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之聲」微信公眾號28日發文稱,7月28日凌晨出版的《自然》增刊「自然指數2016新星榜」顯示,中國科研機構正引領全球高質量科研產出的快速增長。「自然指數2016新星榜」顯示,2012-2015年,在全球100家科研產出增加最多的科研機構中,有40家來自中國,其中24所機構的產出至少增加50%。在物理、化學、生命科學以及地球與環境科學這4個科研領域,中國科研產出增長都是最快的。
美國作為全球高質量科研論文的第一大貢獻國,在榜單上居第二位,有11家科研機構進入100強之列。英國和德國分別有9家和8家機構上榜。
中國科學院位居全球高質量科研產出增加最多的100家機構之首,另外8家中國機構緊隨其後,分別是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開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清華大學和蘇州大學。前10名中,中國佔據前9。
「自然指數新星榜」是「自然指數」的一個副指數,後者主要追蹤的是全球8000多家機構在68種高質量自然科學期刊上的論文發表情況。與「自然指數」每年都對機構的產出進行排名不同,「新星榜」每4年排名一次,旨在展示那些高質量科研論文增長最顯著的國家和機構,排序依據的是它們在2012~2015年間對自然指數絕對貢獻值的變化。
自然指數創始人David Swinbanks說:「自2005年以來,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中國機構對在頂級期刊上發表文章的政策變化」,「中國高質量科研產出有極大的增長,我們已不再把中國視作新星,因為其目前的增長軌跡非常穩定。不過,在本期增刊中,的確有一些堪稱新星的中國機構脫穎而出。
」據了解,過去4年來,中國一直是自然指數中科研產出增加最顯著的國家。無論是總體上,還是自然指數追蹤的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這4門學科都是如此。
「隨著中國正努力成為一個創新驅動的國家和全球領先的科技強國,中國的研發投入趨於繼續增加。因此,這一令人印象深刻的上升軌跡有望持續下去。」Swinbanks表示。
對中國近年在科研領域的進展,《自然》雜誌主編菲利普·坎貝爾此前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說,中國過去數十年在科研領域的持續投入已帶來豐碩成果,未來如果中國能繼續鼓勵獨立和創新性的科學思維,並給予年輕科學家更多時間去實現科研突破,那麼中國「就有很大機會實現科技創新方面的雄心壯志」。
中國官方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在科研開發上投入1.4萬億元,佔GDP的2.1%。中國現在有370萬全職科研人員。
(本文整理自「中科院之聲」、新華社、《南華早報》,圖片來自natureindex網站)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Dk1NzQzMQ==&mid=2653238682&idx=4&sn=8df4b70c10f61a375b7d61c0d78a233b&scene=1&srcid=0802KnFUYNEMvy89weGfhkFH#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