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科學院8日宣布,將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比利時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和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以表彰他們描述了粒子物理學的標準模型,並成功預測希格斯玻色子(又稱「上帝粒子」)的存在。他們的理論解釋了這種亞原子粒子如何獲取質量,繼而最終形成我們認知的世界。恩格勒特和希格斯將平分800萬瑞典克朗(約合120萬美元)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獎金。
理論上提出粒子存在
恩格勒特與已故同事羅伯特·布魯特1964年提出標準粒子模型理論。希格斯同年提出一種粒子場的存在,預言存在一種玻色子,可以吸引其他粒子產生質量,是物質的質量之源,繼而構築我們認知的世界。
這種粒子後來被命名為「希格斯玻色子」,科學界隨即進入近半個世紀的摸索,尋找這種粒子存在的證據。
瑞典科學院常任秘書斯塔凡·諾爾馬克8日宣布恩格勒特和希格斯獲獎,他們在理論中預言的粒子,去年被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證實存在。
科學院宣布這項結果時反常地比預期推遲一小時,但沒有立即解釋原因,只是在原定宣布時間發布「推特」信息稱「仍在開會」。
諾爾馬克說,科學院當天試圖聯繫希格斯,但「我們嘗試的所有電話號碼他都沒有應答」。但他沒有說,這是否是推遲宣布結果的原因。
曾是去年諾獎熱門人選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去年7月宣布,該中心兩個大型強子對撞實驗項目發現同一種新粒子,其許多特徵與「希格斯玻色子」一致,今年3月14日稱更多數據分析表明,它就是「希格斯玻色子」。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去年宣布其發現後,一些科學界人士認為預言這種粒子存在的希格斯可能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但去年諾獎並未頒給希格斯,卻令今年的獲獎人選懸念降低,科學界和媒體普遍認為會頒給與「希格斯玻色子」研究相關人員。
為找到這種粒子,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實驗室在瑞士與法國邊境地區地下一條長達27公裡的隧道內,構建一臺價值100億美元的對撞機。
就恩格勒特和希格斯的獲獎,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主任羅爾夫·霍伊爾說:「我對今年諾貝爾獎頒給粒子物理學(研究人員)感到激動。」
為找到這種粒子,需要數以千計科研人員和數以萬億計碰撞質子的數據,大型強子對撞機製造模擬宇宙大爆炸之後第1萬億分之一秒和2萬億分之一秒之間的能量。每1萬億次碰撞,才能產生一個「希格斯玻色子」。
在發現一種類似「希格斯玻色子」的新玻色子後,研究人員花了一些時間確認,這種粒子就是在原始模型中預測的「希格斯玻色子」,而不是一種「變體」。
□獲獎感言
希格斯:不知所措
希格斯現年84歲,在英國愛丁堡大學擔任名譽教授。
在這所大學發布的聲明中,希格斯說:「接受這個獎項令我不知所措,感謝瑞典科學院……我要祝賀所有為發現這種粒子作出貢獻的人,感謝我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對我的支持。」
希格斯還說:「我希望,這種對基礎科研的認可會有助於提升對這種『沒用』研究價值的認知度。」
對於「希格斯玻色子」的名字,據說希格斯本人表達謙遜,自認不配。但因堅稱自己是無神論者,更反對「上帝粒子」的叫法。
恩格勒特:感到高興
80歲的恩格勒特接受採訪時告訴記者:「當然我感到高興。」他也感謝所有對他研究作出幫助的人。
當被問及50年前開始這項研究的時候是否想像過獲得諾貝爾獎,恩格勒特說:「你不會工作時惦記著諾貝爾獎,這不是你工作的方式……我們當初有一種印象,就是我們做的工作重要,將來會被其他研究者所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