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鹽度下,以往僅有一些耐鹽鹼的小樹和荒草可以勉強生長,種糧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有了改變的希望:山東省水稻研究所選育的4個耐鹽粳稻新品系,在5‰的鹽度下,畝產量均達450公斤以上,實現了耐鹽水稻5‰的鹽度突破且取得高產。
10月10日至11日,由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教授吳先軍等有關專家組成的測產組,在國家耐鹽粳稻育種創新基地(東營)對山東省水稻研究所選育的耐鹽粳稻新品系進行了實收測產,結果顯示:「魯鹽稻13」實收1.29畝,畝產472.73公斤;「魯鹽稻34」實收1.36畝,畝產471.87公斤;「魯鹽稻68」實收0.94畝,畝產460.32公斤;「魯鹽稻69」實收0.92畝,畝產498.17公斤。這4個品繫於2020年5月6日播種,6月10日人工插秧,6月20日開始澆灌3‰至5‰的微鹹水,澆灌30天後用5‰鹽水灌溉至成熟。
其中,「魯鹽稻69」系山東省水稻研究所選育的優質耐鹽水稻新品種,於2018年育成,2019年在東營鹽鹼地多點種植。2018-2019鹽鹼地水稻品比實驗中,在3‰鹽水灌溉條件下連續兩年平均畝產625公斤,在5‰鹽水灌溉條件下,連續兩年平均畝產超400公斤。
「這一系列新品系,實現了我省5‰鹽度下產量的突破,創造了高產紀錄,能充分利用我省黃河三角洲大量微鹹水資源,並有望在廣闊的鹽鹼地上推廣。」省水稻研究所分子設計育種首席專家、研究員謝先芝說,僅黃河三角洲可耕鹽鹼地就有200多萬畝,相當於全省目前的水稻種植面積,可以供養上百萬人口。
土壤鹽漬化是世界性的耕地資源問題和生態問題,我國有近15億畝鹽鹼地,我省有1590萬畝,約佔全省耕地面積的14.1%,由於淡水資源極度缺乏和大量微鹹水無法使用,大量鹽鹼地未能有效利用。水稻根系本身具有分泌有機酸和吸收鹽分的能力,是鹽鹼地改良的首選糧食作物。此次選育的4個新品系,可直接利用微鹹水灌溉,又適於輕簡化栽培,具備大面積示範推廣的條件。
據悉,除了此次實收測產的4個耐鹽粳稻新品系外,該所還選育了高世代耐鹽粳稻穩定品系230餘個,其適應性、抗性和功能性各不相同,能夠滿足國內外不同鹽鹼地區域、不同需求的耐鹽粳稻產業市場。在選育過程中,研究團隊還首次提出「耐鹽基因和產量基因聚合育種」的耐鹽粳稻分子聚合設計育種理論,打破了以往耐鹽單基因育種和耐鹽多基因育種的思路。(王亞楠 李明 賈瑞君 趙魯健 李夢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