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geClub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加快,對康復輔具有相關需求的人群正在急劇上升。民政部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康復輔助器具產業規模2020年將突破7000億,2015年至今年均增長率超過15%。
在上月發布的康復輔具行業分析系列開篇中,AgeClub從市場空間、政府政策、電商數據、技術趨勢等方面對助行輔具品類進行了深度分析。
本文作為該系列的第二篇,將遵循同樣的分析架構,聚焦視聽輔具這個細分領域。
1、視聽殘疾患者人數超4000萬 政策關注視聽輔具研發
海倫·凱勒曾經說過:「視力障礙將人與物隔絕,聽力障礙將人與人隔絕」。
視力和聽力障礙不僅直接導致溝通交流障礙,還會引發多種心理問題,極大地損害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及家庭關係。
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視力殘疾患者人數達到1700多萬,聽力殘疾患者人數達到2780萬人,其中絕大多數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
以聽力殘疾為例,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60歲以上老年人患聽力殘疾的比例高達11%。據此推算,中國60歲以上老年聽力殘疾人總數目前已經超過2000萬。
除此之外,患有視力和聽力障礙但尚未達到殘疾標準的視障和聽障老年人數量更為龐大,規模預估超過1億。
根據2019年國際糖尿病聯盟發布的《全球糖尿病概覽》,中國糖尿病患者總人數為1.164億人,中老年糖尿病人數更是突破8000萬。
糖尿病是導致老年人視聽障礙的重要原因之一,臨床觀察證明35%~50%的糖尿病患者的聽力比健康的同齡人下降20~30分貝;糖尿病患者發生白內障、黃斑變性、視網膜脫落等眼病的機率明顯高於非糖尿病人群,這些眼病都會導致視力下降甚至失明。
數量龐大的視聽障礙患者意味著龐大的視聽輔具需求,然而長期以來這部分市場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很多年裡國內視聽輔具廠商少,產品種類少,功能也較為低端,主要產品為盲杖、放大鏡、聲音放大器等。
隨著近些年國家對康復輔具行業的重視和政策傾斜,這個局面正在發生很多積極的變化。
一方面是視聽輔具產品科技含量的增加,更多新的前沿技術被應用到視聽輔具產品中。
2018年起科技部啟動了「主動健康和老齡化科技應對」重點專項研發計劃,由國家財政撥款、殘聯牽頭、各科研機構和相關廠商承擔具體項目,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科技支撐。
在最新的「主動健康和老齡化科技應對」重點專項 2020 年度擬立項項目中,AgeClub發現涉及到視力障礙的就有由中國殘疾人輔助器具中心牽頭承擔的人工智慧視覺增強技術產品項目,杭州深睿博聯科技有限公司承擔的智能化視覺增強產品的研發項目;涉及到聽力障礙的有東南大學承擔的智能聽力康復輔具研發。
國家對視聽輔具高新技術產品研發的支持無疑是一個明顯的信號,近年來視聽輔具行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初創公司,它們堅信視聽輔具是康復輔具行業未來的風口。
另一方面輕度視聽障礙老年人群的市場潛力被部分廠商發掘,輔聽器等產品應運而生。
與針對視力殘疾和高度聽損人群的產品相比,輕度視聽障礙人群輔具的開發技術門檻相對要低一些。對廠商來說,考驗在於讓這些「非剛需」人群接受視聽輔具。
2、視力輔具篇
我國將視力殘疾一般分為盲和低視力兩類,雙眼中好眼最佳矯正視力低於0.3而等於或優於0.05者為低視力;雙眼中好眼最佳矯正視力低於0.05者稱為盲,具體分類標準對照表如下:
針對不同等級的視力障礙,目前市面上已經存在或研發成功相應的產品,基本能滿足不同視力狀況的老人的需求。
(1)盲人群體——智能避障眼鏡
對於幾乎不存在殘餘視力的盲人群體,只靠自己獨立出門活動一直是一種奢望。
導盲犬雖然被證明能有效幫助盲人,但在國內一直是一種稀缺資源。
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導盲犬數量不到200隻,2019年8月上遊新聞曾報導擁有近30萬視力殘疾人士的重慶,只有一條導盲犬「拉多」。
近些年來隨著傳感器技術、光學技術、AI技術的發展,使得用技術為視障人群提供更人性的服務成為可能。
國內已有公司成功研發出智能眼鏡形式的盲人出行輔具。同時,他們在應用落地方面選擇了潛力巨大的視力輔具市場,推出的天使眼智能眼鏡聚焦盲人的出行需求。
天使眼在耳旁設有骨傳導耳機,在雙目區域設有兩個立體攝像頭。攝像頭採集的視覺圖像被晶片處理後會轉化為簡潔的聲音提示,盲人戴上後可根據耳機內的發出的聲音指導行走區域及方向。
在識別到垃圾桶、柱子、欄杆、樹等障礙物後,盲人會聽到類似「左前方三米有垃圾桶」這樣的語音提示以及時避讓。
與專注於計算機視覺的肇觀電子不同,同樣成立於2016年的視氪科技將重點放在了聲音上。
視氪避障眼鏡首創了立體聲交互系統,在國內首家將三維立體信息獲取技術應用到視覺輔助領域。
具體而言視氪避障眼鏡通過雙目相機獲取周圍環境的立體信息——障礙物的距離、方位以及大小,針對不同的場景,反饋不同的聲音。
對於空曠的場景,通過立體聲音傳遞障礙物的距離、方位和大小,用戶可以感知環境信息;對於複雜的場景,通過立體聲音傳遞通路的方位、寬度以及其延長度,用戶可以尋找到安全的路徑。
(2)低視力群體——智能助視AR眼鏡/頭盔
與盲人群體相比,低視力群體還存在部分殘餘視力。他們的問題在於視野缺損,以及對比敏感度下降導致看不清物體的輪廓。
AR技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這個問題的完美解決方案。
增強現實技術正是將虛擬信息與真實世界巧妙融合的技術,兩種信息互為補充實現對真實世界的「增強」,讓低視力群體看的更清楚。
3、聽力輔具篇
年齡是成人聽力下降的主要因素,有研究顯示老年性聾佔總聽力下降患者的比例高達86.8%,同時老年性聾的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大幅增加。
《美國耳鼻喉科學頭頸外科雜誌》2003發表的一項研究調查了近3,000名48-92歲的美國人的聽力,結果表明在任何給定的五年時間內,年齡在50歲以上的人中有20%以上患有聽力損失。
據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統計,2018年全球聽力輔具市場規模為83.9億美元,預計到2026年將達到144.5億美元,在預測期內複合年增長率為7.2%。
隨著人們對聽力障礙的認知不斷提高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國內聽力輔具的市場需求正在快速增長。
據北京聽力協會的估算,現階段中國聽力受損人群約有7200萬人,而助聽器的佩戴率不到5%。與發達國家相比相距甚遠,中間蘊藏的巨大市場不言而喻。
(1)全聾人群——人工耳蝸
人工耳蝸是一種植入式聽覺輔助設備,其功能是使重度失聰的病人(聾人)產生一定的聲音知覺,現在全世界已把人工耳蝸作為治療重度聾至全聾的常規方法。
在美國和歐洲,相當一部分人工耳蝸植入者是老年耳聾患者。他們耳聾的原因大多是由於老年性的漸進性的聽力減退,直至使用助聽器無效。
目前全世界佩戴人工耳蝸的病人數目已達十萬,絕大多數在發達國家,主要原因是這種裝置及其植入手術和術後治療非常昂貴。
人工耳蝸本身費用在17-27萬元之間不等,手術費大約1萬元,術後的康復費用還需另算。
近些年來,國內先後有浙江、廣東、廣西、湖南、上海、吉林、遼寧等省份將人工耳蝸列入醫保報銷支付範圍。各地報銷的具體標準並不統一,大致報銷額度都在5-8萬元。
從各地目前的報銷標準來看,社保對人工耳蝸的支持更多是照顧7歲以下的語前聾患者。
在老年性聾患者人群不斷增長的背景下,我們認為隨著民生訴求增強,未來老年人群植入人工耳蝸也有望被納入醫保報銷支付範圍。
目前全球人工耳蝸的製造商主要為Cochlear、Advanced Bionics和MED-EL,分別佔領了55%、20%及20%的市場份額。
(2)中輕度聽損人群——助聽器
助聽器在當前聽力輔具市場中佔據著主導地位,適合輕度至中度聽力損傷的患者。
在中國,助聽器被劃分為二類醫療器械。經營產品需要取得醫療器械產品註冊證書、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並且需要具有相關學歷或者資質的測聽技術人員。
測聽環節之所以重要是由助聽器的聲音補償原理決定的,助聽器需要根據患者的聽力檢查結果來適配和調試,有的患者甚至需要定製耳模。
測聽環節本意是為了讓助聽器的效果更好,但無形中卻增加了助聽器的普及成本。
國內具有資質的測聽技術人員嚴重不足,各大助聽器的線下門店基本只分布在地級以上城市,很難滲透到鄉鎮以及農村地區。
(3)輕度聽損人群——輔聽器
輔聽器又被稱為個人聲音放大器,作用是擴大環境音效,並不對用戶進行聽力補償。
如果說助聽器是需要醫師的指導和幫助的處方藥品,個人聲音放大器就類似於自我幫助的OTC非處方藥。
因此輔聽器不需要專業人員調試,適合不需要全天候佩戴的輕度聽力問題者,使用場景包括看電視、聽講座、日常對話等。
在歐洲和日本,輔聽器已經被老年群體接受。有數據顯示2012年美國輔聽器的銷量就已達到150萬套,產值超4.5億美元。
輔聽器市場的特性在於技術門檻較助聽器低,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消費電子廠商試圖進入這個市場分一杯羹。
總結:
從醫療器械出發的傳統助聽器廠商和消費電子廠商必然會在市場展開正面競爭,畢竟輕度聽損人群的數量遠大於聽力殘疾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