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奧爾特雲(Oort Cloud)是一個假設包圍著太陽系的球體雲團,布滿著不少不活躍的彗星,距離太陽約50000~100000AU,最大半徑差不多為1光年,即太陽與比鄰星距離的四分之一。天文學家普遍認為奧爾特雲是50億年前形成太陽及其行星的星雲之殘餘物質,並包圍著太陽系。同時科學家也認為,一些長周期彗星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而不是被太陽風吹散,是因為彗星在經過太陽系外層的奧爾特雲會「補充燃料」。
太陽系邊緣地域——奧爾特雲
二、形成成因
對於奧爾特雲的形成,科學界各說紛紜。但如今,天文學家認為它是50億年前形成太陽及其行星的星雲殘餘物質,並包圍著太陽系。
最廣為人們接受的假設,是奧爾特雲物體其實是在比柯伊柏帶更接近太陽的地區形成的,與其它行星及小行星相似,但是由於它們經常被大行星的引力影響,及後被仍年輕的大型氣體行星,諸如木星等天體的強大引力將之逐出太陽系內部,使它們擁有極為橢圓或拋物線狀的軌道,散布於太陽系的最外層。同時,這個過程也把它們的軌道偏離黃道面,並形成奧爾特雲呈球狀的形態。一些在遠處的天體之軌道又被附近的恆星攝動,使之變為圓渾,並能長期處於太陽的遠方。而遠離八大行星的物體因不受到大行星的影響,散布於接近黃道面的盤狀區中,形成柯伊伯帶。這個理論解釋了為何奧爾特雲不像柯伊伯帶和八大行星的軌道一樣接近黃道面,而是呈獨特的圓球狀。
三、結構及組成
奧爾特雲所佔空間極大,其距離太陽最近處在2000~5000天文單位(0.03~0.08光年),最遠處在50000天文單位(0.79光年)。最遠處距離在某些文獻中的估值為100000~200000天文單位(1.58~3.16光年)。奧爾特雲可分為:一個半徑為20000~50000天文單位(0.32~0.79光年)的球形外層雲團,和一個半徑為2000~20000天文單位(0.03~0.32光年)的環形內層雲團。外層受太陽系內部的牽制較弱,是長周期彗星(有可能也是哈雷類彗星)在進入海王星軌道以內之前的起源地。內層又稱希爾斯雲,以1981年提出其存在的傑克·G·希爾斯(Jack G. Hills)命名。理論模型預測,內層雲團所含的彗星核數量比外層多幾十甚至幾百倍。稀薄的外層會隨時間漸漸消亡,一些學者認為,內層不斷為外層補充新的彗星,是奧爾特雲在形成後數十億年仍然存在的原因。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奧爾特雲
圖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