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詩經》,人們都知道它是先秦時期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看到《詩經》只看到表面的故事,卻忽視了背後的文化,我也不例外。這時,別人送的一本《詩經,是一本故事書》又將我帶回那個「關關雎鳩」的時空。
這本書的作者是王福利,他多年致力於傳統文化的研究,已經在《人民日報》上發布過百萬字作品了。正是他對《詩經》背後的文化研究讓我看到了我們的文化土壤。也看到了很多問題產生的原因。也許是因為無知,也許是因為改變。但不管如何我們都來看看自己是否對過去有過那麼多誤會和反思吧。
過去的女人不工作?真相是女性從未停止過勞作
人們總說現在的女性是獨立女性,因為女性開始工作賺錢了。可是過去的女性都閒在家當大少奶奶嗎?過去的農耕社會,可以說,絕大部分人都是農民。封建時期最快活的是貴族,因為他們有地有產有地位。那他們的地誰來種呢?農民。沒錯,那個時候的農民要先去公田勞作,才能去自家私田。因為全是人工,生產效率低下,自家的田又小又收成不好,常常需要向公家借糧生活。那麼,」嫁雞隨雞「的女人們物質條件就可以想像了。
女人不賺錢不等於不幹活,別忘了,過去是」男耕女織「,而不是」男耕女閒「,女人除了要給男人送飯還要採桑養蠶織布。 《詩經》」七月「中記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平民不論男女,同樣要受封建社會壓迫,女性怎麼可能獨善其身。
從兒媳伺候婆婆到婆婆與兒媳彼此尊重,我們經歷了怎樣的觀念變化?
那過去兒媳要伺候公公婆婆,是不是因為女性地位不高?是也不是。當時是封建社會,從朝堂到家庭等級秩序都極為森嚴。過去非常強調」尊老「,」孝」文化是家庭文化的核心。《詩經》」伐木「中記載「既有肥羜,以速諸父。」既有肥牡,以速諸舅。「兒子兒媳作為後輩,都需要照顧長輩。
如今,社會強調尊重與平等。嫁娶這種不平等的關係也漸漸轉變為結婚的平等關係。所以兒媳也就不用再伺候婆婆了。相反,兒媳若在孕期,還可能是婆婆伺候兒媳。
可見社會觀念與社會背景息息相關。
你可能不知道,生魚片最早是先秦美食
《詩經》」小雅「中記載:飲御諸友,炮鱉膾鯉。這個」膾鯉「指的就是鯉魚做的生魚片。《禮記》中也有對照: 」膾,春用蔥,秋用芥。「芥末配生魚片,是不是很熟悉了?
其實,我們國人愛吃正是從古時候傳過來的。《詩經》」魚麗「中就記載了很多種魚類和它們的不同吃法。僅從《詩經》中就能看出來古人愛吃,也十分會吃。
怎麼樣,是不是大開眼界呢?
流傳下來的《詩經》共有三百零五篇,《詩經,是一本故事書》選取了三十五篇做分析,每一篇背後都有很多值得品味和深思的地方,讀完讓人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