體(Mediator)的結合,協助與啟動子的脫離。

現已陸續發現,在轉錄起始過程中,會有多種RNA參與。例如,增強子會轉錄出增強子RNA(eRNA),可以穩定染色質環,還可能參與轉錄延伸過程。

一些轉錄組研究表明,多數基因的啟動子區域會轉錄出一些非編碼RNA,稱為啟動子相關非編碼RNA(promoter-associated noncoding RNAs,pancRNAs)。它們可能通過順式元件作用促進或抑制轉錄,已有多種模型(J Exp Clin Cancer Res. 2020 Mar 17;39(1):51.)。

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發現,原核和真核RNA聚合酶可以利用2-8 nt的RNA 在體外引發轉錄起始。2011年,Goldman等人在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中發現,2-4 nt 的nanoRNA(納米RNA)可在體內引發轉錄起始(Mol Cell. 2011 Jun 24; 42(6): 817–825.)。

這種極小的RNA可被特異性的寡核糖核酸酶(Orn)降解,Orn的失活會導致nanoRNA積累並引發廣泛的RNA轉錄。所以nanoRNA介導的啟動可以作為一種基因表達調控方式。

相關焦點

  • 真核生物的啟動子與轉錄起始
    按照慣例,真核生物的啟動子更加複雜。真核生物有三種RNAP,所以有相應的三類啟動子。RNAP I負責轉錄rRNA,對應的是I類(class I)啟動子,由核心啟動子(-45至+20)和上遊控制元件(-180至-107)構成。小RNA對應的III類啟動子又有3種類型,其中5 S rRNA基因和tRNA基因的啟動子都屬於下遊啟動子,即位於轉錄起點下遊。
  • 原核生物的啟動子與轉錄起始過程
    而當聚合酶到達轉錄終點時,在終止因子的幫助下停止合成反應,酶和RNA鏈脫落,轉錄結束。代謝途徑的第一步經常是限速步驟。同理,轉錄是基因表達的第一步,所以是基因表達調控的關鍵步驟。而在轉錄的3個階段中,起始階段的調控最為重要。對於轉錄起始的調控,啟動子是最重要的調控元件。啟動子(promoter)是RNA聚合酶識別、結合以開始轉錄的DNA序列。
  • 啟動子序列提取-EPD真核生物啟動子資料庫!
    啟動子(Promoter):啟動子是RNA 聚合酶識別、結合和開始轉錄的一段DNA 序列,它含有RNA 聚合酶特異性結合和轉錄起始所需的保守序列,多數位於結構基因轉錄起始點的上遊,啟動子本身不被轉錄。所以一般所說的啟動子是DNA序列上的結構,在mRNA、cDNA中它是不存在;但是也有一些例外,如tRNA啟動子就位於轉錄起始點的下遊,這些DNA序列是可以被轉錄的,只能說啟動子一般位於轉錄起始位點的上遊。2.
  • 真核RNA聚合面目不能單獨識別和結合啟動子
    它們是一類與靶基因啟動子和增強子特異結合的轉錄因子,具有細胞及基因特異性.可以增強或抑制靶基因的轉錄。第三類是輔調節因子,它們往往在轉錄因子和前DNA復刺起始複合體之間形成橋梁作用,還可以改變局部染色質的構象,對基因轉錄的起始具有推動作用。
  • TFⅡD再與RNA聚合酶Ⅱ結合完成轉錄起始複合物的形成
    在原核生物中,當RNA聚合酶的δ亞基發現其識別位點時,全酶就與啟動子的-35區序列結合形成一個封閉的啟動子複合物。由於全酶分子較大,其另一端可在到-10區的序列,在某種作用下,整個酶分子向-10序列轉移並與之牢固結合,在此處發生局部DNA12-17r 的解鏈形成全酶和啟動子的開放性複合物。在開放性啟動子複合物中起始位點和延長位點被相應的核苷酸前體充滿,在RNA聚合酶β亞基催化下形成RNA的第一個磷酸二酸鍵。
  • 林振國組在轉錄起始的分化以及分子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在真核生物中,蛋白質基因由DNA編碼的遺傳信息是首先通過RNA聚合酶II(Pol II)轉錄到mRNA分子中。作為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三大步驟之一,Pol II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準確找到基因的轉錄起始位點(TSS)的分子機制是很多基因調控研究的重點【1】。
  • 真核生物核糖體蛋白基因的轉錄調控
    RP基因的早期研究是在大腸肝菌中開始的,RP基因在原核生物中形成操縱子,一些RP蛋白還能夠結合到翻譯成這些蛋白的mRNA上,引起翻譯的終止,在翻譯水平形成一種RP基因的調控反饋網絡。 儘管在原核生物中協同調控的機制很簡單,但在哺乳動物中十分複雜,因為它們的RP基因分散的存在整個基因中而沒有操縱子結構。
  • 研究揭示細菌RNA聚合酶轉錄起始後期的動態過程
    基因轉錄起始需要RNA聚合酶和轉錄起始因子σ組成複合物,再一起錨定到基因的啟動子區域,解開雙鏈DNA,起始RNA合成。在這個過程中,RNA聚合酶與大約60-bp DNA建立牢固的相互作用,以確保轉錄起始的高效進行。然而,RNAP隨後必須完全掙脫上述相互作用才能啟航完成RNA的延伸,這一過程稱為promoter escape。
  • 外顯子介導轉錄起始的激活
    外顯子介導轉錄起始的激活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29 14:48:19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Christopher B. Burge課題組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RNA的合成(轉錄)
    RNA的合成(轉錄)   考點:  原核生物 RNA聚合酶的各種亞基,轉錄起始,轉錄延伸過程中的化學反應,原核生物的轉錄終止的兩種形式;  真核生物 RNA聚合酶的特點,轉錄起始、延伸及終止。真核與原核生物RNA合成比較。
  • 真核基因表達以正性調控為主導
    換言之,真核基因表達以正性調控為主導,真核生物基因大部分是正調節機制的主要原因是染色質內儲存的DNA使大部分啟動子具有不可接觸性,因此,在其他調節作用不在的時候基因總是沉默的。另些採收正調節的原因是真核基因組太大及正調節作用更同單,高效。
  • 史上最詳細人DNA轉錄前起始複合體結構出爐!
    這些新的結構有助深入認識在轉錄起始整個過程---包括識別基因轉錄開始啟動的DNA啟動子區域、打開這個啟動子區域和起始轉錄---中人PIC發生的一系列構象變化。這個拷貝過程就被稱作為轉錄。在這個緊密控制的轉錄過程開始時,RNA聚合酶和一般轉錄因子(general transcription factor)在DNA的特定位點上組裝在一起而形成PIC。這種PIC組裝是打開啟動子的雙鏈DNA螺旋結構從而將DNA放入在RNA聚合酶活性位點上和開始轉錄過程所必需的。所產生的mRNA轉錄本然後就被用來製造蛋白。
  •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捕獲細菌RNA聚合酶轉錄起始後期動態過程
    基因轉錄起始需要RNA聚合酶和轉錄起始因子σ組成複合物,再一起錨定到基因的啟動子區域,解開雙鏈DNA,起始RNA合成。在這個過程中,RNA聚合酶與大約60-bp DNA建立牢固的相互作用,以確保轉錄起始的高效進行。然而,RNAP隨後必須完全掙脫上述相互作用才能啟航完成RNA的延伸,這一過程稱為promoter escape。
  • 有的直核細胞基因啟動子不含TATA盒或不通過TATA盒開始轉錄
    TFI-D是由TATA結合蛋白TBP(TFI-D)的組成亞基)和至少8個TBP協同因子(TBP-assoclated factor,TAF)組成的蛋白質複合體,通過與DNA的直接結合而促進穩定起始複合體的形成。
  • 高中生物 | 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的區別
    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在細胞結構和生命活動等方面存在著許多差異。
  • 上海生科院解析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染色質修飾與mRNA轉錄起始及加工的相互依存關係,兩者協同作用,以提高成熟mRNA及基因表達的水平。  生物體內編碼基因要正確執行其功能,需要經歷DNA的複製、轉錄和翻譯過程,即基因表達過程。真核生物基因表達的轉錄前水平調節是基因表達調控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mRNA前體的轉錄起始在表觀遺傳學水平上受到多種轉錄因子以及染色質修飾與重塑的調控。
  • RNA 生物合成重點回顧-操縱子
    操縱子中,能發揮調控轉錄作用的區域,稱為調控區/非編碼區/非結構基因/編碼區上遊。(1)調控區中含有一些調控序列/側翼序列/順式作用元件,包括啟動子、近端調控序列、遠端調控序列。(2)啟動子:作用是與 RNA 聚合酶結合,參與轉錄的起始。
  • Nature:轉錄輔助因子對不同類型的核心啟動子具有特異性
    2019年5月26日訊/生物谷BIOON/---轉錄輔助因子(transcriptional cofactor, COF)在增強子與啟動子之間傳遞調控線索,是轉錄激活和基因表達的核心效應物。雖然已證實某些COF比其他COF更偏好某些啟動子類型,但是不同COF對不同啟動子顯示出的內在特異性的程度尚不清楚。
  • 原核生物轉錄的場所是哪裡 原核生物轉錄的場所在哪裡
    在我們的生活中,細菌無處不在,而且細菌的種類非常繁多,其中有一些細菌叫原核生物,細菌是我們肉眼看不見,但是在一些書籍中我們會看到它們的名稱。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原核生物轉錄的場所是哪裡。
  • 轉錄過程
    基因的轉錄是由RNA聚合酶催化進行的。基因的上遊具有結合RNA聚合酶的區域,叫作啟動子。啟動子是一段具有特定序列的DNA,具有和RNA聚合酶特異性結合的位點,決定了基因轉錄的起始位點。RNA聚合酶與啟動子結合後,在特定區域將DNA雙螺旋兩條鏈之間的氫鍵斷開,使DNA解旋,形成單鏈區,以非編碼鏈為模板合成RNA互補鏈的過程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