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光子晶片的奧秘:光學計算

2020-12-05 EEWORLD電子工程世界

近年來,光子晶片發展勢頭正猛,其中兩家初創公司(Lightmatter和Lightelligence)都展示了為人工智慧加速設計的光學計算晶片,還有其他幾家公司仍在研究這項技術。以Lightmatter為例,它在上周Hotchips上發布了AI光子處理器,該處理器利用光來計算和傳輸數據。

光學計算幾乎不使用任何電能,以光速(矽)運行,有望在人工智慧推理等工作負載方面比基於電晶體的計算有重大改進。

實現光學計算的技術是矽光子學,該領域致力於通過晶片上的矽結構發送紅外光。在光通信應用,特別是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的驅動下,矽光子學被用於將光學組件集成到矽晶片上,以利用CMOS的低成本和可擴展性以及CMOS設備的製造和組裝的便利性。

雖然光學計算的概念已經存在了一段時間,但只有在過去幾年裡,矽光子學的發展才真正使它成為可能。之前試圖利用傳統光學技術製造光學電晶體的嘗試都失敗了;Lightmatter和Lightelligence等公司的工作並不是試圖迫使光像電晶體中的電子一樣工作,而是利用光的基本特性來執行MAC操作。

在最基本的層面上,光學計算機將數據編碼為光的亮度。

Lightmatter執行長Nick Harris解釋:「想像一下,你有一個手電筒,它前面有一些透明的材料,你可以控制有多少光通過它——這就要用到一個調製器,我們使用調製器來控制光的亮度,可以這樣編碼信息。最後就是乘法計算,你是在用信號乘以透明度。」

此外,在基本的層面上,只是簡單地將兩個波導連接在一起(波導是光向下傳播的「線」——在Lightmatter的晶片中,波導約為300×200納米)。

將這些概念組合在一起就可以製成光學乘法累加器(MAC),並用於創建更大的MAC陣列,這些陣列用於將矩陣相乘,這是計算當今AI推理工作負載所需的關鍵操作。

光調製

當然,真正晶片上的設備要複雜一些。

Lightmatter的光學計算架構使用馬赫曾德爾幹涉儀(MZI)作為調製器。MZI採用相干光(一束具有相同波長和相位的光),在y結處將這束光一分為二,然後對每半束光施加不同的相位偏移。然後,半光束在另一個y結點重新組合。不同的相位會引起相得幹涉或相的幹涉,從而有效地按所需的量調製光。

在矽光子學中是如何產生相移的?Lightmatter工程副總裁Carl Ramey介紹這裡有幾種不同的方法。

「最常見的方法是通過加熱器,通過在波導上加熱,可以改變折射率,也可以影響光通過波導的速度。這反過來會導致相移,它與溫度的變化成正比,也與被加熱的部分的長度成正比。」

不幸的是,熱移相器對於高速計算來說,由於被加熱段的熱時間常數(它們可以在kHz範圍內工作),通常速度太慢。

另一種光子相移結構是在波導中加入摻雜劑,以形成一個可以高速驅動的p-n結,但是這種類型的器件對於計算陣列來說太大了,而且損耗很大。

製造矽移相器的其他技術限制使得光物質從MEMS中得到提示並使用機械裝置。實際上,這是一種納米光學機電系統,縮寫為NOEMS。

在NOEMS移相器中,波導的構造類似於MEMS結構,上面和下面的材料都被蝕刻掉了。在上面和下面的面板上施加電荷可以機械地使波導彎曲一小部分,足以影響其折射率並使通過的光信號的相位偏移。

Ramey介紹,Lightmatter之所以選擇NOEMS,是因為它們的損耗極低,靜態功耗接近於零,動態功耗很小,而且它們可以在高頻(數百兆赫茲)驅動。

「如果你可以調節相位,你就可以創造一個以光速運行的倍增器,唯一消耗的能量就是移相器的能量和通過波導本身產生的少量光損耗,這是一個先進的概念。計算過程中不需要基本能量,當操作數被輸入到輸入端時,輸出端幾乎是零能耗。這與工藝規模或電壓無關。」

多路復用信號

光計算的一個獨特特性是多路復用的能力。這個想法已經在光纖通信中得到應用,在光纖通信中,對每個信號使用不同波長的光意味著可以同時將多個信號發送到同一個波導中。同樣的理論也適用於光計算:通過將每組輸入數據編碼到不同波長的光中,可以同時進行多個人工智慧推理。雖然理論上有一千多個通道是可用的,但由於目前雷射技術的限制,在實踐中只能同時得出八種推理。

同時進行多個推理,可以有效地使光學晶片同時執行8個晶片的工作,是提高計算性能的有力手段。

相關焦點

  • 矽光子晶片能替代集成電路晶片嗎?
    而其中一個可能的 「顛覆式的技術創新」 方向,就是用光子取代傳統集成電路中的電子,來傳輸信號、進行計算。這便是所謂的 「以光代電」,用 「光子晶片」 來替代傳統的集成電路晶片。 不同於集成電路晶片需要將大量微電子元器件(電晶體、電阻、電容等)放在一塊塑基上做成形成的集成電路,矽光子晶片用矽做成晶片,利用矽的強大光路由能力,通過施加電壓產生持續的雷射束驅動矽光子元件,來實現光信息的傳輸、計算等功能。 「以光代電」 有三個明顯的優勢。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甘甫烷向 DeepTech 解釋到,「用光子來取代電子,可以實現整體性能的提升。
  • 下一代技術發展方向——矽光子
    用「晶片到晶片片」(chip-to-chip)的通訊方式,在矽片上用光來作為信息傳導介質,因此能夠取得比傳統銅導線更優異的數據傳輸性能、同時將能量消耗降低到令人難以置信的級別。近日,IBM宣稱已將這一技術提升到了更高的層次,並且將一個矽光集成晶片塞到了與CPU相同的封裝尺寸中。這一消息令行業再次沸騰,矽光子當真能為人類打開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 漫談矽光子技術(一)矽光子發展史
    (包括矽基發光器件、調製器、探測器、光波導器件等),並利用這些器件對光子進行激發、處理、操縱,以實現其在光通信、光互連、光計算等領域中的實際應用。總體來講,從上世紀60年代到21世紀初,矽光子主要偏重於實驗室的研究階段。雖然研究內容比較分散,成果不夠轟動,但是為光子器件和光電器件在矽基上集成提供可能性。
  • 【矽光子前沿】矽光子晶片時代真的來臨了!
    【矽光子前沿】矽光子晶片時代真的來臨了!
  • 多重打擊之下,華為矽光子技術取得突破,5nm晶片成定局
    所謂矽光子技術,是以雷射光束替,換掉電子信號數據的傳輸。 通俗地說,這是一種以光子學因素為基礎的低成本、高速為基礎的光學通訊技術。,作為新科技發展所帶來的電能汽車有著自身的優勢,低成本、低汙染、低耗能等用在矽光子集成技術,與傳統電子集成技術的道理是類似的。
  • 將矽光子引入矽晶片
    隨著矽光子學越來越接近計算,第一波高帶寬設備的浪潮已經圍繞著數據中心到數據中心的長距離連接展開。在過去的幾年裡,該技術在數據中心內逐漸普及。在這裡將光學技術靠近計算,就意味著將光學技術帶到網絡交換機z中。但交換機只讓我們到目前為止。最近,我們看到了業界率先將矽光子部件直接引入處理晶片本身的一些案例。
  • 矽光子晶片首次實現晶片間的量子隱形傳態和多光子糾纏
    許多應用,例如量子通信、傳感和分布式雲量子計算,都需要在獨立的晶片系統之間實現相干光子互連。大規模的量子計算架構和系統可能最終需要量子互連來實現超越單個晶圓片限制的擴展,並向多晶片系統發展。集成光學為量子信息處理和收發提供了一個通用的平臺。量子協議的實現要求能夠產生多個高質量的單光子,並使用多個高保真操作器處理光子。
  • 矽光晶片:通往光腦的大門?
    近日,IBM宣布已成功研製出實用化的矽光學晶片,這項已有二十年發展歷史的技術讓人看到了應用的希望。據稱,他們已將一個矽光集成晶片塞到了與CPU相同的封裝尺寸中,這無疑將矽光子技術提升到了更高的層次,專家預計在半導體工藝達到物理極限,革命性的新計算機尚未出現之前,矽光學技術將負責填補空缺。
  • 群雄逐鹿矽光子晶片市場
    尤其是正在到來的5G引爆的各種引用,將會進一步推動數據中心流量的增長,這就對其內部的傳輸提出了新的需求,矽光子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產生的。目前,傳統光模塊主要採用III-V族半導體晶片、高速電路矽晶片、光學組件等器件封裝而成,本質上屬於「電互聯」。而隨著電晶體加工尺寸的逐漸縮小,電互聯將逐漸面臨傳輸瓶頸,在此背景下,矽光子技術運用而生。
  • 中科大任希鋒教授:我們研製的量子光學晶片有什麼用
    任希鋒研究組近日在量子集成光學晶片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和浙江大學光電學院現代光學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戴道鋅教授合作,在矽光子集成晶片上首次利用矽納米光波導本徵模式作為量子信息編碼的新維度,實現了單光子態和量子糾纏態在偏振、路徑、波導模式等不同自由度之間的相干轉換,其幹涉可見度均超過90%,為集成量子光學晶片上光子多個自由度的操縱和轉換提供了重要實驗依據。
  • 光電子晶片技術的原理和優勢是什麼?如何取代傳統的 I/O 形式?
    LDkEETC-電子工程專輯此外這些小晶片可將互連帶寬密度提升 1000 倍、同時功耗僅為 1/10,很適合 AI、雲、高性能計算、5G、雷射雷達等新系統架構的採用。LDkEETC-電子工程專輯對於系統集成商來說,這種智能光學 I/O 小晶片使之能夠專注於核心功能的集成和製程工藝發展,同時將 I/O 任務交給低功耗、高吞吐量的光學小晶片上,最終實現邏輯與物理連接相融合的新系統形態。
  • 矽光子點亮光通訊未來
    此外,加拿大高速光組件供貨商Ranovus在會中宣布與IBM、TE Connectivity和Senko Advanced Components等公司策略合作,在其最新Odin矽光子引擎基礎上,針對數據中心Co-Packaged光學應用,共同打造設計與製造多供貨商方案的生態系統。
  • 研究人員正在研發可編程光學晶片
    矽光子學是下一代晶片技術和光通信技術的根基,定位於實現光學互連、微波光子電路以及集成光學傳感器等新興應用。「硬連接」的,但是通過光學器件的重構可以使得光線走向更加靈活自由,使得可編程光學電路稱為一種可能。
  • 放棄7nm製造工藝 GlobalFoundries轉向矽光子領域
    AMD在此之後也將CPU和GPU晶片製造全面交給臺積電,從而也造就了7nm的Zen 2架構晶片可以大獲成功。但是,GlobalFoundries是不是就被放棄了呢?答案是否定的,GF對於製造12/14nm和22nm這些工藝還是非常在行的,而他們目前已經走向了矽基光電子領域(Silicon Photonics)。
  • 矽光子在半導體製造技術的未來前景
    與此同時,晶片版圖設計規則和工藝開發套件 (PDK) 的開發促進了整個行業內的 IC 設計及驗證的標準化和優化,幫助設計公司切實可行並有利可圖的開發出現今市場中種類繁多的 IC 和智慧財產權 (IP)。 事實證明,被氧化矽包裹的矽可作為一種近乎理想的波導材料,這意味著光信號在這種材料中傳播時幾乎不會發生衰減,而這正是矽光子設計有廣闊市場前景的關鍵因素之一。
  • 速度提升百倍:顛覆性的光子計算來了-科技前沿,光子計算,晶片,大...
    所謂光子計算,可以理解為將大量光學器件有序組合起來,其作用類似半導體晶片中的電晶體,利用不同波長,相位和強度的光線組合,在複雜的反射鏡、濾波器以及稜鏡結構所組成的數組中進行信息處理。理論上,光子晶片規模可以做到很大,也可以做到很小,並且光的特性先天適合線性計算,包含高密度的並行計算。
  • 速度提升百倍,顛覆大數據處理的光子計算晶片來了?
    所謂光子計算,可以理解為將大量光學器件有序組合起來,其作用類似半導體晶片中的電晶體,利用不同波長,相位和強度的光線組合,在複雜的反射鏡、濾波器以及稜鏡結構所組成的數組中進行信息處理。理論上,光子晶片規模可以做到很大,也可以做到很小,並且光的特性先天適合線性計算,包含高密度的並行計算。
  • Lightmatter 新一代矽光子晶片Mars問市
    Silicon Photonics晶片吸引著公司和研究人員的主要原因是成本低,功耗低,其中Si是導光的良好材料。隨著CMOS電晶體尺寸逐漸減小,光學器件卻無法繼續縮減,成了研究人員極其關注的一個研究方向。
  • Lightmatter 新一代矽光子晶片Mars問市
    在今年的Hotchips上,波士頓的Lightmatter公司為我們帶來了他們的新型矽光子晶片—Lightmatter Mars。光子如何加速晶片進程?Lightmatter發言人介紹,與傳統晶片比較,它具有兩種優勢:最明顯的就是計算速度,光子人工智慧晶片的計算速度大概是電子晶片的三個數量級,約1000倍,單個電子晶片的計算速度大約是7.8TFlops,而光子人工智慧晶片的計算速度大概是3200TFlops。
  • 超快光學團隊在固體高次諧波和納米集成光子晶片方面取得進展
    4月16日,物理學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同一天發表了物理學院陸培祥教授領導的超快光學團隊的兩項研究成果楊氏雙縫幹涉是光學一個非常經典的實驗,通常是空間上的雙縫幹涉。超快光學團隊將空間域的雙縫幹涉推廣到時間域,發現少周期雷射跟固體作用時在時間域會形成阿秒雙縫幹涉,輻射的固體高次諧波光譜即幹涉條紋。利用幹涉條紋,超快光學團隊提出了重構固體能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