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受住了質疑的科學知識,無疑更加接近於真理

2020-11-24 北京皮革網

經受住了質疑的科學知識,無疑更加接近於真理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0-11-24 08:07:47

近一段時間,有關金星的傳聞鬧得沸沸揚揚。先是9月初有媒體曝出在金星大氣中發現磷化氫,金星可能存在生命的消息一時間引起了熱議。但11月17日,一篇發表在預印本網站arXiv.org的文章顯示,最初報告的磷化氫水平至少比最新的結論高7倍,這就意味著金星上的磷化氫含量也許沒有那麼高。不僅如此,多位科學家也從測量精度、存在位置以及結論等方面對最初的研究提出質疑,讓整個事情逐漸變得撲朔迷離。

在人們的印象中,科學向來都是和正確畫等號的,科學家的結論向來都是可信度極高的。但其實,作為科技「無人區」的拓荒者,面對茫茫的未知世界和各種高度複雜的軟硬體工具,科學家反而是一群特別容易「犯錯」的人。

不存在的「祝融星」

近代天文學歷史上,關於「祝融星」(Vulcan)的風波可能是最為知名的事件之一。1859年,當時的法國巴黎天文臺臺長勒維耶,試圖解決一個大難題——水星軌道的近日點進動問題。當時人們發現,在考慮了金星、地球等其他行星的引力攝動後,水星的近日點進動仍然和天體力學的計算結果有所偏差。勒維耶經過大量計算,提出了新行星假設。他認為在水星軌道之內還存在一顆未知行星或一群小行星,擾動了水星的軌道,造成了偏差。很快就有一名天文愛好者來信說,自己在幾個月前曾發現一個黑點從日面穿過,很可能就是這顆行星的凌日現象。勒維耶在查閱了他的設備和筆記後,於1860年宣布了這一發現,並將這顆「行星」命名為「祝融星」。

隨後,儘管有不少天文愛好者宣稱自己觀測到了「祝融星」,但專業天文學家卻總是一無所獲。雖然從理論上說,一顆如此靠近太陽的行星幾乎總是淹沒在陽光之中,難以看到也在情理之中。但還是有人開始懷疑,這顆行星是不是真的存在?

到了19世紀70年代,天文愛好者的發現「祝融星」的報告不斷湧現,也曾有專業天文學家稱在中國的一處基地看到了它的凌日現象。甚至在1878年,兩位頗有名望的天文學家分別宣告發現了「祝融星」,這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紐約時報》等媒體言之鑿鑿地說,「祝融星」的存在毋庸置疑,學校是時候教給孩子們新的行星順序了。爭議之聲逐漸轉弱。

但事與願違,隨後的研究證實,1878年看到的「祝融星」其實都是亮恆星,並非新行星。1915年,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對水星近日點進動給出了完全符合觀測的解釋,這顆並不存在的「祝融星」才徹底成為了歷史。

宇宙組分的比例

除了硬體外,天文學家對觀測信號的挖掘與處理也是在挑戰極限,難免會出現紕漏。越是重大的發現,面對的質疑就越多。但正是這些質疑,讓研究結果越來越趨向「正確答案」。

2003年,美國探測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WMAP)公布了最新的宇宙組分測量結果:暗能量佔73%、暗物質佔23%、普通物質佔4%。一時間,不僅媒體爭相報導,學界也在為進入「精確宇宙學」時代而歡欣鼓舞。我國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惕碚等人分析了數據後,發現其中存在系統誤差。雖然遭到了WMAP小組的反駁,李惕碚仍然帶領團隊耐心地演算,找到了誤差來源並做了細緻的定量分析。事實證明,李惕碚帶領的團隊是對的。2013年3月,比WMAP更先進的歐洲航天局「普朗克」衛星也公布了測量結果:暗能量佔68.3%、暗物質佔26.8%、普通物質佔4.9%,和李惕碚團隊2009年得到的結果幾乎完全相同。

無質疑,不科學,可證偽性正是科學最鮮明的特徵。經受住了質疑的科學知識,無疑更加接近於真理。而那些被證偽了的理論和發現,就像綠葉一樣,化作了春泥養護著科學之花,並幫助人類在探索之路上走得更加堅實。(李鑑 作者系北京天文館副研究員)

相關焦點

  • 質疑讓科學更接近真理
    有些「烏龍」讓科學更接近真理近一段時間,有關金星的傳聞鬧得沸沸揚揚。先是9月初有媒體曝出在金星大氣中發現磷化氫,金星可能存在生命的消息一時間引起了熱議。但11月17日,一篇發表在預印本網站arXiv.org的文章顯示,最初報告的磷化氫水平至少比最新的結論高7倍,這就意味著金星上的磷化氫含量也許沒有那麼高。
  • 「烏龍」讓科學更接近真理
    不僅如此,多位科學家也從測量精度、存在位置以及結論等方面對最初的研究提出質疑,讓整個事情逐漸變得撲朔迷離。  在人們的印象中,科學向來都是和正確畫等號的,科學家的結論向來都是可信度極高的。但其實,作為科技「無人區」的拓荒者,面對茫茫的未知世界和各種高度複雜的軟硬體工具,科學家反而是一群特別容易「犯錯」的人。
  • 每日科普|有些「烏龍」讓科學更接近真理
    不僅如此,多位科學家也從測量精度、存在位置以及結論等方面對最初的研究提出質疑,讓整個事情逐漸變得撲朔迷離。在人們的印象中,科學向來都是和正確畫等號的,科學家的結論向來都是可信度極高的。但其實,作為科技「無人區」的拓荒者,面對茫茫的未知世界和各種高度複雜的軟硬體工具,科學家反而是一群特別容易「犯錯」的人。
  • 有些「烏龍」讓科學更接近真理
    不僅如此,多位科學家也從測量精度、存在位置以及結論等方面對最初的研究提出質疑,讓整個事情逐漸變得撲朔迷離。在人們的印象中,科學向來都是和正確畫等號的,科學家的結論向來都是可信度極高的。但其實,作為科技「無人區」的拓荒者,面對茫茫的未知世界和各種高度複雜的軟硬體工具,科學家反而是一群特別容易「犯錯」的人。
  • 有些「烏龍」讓科學更接近真理
    不僅如此,多位科學家也從測量精度、存在位置以及結論等方面對最初的研究提出質疑,讓整個事情逐漸變得撲朔迷離。  在人們的印象中,科學向來都是和正確畫等號的,科學家的結論向來都是可信度極高的。越是重大的發現,面對的質疑就越多。但正是這些質疑,讓研究結果越來越趨向「正確答案」。
  • 有些「烏龍」讓科學更接近真理
    不僅如此,多位科學家也從測量精度、存在位置以及結論等方面對最初的研究提出質疑,讓整個事情逐漸變得撲朔迷離。  在人們的印象中,科學向來都是和正確畫等號的,科學家的結論向來都是可信度極高的。但其實,作為科技「無人區」的拓荒者,面對茫茫的未知世界和各種高度複雜的軟硬體工具,科學家反而是一群特別容易「犯錯」的人。
  • 有些「烏龍」讓科學更接近真理
    不僅如此,多位科學家也從測量精度、存在位置以及結論等方面對最初的研究提出質疑,讓整個事情逐漸變得撲朔迷離。在人們的印象中,科學向來都是和正確畫等號的,科學家的結論向來都是可信度極高的。但其實,作為科技「無人區」的拓荒者,面對茫茫的未知世界和各種高度複雜的軟硬體工具,科學家反而是一群特別容易「犯錯」的人。
  • 有些「烏龍」讓科學更接近真理
    不僅如此,多位科學家也從測量精度、存在位置以及結論等方面對最初的研究提出質疑,讓整個事情逐漸變得撲朔迷離。在人們的印象中,科學向來都是和正確畫等號的,科學家的結論向來都是可信度極高的。但其實,作為科技「無人區」的拓荒者,面對茫茫的未知世界和各種高度複雜的軟硬體工具,科學家反而是一群特別容易「犯錯」的人。
  • 從地心說到日心說,科學的進步離不開對真理的質疑
    這在當時與被羅馬教會奉為真理的地心說背道而馳,以至於他的擁護者布魯諾因為傳播「日心說」而被教會活活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儘管教會這座大山阻礙了日心說的發展,但隨著時間的檢驗,新理論必將取代舊理論。在這條漫長崎嶇的科學道路上,除了哥白尼,還有很多質疑權威和真理的科學家。
  • 質疑真理、現實、科學和哲學的作用
    大型科學合作加強了更精細的科學專業知識學習。更重要的是,整個科學研究的精神反映在如何激勵、評估和分配研究資金的機構實踐,這已經發生了變化。今天科學必須對一個身份明確的群體有益處,否則就會被認為毫無用處。但就像哲學一樣,我們需要在科學和人文方面進行基礎研究,因為它是我們文化遺產和科學史的一部分,也是人類本身的一部分。
  • 陰陽五行說與科學及真理之關係
    這個現象對於科學普及乃至提升中國公民現代社會素質來說,無疑是極有益處。然而,論辯的相關文字中,暴露出不少學者在一些重大理論問題上存在盲點和誤區。一些學者不僅對於中國古代學術缺少基本了解,甚至對於「什麼是科學」「科學與真理」等問題,也沒有清晰的認知。
  • 宗教面向科學,科學追求真理。當下科學應對自然發展的瓶頸
    唯神宗教和唯物科學唯物科學批判唯神宗教但無法打破宗教神學歸根結底是沒有觸及真理無法剝除神學迷霧。宗教教導人戰勝自私自我克制貪婪欲望,在初期社會利用未知引導人向善維護推動文明發展,科學發展使宗教的迷信信仰趨向淡薄。唯神是迷信,唯物會迷茫何謂生物?
  • 科學和真理的區別
    比如西方哲學中的「科學」和「真理」概念(定義)就不接地氣。百度百科:科學(Science)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知識系統,是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百度百科:真理,即永恆不變唯真正理。是最符合實際永恆不變的正確的道理。
  • 鋼鐵業經受住疫情考驗恢復超預期
    中鋼協黨委書記、執行會長何文波在會上表示,鋼鐵需求恢復超出預期,鋼鐵行業經受住了疫情的考驗。中鋼協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7月中旬,國內重點統計鋼鐵企業共生產粗鋼2138.40萬噸、生鐵1909.16萬噸、鋼材2039.36萬噸、焦炭316.71萬噸。
  • 科學,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嗎?——如何讓學生體會「科學精神」
    而「科學思想」……隨它去吧!其實,如果我們了解一點科學史,了解一個觀念是如何產生、演變、直至今天這樣的,並且能融入知識教學之中,就會讓學生產生一個強烈的認知:原來,「科學」並不必然意味著真理,它只是追求真理過程中的產物!以下內容摘自北大吳國盛教授的著作《科學的歷程》,大家可以從中進一步理解學科發展史為什麼有助於建立科學思想、開展課程思政!
  • 施一公述科學精神內涵:求真、獨立和合作、質疑
    王剛 攝中新網溫州10月26日電(錢晨菲)26日,以「匯聚天下英才 共創美好未來」為主題的2019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浙江溫州開幕,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從三個角度闡釋了科學精神的內涵。其指出,科學精神包括求真、獨立和合作、質疑。
  • 什麼是科學?科學與變革以及科學與知識的關係是什麼?
    但是,來自這種知識的相互聯繫感,以非常有價值的方式豐富了我們對世界和生活的理解。當將這些無形的收益與上面概述的更切實的收益相結合時,難怪大多數現代社會都支持科學研究,以增進我們對周圍世界的了解。研究如何成為科學知識在實驗室或現場進行研究可能是一門科學,但這不一定是對知識的貢獻。
  • 科學理論真偽的評判機制和真理標準
    科學理論真偽的評判機制和真理標準 長期以來,相對論被主流學界稱之為「最偉大理論」,相對論在學術界大行其道,儘管學界高層批判相對論者比比皆是,卻凡對相對論有微詞者,一律被貼上「民科」的標籤,誰敢言推翻相對論?
  • 任何科學真理都不需要特殊的強制性保護
    沒有任何科學真理是通過立法保護來得到確立、接受和傳播的。真正的科學、真正的知識真理從不需要這種特殊的保護,因為對待科學的不同做法會通過其後果的不同自然而然地去彰顯真理和科學知識的正確性和力量,即:違背真理者受損受災、尊重真理者受益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