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爾特雲

2021-01-15 超新星天文社

一、簡介

奧爾特雲(Oort Cloud)是一個假設包圍著太陽系的球體雲團,布滿著不少不活躍的彗星,距離太陽約50000~100000AU,最大半徑差不多為1光年,即太陽與比鄰星距離的四分之一。天文學家普遍認為奧爾特雲是50億年前形成太陽及其行星的星雲之殘餘物質,並包圍著太陽系。同時科學家也認為,一些長周期彗星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而不是被太陽風吹散,是因為彗星在經過太陽系外層的奧爾特雲會「補充燃料」。

 

太陽系邊緣地域——奧爾特雲

二、形成成因

對於奧爾特雲的形成,科學界各說紛紜。但如今,天文學家認為它是50億年前形成太陽及其行星的星雲殘餘物質,並包圍著太陽系。

最廣為人們接受的假設,是奧爾特雲物體其實是在比柯伊柏帶更接近太陽的地區形成的,與其它行星及小行星相似,但是由於它們經常被大行星的引力影響,及後被仍年輕的大型氣體行星,諸如木星等天體的強大引力將之逐出太陽系內部,使它們擁有極為橢圓或拋物線狀的軌道,散布於太陽系的最外層。同時,這個過程也把它們的軌道偏離黃道面,並形成奧爾特雲呈球狀的形態。一些在遠處的天體之軌道又被附近的恆星攝動,使之變為圓渾,並能長期處於太陽的遠方。而遠離八大行星的物體因不受到大行星的影響,散布於接近黃道面的盤狀區中,形成柯伊伯帶。這個理論解釋了為何奧爾特雲不像柯伊伯帶和八大行星的軌道一樣接近黃道面,而是呈獨特的圓球狀。

三、結構及組成

奧爾特雲所佔空間極大,其距離太陽最近處在2000~5000天文單位(0.03~0.08光年),最遠處在50000天文單位(0.79光年)。最遠處距離在某些文獻中的估值為100000~200000天文單位(1.58~3.16光年)。奧爾特雲可分為:一個半徑為20000~50000天文單位(0.32~0.79光年)的球形外層雲團,和一個半徑為2000~20000天文單位(0.03~0.32光年)的環形內層雲團。外層受太陽系內部的牽制較弱,是長周期彗星(有可能也是哈雷類彗星)在進入海王星軌道以內之前的起源地。內層又稱希爾斯雲,以1981年提出其存在的傑克·G·希爾斯(Jack G. Hills)命名。理論模型預測,內層雲團所含的彗星核數量比外層多幾十甚至幾百倍。稀薄的外層會隨時間漸漸消亡,一些學者認為,內層不斷為外層補充新的彗星,是奧爾特雲在形成後數十億年仍然存在的原因。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奧爾特雲

圖源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太陽系的外殼——奧爾特雲
    奧爾特雲可分為:一個半徑為20,000~50,000天文單位的球形外層雲團,和一個半徑為2,000~20,000天文單位的環形內層雲團。外層受太陽系內部的牽制較弱,是長周期彗星在進入海王星軌道以內之前的起源地。內層又稱希爾斯雲,以1981年提出其存在的傑克·G·希爾斯命名。理論模型預測,內層雲團所含的彗星核數量比外層多幾十甚至幾百倍。
  • 太陽系最遙遠的邊疆: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
    作者將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作為劃分戰略層次的一個邊界,可見這兩個名詞的重要性。那麼什麼是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我們來了解一下吧。為了讓大家有個直觀印象,先看下面這幅示意圖。眼尖的你肯定發現了圖中的旅行者1號飛行器,這個由美國宇航局的無人外太陽系空間探測器,於1977年9月5日發射,在太空已經飛行了將近41年了,但是也就剛飛出日球層頂,還沒有正式接觸到奧爾特雲,以目前每天大約160萬公裡的速度,美國宇航局的旅行者1號宇宙飛船將在大約300年後到達奧爾特雲,而到達其外側邊界大約需要3萬年。柯伊伯帶
  • 太陽系的「外套」——奧爾特雲,是否隱藏著什麼秘密?
    而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這顆「蘋果的果肉」——奧爾特雲。實際上,奧爾特雲早在86年前就已經有人提出,並且當時就有人提出了反對。直到現在,奧爾特雲也依然是一個謎,只是人類假設認為存在的一個雲團(大部分人還是認同它的存在的,下面的介紹全部以它存在的假設為基礎)。
  • 尚處於理論階段的巨大天體結構——奧爾特雲
    雖然說科學界認為觀測到的長周期彗星來源於奧爾特雲,但是到目前為止,卻沒有直接觀測到奧爾特雲本身中的任何物體,所以以上的推測還處在理論階段。5,越靠近太陽越大當來自奧爾特雲的彗星接近太陽時,它們的表層冰汽化,產生彗星大氣(彗發),並且經常有兩條尾巴,其長度可達數百甚至數百萬英裡。 當彗星的軌道使它遠離太陽時,這個現象會逐漸消退,彗發也會塌陷。
  • 彗星的來源之地是不是在奧爾特雲附近?
    奧爾特雲的精確位置是哪裡?為了到達它,你將不得不到達我們太陽系外圍 ,經過海王星和冥王星。天文學家們相信它處於距離太陽2000到5000個天文單位之間的某處。一個天文單位被定義為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9300萬英裡。
  • 神秘的奧爾特雲,太陽系訪客的來源地!
    奧爾特雲可能就存在於我們的太陽系向星際空間過渡的某個地方。1991年出現的科胡特克彗星一開始被認為是起源於奧爾特雲的    不幸的是,如果要在奧爾特雲中搜尋X行星的話,那將是一個夢魘。對於望遠鏡來說,它太暗弱、太遙遠也太小了。
  • 網友問:奧爾特雲屬於太陽的引力範圍嗎?為什麼?
    奧爾特雲可看成太陽引力影響的邊界,也算屬於太陽系的引力範圍。奧爾特雲奧爾特雲是天文學上假設的一個天體系統,並得到了眾多天文現象的支持。據科學家推測:奧爾特雲以球狀包圍著我們太陽系,距離太陽約0.5光年~1光年。
  • 走進神秘的奧爾特雲,太陽系最遠的邊界,突破星際空間的最後屏障
    如果你能穿越奧爾特雲,你會看到什麼?人類的夢想是有一天能夠訪問遙遠的恆星系統和適宜居住的行星。但是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設計出一種比現在快得多的旅行方式,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得弄清楚神秘的奧爾特雲。什麼是奧爾特雲?在我們太陽系最黑暗的地方有什麼在等待著我們?
  • 走進神秘的奧爾特雲,太陽系最遠的邊界,突破星際空間的最後屏障
    如果你能穿越奧爾特雲,你會看到什麼?人類的夢想是有一天能夠訪問遙遠的恆星系統和適宜居住的行星。但是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設計出一種比現在快得多的旅行方式,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首先得弄清楚神秘的奧爾特雲。
  • 奧爾特雲:一個包裹太陽系的巨大球狀雲團,是絕大部分彗星的故鄉
    還是不對,冥王星距離太陽的距離大約為40個天文單位(1個天文單位為1.5億千米),而太陽系的範圍遠遠不止這個距離,要說明太陽系的範圍就必須提出一個天文名稱,那就是「奧爾特雲」。旅行者1號位置目前人類對於奧爾特雲的探索還十分有限,迄今為止人類發射的飛行最遠的探測器旅行者1號和2號,目前可能差不多飛入到了奧爾特雲所在空間之中,但是這兩個37年前發射的宇宙探測器正面臨電力耗盡的威脅,估計再過幾年之後將會停止工作,也就是我們無法再深入探索奧爾特雲了
  • K15·通識·028·柯伊伯帶、離散盤和奧爾特雲
    與之相比,柯伊伯帶和離散盤與太陽的距離不到奧爾特雲的千分之一。奧爾特雲的外邊緣標誌著太陽繫結構上的邊緣,也是太陽引力影響範圍的邊緣。目前對奧爾特雲沒有直接的觀測證據,但科學家仍然認為它是所有長周期彗星、進入內太陽系的哈雷類彗星、半人馬小行星及木星族彗星的發源之地。
  • 旅行者號將在500年後飛入奧爾特雲,它們能安全離開嗎?
    廣義的太陽系邊界是奧爾特雲,這是覆蓋整個太陽系的球殼形區域,其中遍布早期太陽系殘留下來的各種小天體,長周期彗星基本上都是來自於這裡。據估計,奧爾特雲的內邊緣與太陽的距離可能為0.03光年,即2000天文單位;外邊緣與太陽的距離最遠可能達到3.2光年,即20萬天文單位,但也有可能只有1光年,即6.3萬天文單位。
  • 太陽系的極限之地奧爾特雲,這裡隱藏著什麼秘密,大家快來看一看
    今天我們要說的一個科學話題是奧爾特雲,這個是一個神秘的區域,也是我們太陽系最遙遠的邊界,在這裡擁有著很多的秘密,科學家為此進行了很多的努力,可是奧爾特雲依舊深藏在黑暗之中,讓科學家十分的無奈,不過科學家並不是一無所獲,起碼我們現在能夠了解一些奧爾特雲的事情,今天美女小倩和大家一起分享,由於我的個人水平限制,希望朋友們得到指正。
  • 旅行者號如何穿過柯伊伯帶和奧爾特雲,而不發生碰撞?
    在柯伊伯帶,或外小行星帶,距離甚至更大,而奧爾特雲…奧爾特雲實際上是空的。首先,奧爾特雲在性質上與小行星帶完全不同。這是一個理論領域跨越2光年的距離,它們內部的東西之間的平均距離相當於地球和土星之間的距離(12億公裡)。因此,奧爾特雲大部分是空的空間。
  • 奧爾特雲真的存在嗎?為什麼球形覆蓋都不會影響科學家觀測恆星?
    奧爾特雲真的存在嗎?為什麼球形覆蓋都不會影響科學家觀測恆星?太陽系中除了八大行星之外,還有其他三個不能忽視的存在,它們就是小行星帶、柯伊伯帶以及尚不知存在與否的奧爾特星雲。
  • 哈佛:失散恆星可解釋第九行星和奧爾特雲
    如果假說正確,那關於太陽系的一些更令人困惑的問題便能解決,如奧爾特雲的形成、第九行星等。
  • 關於奧爾特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