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年將盡,牛年奔來,牛年說「牛」。在很多學校,都存在「三頭牛」現象,請老師們一定不要對號入座。
學校裡的「三頭牛現象」
原本學校只有一種牛——「老黃牛」,所有「老黃牛」都任勞任怨,努力工作,大有「老牛自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的充足幹勁。
後來隨著學校裡的「牛」越來越多,為了便於管理,使分工越來越細,於是出現了「領導牛」,「領導牛」開始還是幹活的,後來就乾脆不幹活或少幹活了,專門指揮其他「老黃牛」努力工作,還為這些「老黃牛」制定了嚴格的考核制度。
再後來,學校裡出現了一種「關係牛」,他們大多有複雜的社會關係,不怎麼幹活,他們的工作主要就是和「領導牛」一起考核「老黃牛」們的工作。
「領導牛」:越來越多,並且不幹活或少幹活,榮譽、功勞卻最多
三十年前,在某農村中學,學校有1000多名學生,學校校長、副校長各一人,教導主任、政教處主任和總務主任三名中層領導,這五個人就是學校的全部領導,校長、副校長和三位主任全部有教學任務,政教主任和教導主任還兼任班主任工作。彼時的學校裡「領導牛」沒有那麼多,大家都還是「老黃牛」本色,有活一起幹,有福一起享,一片和諧美滿景象。
現在的中小學校,1000多名學生規模的學校,一般設正校長一名,書記一名,副校長2至3名,工會主席一名,這些人都屬於「校級領導」,教導主任、政教主任、黨建辦主任總務主任、辦公室主任、團支部書記(或少先隊輔導員)、教科室主任各一名,這些人屬於學校的「中層正職領導」,各處室還會配備一至兩名副主任,工作人員若干。某個學校一共有教職員工50多名,其中擁有「領導頭銜」的老師就近30多名,如果一線教師沒有點什麼「頭銜」,好像自己工作不出色一樣。
「領導牛」隊伍越來越龐大,這是不爭的事實。「領導牛」在評先評優方面與「老黃牛」和「關係牛」相比,具有先天性優勢,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先進教育工作者等榮譽對「領導牛」來說,是信手拈來,這也造就了學校大多數「領導牛」擁有高級職稱的局面。
幹活的時候,「領導牛」雙手叉腰,只用命令、督促即可,自然有「老黃牛」奮力拼搏,當功勞來的時候,「領導牛」定當爭先恐後,衝鋒在前。每一年的「績效工資」考核結果就很能說明問題。
「關係牛」:不幹活,進入各處室,一同管理「老黃牛」
校園裡的「關係牛」主要集中在城市學校,一些老師背後有「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她們利用這些關係,以達到不去教學一線的目的,於是這些「關係牛」會被分配到學校的各個處室,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和學校裡的「領導牛」一起來考核「老黃牛」們。
「關係牛」的工作相對要輕鬆地多,雖然沒有「領導牛」得到的「實惠」多,但是在「績效分配」上也佔盡優勢。
「老黃牛」:吃得少,幹得多,榮譽得不到,職稱升不了
在學校裡,總有一群「老黃牛」在默默無聞地奉獻著,他們工作量大,工作認真,是振興學校發展的中堅力量,但是「老黃牛」們與「領導牛」相比,很難得到優秀榮譽,晉升高級職稱更是難上加難,在「績效工資」分配中也處於劣勢。
「領導牛」越來越多,「關係牛」專揀輕活,勢必讓「老黃牛」心生怨氣,很可能會出工不出力。學校裡的「三頭牛現象」,是教育發展的障礙,如果能像從前一樣,校園裡都是「老黃牛」,那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