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根源:對人類基因而言,隨機性強過自然選擇的力量

2020-09-13 煎蛋

如果人類是進化力量篩選出的天選之子,為什麼我們仍有眾多遺傳缺陷?巴斯大學米爾納進化中心的科學家研究了這一問題,他們發現,在種群數量少的物種內,偶然事件強於自然選擇,從而使缺陷得以蔓延。

巴斯大學米爾納進化中心的Alex Ho和Laurence Hurst最近分析了從哺乳動物到單細胞藻類的各種基因組。他們比較了細胞用於製造蛋白質的遺傳指令,特別是基因末端的密碼——該密碼告訴細胞停止閱讀DNA上的指令——被稱為終止密碼子。

在製造蛋白質時,我們的DNA會以字符串的形式被解讀,在字符串的末端有所謂的終止密碼子,告知細胞停止讀取。在任何給定的基因中,大多數生物都可以選擇使用三個非常相似的終止密碼子之一,但是,其中一個(TAA)要比另外兩個(TGA和TAG)好用得多。

研究人員在《分子生物學與進化》上發表了論文,討論為什麼某些基因使用效率較低的終止密碼子,而自然選擇導致大多數基因使用效率更高的TAA密碼子。

他們發現,諸如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這樣種群相對較小且繁殖緩慢的生物,自然選擇傾向於保留最有利於表達的基因TAA。但是,由於偶然事件,使終止密碼子無效的突變的頻率可能會增加。當基數少時,隨機影響更大。這導致終止密碼子的效率比預期低很多。

相反,大量快速複製的物種(例如酵母或細菌)中,機會並不那麼重要,自然選擇往往會「淘汰」任何不利的突變,從而導致TAA非常普遍。

這些發現可能有助於為遺傳疾病設計全新的基因療法。

米爾納進化中心主任Laurence Hurst教授說:「我們的DNA庫比酵母之類要複雜得多。人類的細胞裡有很多神秘的DNA,而我們的每個基因通常具備多重功能,而酵母基因往往只有單一功能。

「我們的工作表明,自然選擇在人類之中不是很有效,因此我們的DNA類似於老爺車——能開,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會產生各種不良的毛病和積垢。相反,酵母更像直接從陳列室出來的生物——完美的機器。」

他們的結果表明,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在進化過程中無法維持理想狀態。它也支持這樣一種觀點,即人類DNA容易出錯且質量較差,不是像複雜系統中的精密零件那樣脆弱,單純是因為選擇的力量太弱小,無法阻止我們的DNA退化。

「這些結果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能幫助我們理解,某事很流行,並不意味著它就是最好的……在為基因療法製備新基因時,我們應像酵母學習,使用最佳終止密碼子:TAA。」

https://phys.org/news/2020-09-evolutionary-dice.html

相關焦點

  • 人類與上帝之手「自然選擇」的較量!究竟誰更剛?
    現代醫學的進步不斷的攻克各種難題,相比其他的生物種群,自然選擇的幹預能力在人類身上已經變得非常微弱。從人文關懷角度,這是生命創造的偉大奇蹟。但同時也打破了長久以來自然運行規律,比如在自然條件下,那些帶有某種缺陷基因的個體,如肢體或心臟缺陷,會失去生存和繁殖的機會,從而和他們的基因一起被淘汰。
  • 沒有自然選擇,人類的生物學進化是不是就停止了
    學過進化論的人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沒有了自然選擇,人類還會進化嗎?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自然選擇是這個理論的核心,沒有自然選擇,生物進化就無從說起。然而,現在的人類社會已經沒有了自然選擇,孩子生下來不論好壞,只要沒有致命的缺陷,絕大多數都能活下來。現代人講人道,維護每個生命活下來的權力,即使一些不太健全的個體也會受到關懷和保護。沒有了物競天擇,優勝劣汰,人類的進化是不是停止了?
  • 性愛有利於剔除不良基因變異,貧困會改變人類基因
    ▲研究人員分析人類DNA時,從較高的基因變異率中意識到了性行為的進化價值。對我們這樣一個數量毫無減勢的物種而言,人類的基因變異率高得驚人。自然選擇的一種模式是,對基因變異進行挨個選擇:這個基因可以留下,那個基因必須排除。還有一種模式是,所有變異基因都休戚與共,即人口遺傳學家所說的協同效應(synergistic epistasis)。如果某個基因變異會加劇另一個變異,便會發生這種情況。例如,如果某個系統的一環出現了缺陷,系統就會運行不暢;而如果第二、第三環都存在缺陷,系統便會徹底失靈。
  • 自然選擇理論過時了嗎?
    舉例來說,中性理論認為,編碼蛋白質的基因序列的非同義突變比不編碼蛋白質的基因序列的同義突變更難固定,因為蛋白序列的變化往往是有害的。事實上,由中性理論得出的「基因序列受到的功能約束越大,受到的保護就越強」是當前在基因組中尋找功能區最有效的策略之一。當我們比較兩個物種的基因組時,那些存在時間更長的區域往往參與了某項生物功能。
  • 生物進化是建立在基因的隨機變異和自然選擇的基礎之上嗎
    這種理論的核心是:基因變異和自然選擇,其中變異是隨機發生的。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如果基因變異是隨機的,那就會有好的變異,也有不好的變異,由於變異沒有方向,那有害變異會遠遠大於有益變異,在這種情況下,生物如何取得進化?對於這個問題,支持者是這樣解釋的。
  • 生物進化為什麼會出現自然選擇
    自然選擇是指沒有方向性的,隨機性的選擇。隨機性的選擇具有絕對的片面性,其結果是要麼全選,要麼全不選,而這兩個極端結果在自然選擇中並沒有出現,因而,自然選擇中的隨機性與非方向性是不能成立的。生物沒有方向性的隨機性選擇,應視為非目的性的、千差百別的演化,這種演化在一個固定環境內所發生的自然選擇,其結果是全選或全不選。
  • 生物進化為什麼會出現自然選擇?
    自然選擇是指沒有方向性的,隨機性的選擇。隨機性的選擇具有絕對的片面性,其結果是要麼全選,要麼全不選,而這兩個極端結果在自然選擇中並沒有出現,因而,自然選擇中的隨機性與非方向性是不能成立的。生物沒有方向性的隨機性選擇,應視為非目的性的、千差百別的演化,這種演化在一個固定環境內所發生的自然選擇,其結果是全選或全不選。
  • 你想過嗎,在文明的幹涉下,人類的進化已經被暫停。
    試想,如果人類仍像遠古祖先那樣生活,擁有某些缺陷基因的個體將有很大概率被大自然篩選掉,難以留下後代。如果你難以分辨顏色,無法知道植物或昆蟲是否有毒;如果奔跑讓你的腳趾痛苦不堪;如果心臟瓣膜缺口讓你跑幾百米就累倒了,還留後代?劍齒虎、短面熊看見這樣的人可高興了。
  • 【無智書齋】《自私的基因》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的突破性貢獻在於,把根據自然選擇的社會學說的這一重要部分,用簡明通俗的形式,妙趣橫生的語言介紹給大家,這是第一次。他驚世駭俗地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我們生來是自私的。人類窺見了社會關係中基本的對稱性和邏輯性,在我們有了更充分的理解之後,我們的政治見解當會重新獲得活力,並對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提供理論上的支柱。
  • 人類仍在進化,失智症基因或將逐漸被自然選擇而不再困擾人類?
    而一則來自英國的研究則顯示,這種進化在人類身上仍在發生著,一系列疾病正通過自然選擇過程從人類的基因庫中被「淘汰」掉。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9月6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與阿爾茨海默症和重度菸癮等與人類健康相關聯的基因變異較少出現在壽命較長的人身上,這表明或許在當代人類中自然選擇過程正在逐漸淘汰掉那些不利的變異。
  • 偶然與必然:淺析自然選擇的進化
    這一過程被稱為自然選擇,因為各種自然因素的限制,如對食物或配偶的競爭或疾病和寄生蟲的存在,確保一些個體比其他個體表現得更好,因此繁殖得更多。人類其實幾千年來一直在遵循同樣的過程,用它來培育擁有特定特徵的生物體。這就是所謂的人工選擇,達爾文通過觀察鴿友們選擇特定個體進行繁殖,以產生各種鴿子品種的方式,發展出他關於自然選擇的觀點。人工選擇可以產生戲劇性的結果。
  • 號外:基因變異是絕對隨機的嗎?
    基因變異不是一個絕對隨機的過程(至今沒有任何實驗嚴格證明基因變異完全脫離環境影響而360度的絕對隨機,如果有,請大家提供出來),原因如下:1.個體的基因表達不是隨機的,它受環境壓力下有方向的表觀遺傳因素的調控,可謂是一朝被蛇咬,三代怕井繩。
  • 基因研究稱人類仍在進化 :痴呆肥胖或被自然選擇淘汰
    參考消息網9月9日報導英媒稱,一項分析了英國和美國共21萬人的基因組的大型研究發現,一系列疾病正通過自然選擇過程從人類的基因庫中被「淘汰」掉。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9月6日報導,研究人員發現,與阿爾茨海默症和重度菸癮相關聯的基因變異較少出現在壽命較長的人身上,這表明在這兩國的人口中自然選擇過程都正在逐漸淘汰掉那些不利的變異。研究人員還發現,使人易患心臟病、高膽固醇症、肥胖或哮喘的幾組基因變異也較少在壽命較長的人身上出現,而這些人的基因更有可能遺傳給下一代並在人群中傳播。
  • 達爾文創立了自然選擇生物進化論,改變了我們對人類位置的看法
    這本應彌補達爾文學說的缺陷,有助於進化論的發展;但當時大多數遺傳學家(包括摩爾根在內),都反對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人們對達爾文進化論的信仰,發生了嚴重的危機。①新拉馬克主義與新達爾文主義。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個時期出現過一些新的進化學說。
  • 達爾文進化論有什麼缺陷
    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是:生物進化是通過「變異」和「自然選擇」,其中「變異」是隨機發生的,生物進化方向由「自然選擇」來引導。人們對自然選擇說主要有如下疑問:第一種認為自然選擇理論不能像物理學或化學定理那樣能夠通過實驗來證明,是「不能被證明的理論」。
  • 「變種」基因:人類進化之源
    專家解釋說,「有超過一百種微小的基因差異能夠導致與紅細胞代謝相關的某種蛋白質缺失,使得瘧原蟲難以侵入紅細胞,提高了人類抵抗這種瘟疫的能力。事實上,不僅是瘧疾,基因突變還讓特定人群產生了抵抗麻風病、結核和霍亂的能力。」    看見美食可以大快朵頤,對普通人而言不是什麼高級功能,可在古人類看來卻是奢望。
  • 基因分裂揭示自然選擇的詳細過程
    據physorg網站2007年10月10日報導,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人員發現了分子所具有的一項絕技,他們在基因層面上詳細闡述了自然選擇的過程。    霍華德.休醫學研究所研究員肖恩.B.卡羅爾和前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生克裡斯.託德.黑亭基爾在《自然》雜誌上撰寫了一篇論文,詳細闡述了單個酵母基因是如果在許多代時間內分裂成兩個,以便更加有效地適應環境。他們的研究顯示,基因分裂是推動進化的最基本動力。卡羅爾是全球著名的進化生物學家,他說,「這是新能力出現,新功能進化發展的原因。蝴蝶、大象和人類身上正在發生這種變化。
  • 我們為什麼生病——自然選擇產生的演化
    自然選擇的本質十分簡單--凡是影響到物種個體生存和繁殖的遺傳差異都會受到自然的選擇(淘汰)。如果某段基因會導致下一代生存率降低,這個基因就會在自然選擇的力量下被淘汰,直至消失。比如,基因的攜帶者難以存活到生育年齡,甚至是對」性「不感興趣而沒有產生後代。
  • 人類的自然選擇是怎樣的?
    人類的自然選擇我們知道,我們人類是地球上最高等的動物類群,作為地球的主宰者,具有極為高等的文明,極為先進的生產力,那我們人類是否也和其他一般的生物一樣也要不斷地經過自然選擇而上前進化呢?因為生物沒有自然選擇,它就不會進化,就不會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有結構簡單到結構複雜,也就是說,如果沒自然選擇,所有的生物都只能生活在海洋裡,並且都是連細胞結構都沒有的原始生命。即生物進化是通過自然選擇進行的,沒有自然選擇,生物是不可能進化的。
  • 人類近親有基因缺陷,為什麼動物界,比如狗的基因卻越純越好?
    在上世紀60年代,遺傳學之父孟德爾通過豌豆的雜交實驗發現了生物遺傳規律、基因遺傳的分離規律及遺傳基因的自由組合規律,為人類揭示了物種子代性狀和親代之間的遺傳關係。在此之前,人類是不了解生物的這種遺傳規律,因此人類也從來沒有幹預過任何生物,包括植物和動物的配對和育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