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頂級生物學家鄧興旺:從農村走出,再回到農村 | 問策湖湘

2020-11-22 力量湖南

人物專訪— 鄧興旺

從1978年考上北大,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留學,再出任耶魯大學教授,後成為美國科學院院士——在一份這樣的履歷上,鄧興旺卻坦言,「很多成績其實並不在自己預期內」,他只是做到兩點:「堅持」和「專注」。

2014年,鄧興旺辭去耶魯大學終身冠名教授,全職回國籌建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致力於用技術改變農民命運。

鄧興旺口中提的最多的是他的家鄉——湖南沅陵縣一個偏僻貧苦的小山村。從大山深處走出去,成為世界生物學領域的頂級專家,是知識改變了他的命運。而現在他最大的願望,就是回報祖國,讓農民富起來,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的面貌。

作為省政協湖南發展海外顧問,鄧興旺十分關注湖南高層次人才引進和中青年人才隊伍培養。他也關注湖南農村的發展,「希望我的家鄉——湖南會變得更好」。

興趣也局限於你的認知

1977年,恢復高考的消息傳來,對出生於湖南沅陵大山深處的鄧興旺來說,在他的認知範圍內,根本就沒聽過「大學生」三個字。

小時候,在大山裡,教育資源少,信息也很閉塞,上山下鄉來到沅陵鄉村的知識青年成了鄧興旺最好的啟蒙老師。「這是一個特別難得的機遇,一個很貧窮的山區,遇到了特別有水平的老師。1977年,學校組織我們複習準備考試。」

參軍和讀大學成為村民走出山區僅有的兩個途徑。1978年,不到16歲的鄧興旺考上了北京大學。在填報志願時,他填的是自己最喜歡的物理和數學專業,但錄取時他被分到了生物系中的植物生理生化專業。

▲ 1978年秋,考入北京大學的鄧興旺

鄧興旺善於將自己所從事的專業變成自己所熱愛的事業。「只要一個人願意努力,實際上做什麼都行,並不一定要做自己認為有興趣的事情。你的興趣其實也局限於自己的認知——當還有很多事情你沒學過,你怎麼知道對它沒有興趣,或者不會感興趣?」

從本科到碩士,在北大校園的七年時間裡,鄧興旺每天都要去教室或者圖書館「佔座位」——當時整個校園裡都洋溢著熱切學習的氛圍。「到了北大,對我來說什麼都是新鮮事情,什麼都是新的知識,除了學習就是學習。」

鄧興旺喜歡挑戰,喜歡不同。很多個坐在徹夜通明的實驗室裡看書、做實驗的夜晚,如果沒有新的收穫,他就不會罷休。在同學眼中,他是那個說著「湘西普通話」卻啃著大量英文學術著作的人,常駐實驗室「鑽牛角尖」的人。

「破格」錄取的留學生

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提出支持留學的政策,出國熱潮席捲全國,一方面公派出國越來越多,包括公派留學和出國考察,另一方面懷揣著各種夢想和心願的年輕人也把好奇的目光投向科研環境更好的國外,紛紛選擇自費留學——1986年自費留學的人數就突破了10萬人。

在北大校園,出國也成為熱潮。很多國外專家回到中國講學時,為學生們展示了國外前沿的科技研究和先進的科研條件,這對鄧興旺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渴望。

「從科研條件來說,國內當時圖書館的資料都有限,實驗室的儀器設備更是有限。中國的學者在當時較落後的情況下,極盡所用,做了一些靠前沿的研究。」在碩士階段後,鄧興旺決定出國,「進一步在專業領域深造,需要有更好的科研條件。」

當時申請留學,要通過英語和專業兩門考試,分別需要交26美元和60美元的申請考試費用,這對於鄧興旺來說是一筆「巨款」,「我們當時的獎學金也才十幾塊錢人民幣」。

第一場考試,鄧興旺向老師借了26美元報考英語,他知道這是必須一次通過的考試——他不想讓老師失望,自己也支付不了第二次申請的費用。他極為努力備考,成績達到一系列名校的標準。

接下來面對專業考試,鄧興旺實在湊不出60美元。抱著最後一絲希望,他在給學校的申請信中提到,免除這個考試,並希望學校能免去申請費,若錄取等他入學後再補申請費。

此時,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對鄧興旺在碩士時期的研究課題,以及他的創新意識和學術潛力表示了興趣。

在進入伯克利之前,他還要經過一道面試,面試者是中國植物生理學研究和教育的先驅者和奠基人、國際知名的植物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湯佩松。面試是在湯老家中,「全程沒有說過一句中文,湯老一直提問,我回答。在離開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整個襯衣都溼透,就像衝了一個淋浴。」

暢談之後,這位植物學界的前輩對鄧興旺的研究工作很讚賞。1985年,鄧興旺只身前往大洋彼岸開始異國求學之路。

「學霸」的行走軌跡

「出國以後,看到很多最先進設備——之前在很多文章中讀到的,此刻都擺在你眼前,在實驗室你可以隨時用。一下子就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鄧興旺的眼前,是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鄧興旺獲得全額獎學金攻讀博士學位,專攻對葉綠體基因表達的調控研究。他把自己完全地投入學術研究,生活的一切似乎只為學術而存在。有一段時期,他每天在實驗室的時間長達16個小時。

1987年,他對葉綠體基因表達調控研究的新見解,在《生化》《細胞》雜誌發表,引起學術界強烈反響,鄧興旺的名字也逐漸為業內同行所熟知。在攻讀博士學位的4年時間裡,他撰寫了5篇第一作者署名的論文,發表在業內頂尖級刊物上,提前獲得了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後,他獲得美國生命科學基金會的博士後獎學金,並開始在美國農業部與伯克利分校合辦的研究所裡進行博士後研究。1992年,他被美國耶魯大學聘為助理教授並建立自己的實驗室。

1995年,他從上千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獲得美國政府頒發的「總統青年教師獎」。每年,僅有30名青年學者可以獲此殊榮。獲獎者可以連續5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10萬美元的專項研究撥款。

1998年,因在植物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他被耶魯大學提前聘為終身教授,成為20世紀80年代後美國常青藤大學植物生物學界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來自祖國大陸的華人科學家。

2003年,他獲得世界植物分子學會頒發的Kumho獎,每年全世界僅有一名獲獎者。在分子植物學領域,獲得Kumho獎是最高榮譽,代表他已成為世界植物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

2013年4月,鄧興旺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站在了學術領域的最前沿,2014年,鄧興旺辭去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教職,全職回國籌建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

鄧興旺的目標是讓農民富起來。在他眼中,讓農民增加一百元的收入比獲得諾貝爾獎的一百萬元獎金更重要。他認為農民依舊是一個弱勢群體,幾千年的中國農村生活模式到現在依舊沒有太多改變,他希望通過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的一些創新工作,立足科學技術,推進農業現代化,借鑑國外農業現代化策略,調動相關學科和現有大學的力量,更好地服務農村發展。

對話

比起「勇氣」,更喜歡「堅持」

《文史博覽·人物》(以下簡稱「人物」):您認為所謂的「學霸」是先天智商的優越,還是後天的勤奮?您如何看待成功?

鄧興旺:如果單純從學習的角度,誰能學得更快、記得更好,我想各人之間是有差異的。在中學階段,只要一到考試,老師確實會比較喜歡我,因為我都會讓他們滿意。但進入後期,比如到了北大,所有的學生都是很優秀的,之前的學習優勢沒有了,更重要的是性格、努力,這比你會不會學習更重要。

學習和努力在一致的方向上,沿著專業之路一步步往前走,對我來說,一切是水到渠成。剛去美國讀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想過一定要成為什麼人,我就是專注學習,充分利用條件取得學術成果。

人物:您如何理解勇氣?

鄧興旺:勇氣,對我來說就是在探索或學習研究過程中不放棄——明知這個事情有困難,有很大的可能性做不成,但也不放棄,堅持住。

對我來說,我更喜歡一個詞就是堅持,堅持做自己要做的事情,一旦做了,就堅持把它做好、做成。

用現代技術,改變中國農村

人物:為什麼決定放棄國外的優渥條件,回到北大創建現代農學院?

鄧興旺:2013年時我51歲,覺得自己還年輕,應該做點事。北大是我的母校,我對北大有情結。本科四年、碩士三年,對於我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人,是我科研生涯的起點。剛上北大的時候我個頭很小很瘦,不到1米5,大學後我長到了1米7,在這裡我有著留戀,它是改變我一生命運的地方。

當北大的領導邀請我回北大幫助建設現代農學院,我想這是一個好的事情。從事和農業相關的事,同時我可以招聘很多專家教授一起,以一種不同的工作模式,利用多方的資源來幫助中國農業發展。

人物:您最大的夢想是什麼?

鄧興旺:我小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離開農村。農村太苦了,吃不飽、穿不暖、沒錢花,農民處於在社會最底層。

機緣巧合,後來走出農村,獲得學習的機會,我和同村的同齡人有著兩種人生軌跡,就像是行駛在高速公路上遇到一個分叉——一個人留在農村,一個人擁抱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出國留學、工作,我又回到國內,為了農村的事情回到農村,40年走了一圈,就像一個輪迴。但和從前不一樣的是,現在是在一個不同的角度回到農村,可以為農村做一點事。

人物:您希望中國的農村有哪些改變?

鄧興旺:中國農村的問題是什麼?直白地說,就是農民幹農活太累,而賺的錢又太少。我是從農村出來的,深刻體會到這是一種社會的不公平、世界的不公平,必須得改變。

怎樣改變?要根本上解決問題,怎樣讓農民勞有所得、少勞多得。在學科領域,我們可以研究的,包括如何利用科學技術培育更好的品種、更新耕作模式,加大農業機械化程度,用更科學的市場規律和管理方略來指導、引領農民從事農業生產。

- END -

策劃 | 楊天兵

統籌 | 黃琪晨

文 | 《文史博覽·人物》記者 黃璐

相關焦點

  • 華人生物學家鄧興旺的中國夢:用種子改變世界
    華人生物學家鄧興旺的中國夢:用種子改變世界 2014-11-23 19:56:33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中新網長沙11月23日電 題:華人生物學家鄧興旺的中國夢
  • 世界著名生物學家鄧興旺回沅探親訪友
    近日,前不久增選為美國科學院院士的鄧興旺博士專程從大洋彼岸美國回國併到家鄉沅陵探親訪友。  沅陵縣委書記劉志良在會見鄧興旺院士過程中,介紹了家鄉沅陵的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取得的新成就,並表示將在土地、投資、稅收等方面提供寬鬆優良的環境,希望鄧興旺院士以後能為家鄉沅陵牽線搭橋,幫助沅陵引進外資、引進項目、引進人才,為家鄉沅陵的發展獻計出力。
  • 鄧興旺 從「第三代雜交水稻」登上植物學高峰
    中國種業難題  本來已經在世界植物學界基礎研究領域頗有建樹,40歲就可以在美國耶魯大學終身冠名教授的光環下安享各種榮譽的鄧興旺,身上卻一直有種緊迫感。他原以為那只是自己從湘西大山走出去的衝動,或者是在北大不斷超越原有知識極限的充實感,甚至是在美國得到美國總統青年教師獎和國際植物分子生物學最高獎時的激昂,但最終他發現,都不是。
  • 中國天才鄧興旺,放棄國外高薪毅然回國,辭去了教授一職!
    在中國的國家困難時期再到現在的獨立自我,奮發圖強時期,中國的人才一批接著一批,在中國的各個領域發光發熱,他們的力量團結起來建設國家的熱情令國人震驚。也正是有這樣一批人的出現,給中國的科技實力的提升帶來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天才鄧興旺就是這樣一批人中的一個。
  • 鄧興旺:曾是耶魯大學終身教授、美國院士,回國後籌建北大農學院
    他是生物學家,因在作物改良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獲得美國總統柯林頓頒發的總統青年教師獎,2013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可見美國對於這位生物學家的重視程度。他就是辭去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教職,全職回國籌建北大現代農學院的鄧興旺。鄧興旺出生於湖南,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植物生理生化專業,先後在北京大學度過了本科和研究生的時光,之後出國留學。
  • 從河南農村走出的驕子,到美國得了諾貝爾獎,晚年卻十分後悔?
    說到諾貝爾獎,那絕對世界最受關注,也最容易被世人崇拜的國際性獎勵。我國雖然很多領域也有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因為一些很隱晦的原因,我國國內能夠獲得諾貝爾獎的專家學者卻少的可憐,至今也只有科學家屠呦呦和作家莫言獲得過諾貝爾獎。
  • 美國新科院士鄧興旺:難忘遙遠的小山村
    隨著學術研究和職業生涯的穩步上升,鄧興旺心中的困惑也越來越大。  湘西那個遙遠的小山村,像一盞燈火,再次在心中燃起:「想讓小時候生長的地方變好,必須有人去做。」  從1998年開始,他開始回北大講學;越到後來,次數越多、時間越長。2003年下半年,他臨危受命,與王曉東博士作為共同所長,創建了我國現代化科研院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 「美國院士」鄧興旺:放棄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歸國籌建北大農學院
    他曾經獲得美國總統柯林頓頒發的總統青年教師獎,而且在2013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各種榮譽加身,卻回到了中國。他就是從事植物分子遺傳及生理學、植物光形態建成和農業生物技術等方面研究,2014年辭去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教職,全職回國籌建北大現代農學院的鄧興旺。
  • 12歲從河南農村走出的崔琦,到美國獲得諾獎,晚年為何後悔了?
    比如楊振寧(2015年由美籍改回中國籍)、李政道、李遠哲、丁肇中、朱棣文、錢永健、高坤等,今天要講述的是另外一個美籍華人物理學家,12歲從河南農村老家走出的崔琦,到美國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晚年為何後悔了?
  • 90後大學生回到農村,膽大心細把兔子養,養殖規模越做越大
    90後大學生回到農村,膽大心細把兔子養,養殖規模越做越大大家都知道現在我們國家是在大力的發展農村事業,出臺了很多的好政策,同時也鼓勵大家把眼光多放一放在農村,於是很多人都響應號召,回到農村發展事業,這其中是以養殖業為主,今天咱們就來說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林海源回到農村
  • 農村走出的麻省理工博士後,告訴你,教育最重要的不止課堂
    圖片來自於網絡2017年8月,從湖南寧鄉走出的麻省理工博士後,與弟弟一起到《兒行千裡》聊了聊自己成長、學習的點滴。自豪地回憶了那些年爸爸媽媽淳樸的農村教育故事。而這些故事,至今看來,也是教育良才。每年能產五六千斤稻穀,除去給全家四口和牲畜吃的,剩下的父親會賣掉,補貼家用,再養上兩頭豬掙一兩千塊錢,這就是一家子的年收入了。「現在去沿海能掙大錢呢,還能給家裡蓋紅磚房,你怎麼不出去呢?」常有村裡人問。何江父親說:「兒子不管不行,所以大家去賺錢,我們就多餵點豬,多種點田。」母親總笑呵呵的:「捨不得孩子們。」「不能為了打工掙錢,讓兒子成為『留守兒童』」。
  • 南科大鄧興旺團隊在國際植物學頂級期刊發表研究論文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長期傑出訪問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鄧興旺課題組和南京農業大學教授許冬清實驗室合作,在國際植物學頂級期刊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了題為「COLD-REGULATED GENE 27 integrates signals from light and the circadian rhythm to promote hypocotyl growth
  • 崔琦:12歲走出農村,到美國獲得「諾獎」,為何晚年後悔了?
    崔琦院士出生於1939年河南的農村,要知道,在那個年代裡,中國其實很缺乏科學家,特別是在農村家庭裡面要走出一個科學家,可實在是太難。所有人都意識到這是一個「狀元郎」,即使他只是生活在農村。二、一飛沖天在母親的諄諄教誨之下,再加上他本人的天才能力
  • 崔琦:12歲走出農村,到美國獲得「諾獎」,為何晚年後悔了?
    伴隨著世界市場的逐漸形成,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走進來,也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去。全世界的資源正在進行第二輪的大分配,但是在這種大分配的過程中,雖然創造了很多奇蹟,卻也引發了很多人的問題。 對於中國人來說,我們都奉行著「父母在,不遠遊」的講究,而且還有家國倫理的約束。
  • 讓女兒「走出農村,到大城市紮根」被群嘲:讀了幾本書就開始忘本
    她的事讓她自己拿主意吧,只要她願意努力、肯吃苦,我其實也希望她走出農村,到大城市紮根!嬸嬸的坦誠讓媒人們一時無以應答,她們隨之識趣的不再上門,但從那天開始,村子裡反而時不時地飄起了「閒話」。也不看看自己的孩子多大年齡了,一個女孩子家,再過幾年,別說大城市了,在家裡都不好找對象!」這些說法讓嬸嬸無語的同時,又有些氣憤,但她也更加堅定了要讓堂妹留在大城市的想法:只有衝出了束縛,打破局限,才能把那些「流言、是非」甩得更遠。
  • 崔琦12歲離開河南農村,到美國獲得諾獎,中國心仍在已是美國籍
    12歲從河南農村走向中國,走向世界,崔琦的人生也是逆襲典範。後來的崔琦成為了美籍華裔,卻在晚年之後悔恨不已,他的人生,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變故?白手起家崔琦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的天之驕子,恰恰相反,他似乎是被上帝遺落在角落中的孩子。
  • 20年前後的農村都有哪些變化了,農村人的淳樸是否還能回到過去
    各位朋友我將分為一下幾點,來闡述我對20年前後農村變化的感想。一,20年前的農村,在我的記憶裡是這樣的,在我小的時候,凡事每戶人家需要幫忙的,總會找鄰居來幫忙,只要是開了口的,都必然會來,也不是白幫忙,中午晚上都管飯,下次鄰居需要幫忙的時候,也會去幫忙,這就是所謂的換工。
  • 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鄧興旺來濰坊學院調研交流
    7月31日,國際著名植物分子生物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鄧興旺教授一行6人來濰坊學院調研交流。校長馮濱魯、副校長趙光強會見客人。鄧興旺教授一行與生物與農業工程學院部分教師代表進行座談交流。
  • 農村娃第一次喝礦泉水,以為是飲料急得被嗆到
    雖然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已經提高了很多,但是在一些邊遠的農村地區,依然有不少孩子生活在貧困之中。物質上的匱乏,讓這些農村的孩子,在認知、見識、眼界上,和城市的孩子相比都差了很多。農村娃第一次喝礦泉水,以為是飲料急得被嗆到在微博上,有一個網友分享了他去到邊遠農村的一次見聞,看完讓人心酸不已。據了解,這位網友去農村的時候,在路上偶遇了一個農村娃。當時網友的手上拿著一瓶礦泉水,而農村娃對他手中的礦泉水錶現出了好奇之心,問:「這個是什麼味道的?是飲料嗎?」
  • 【社會】回到農村4G信號差 工信部回應 你家如何?
    而對於不少習慣了大城市的人來說老家總有一些不方便之處比如手機信號近日有多位網友向工信部反應,農村的手機信號還是太差比如來自廣東的網友「韓生」說,他的老家位於江西省興國縣茶園鄉,山多,水泥路已鋪到家門口、農村電網改造3相380V動力電今年安裝到家,但山裡很多地方手機連2G信號都很差,甚至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