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網紅劉潤這樣在得到專欄裡解讀戴明循環,您覺得他講得對嗎?

2021-01-21 渝州南山枰

某家嬰兒車公司的CEO接到了一個嚴重的產品質量問題投訴,句句在理,針針見血。CEO非常重視,緊急召開高管會議,研究對策。討論了幾小時後,各部門都有不少改進的提議,CEO也提出了很多要求。最後CEO說:「不看廣告看療效,大家要立刻行動起來。散會。」CEO對大家的態度都很滿意。直到有一天,他問負責產品的副總裁:「上次開會時,我讓你派人去德國考察一下他們的質量管理體系,你們去了嗎?感覺怎麼樣?」副總裁說:「啊?我正在忙質量改進的事,還沒空想這件事,真要去考察?」

這麼重要的事情,副總裁居然沒放在心上。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副總裁軍嗎?是因為他缺乏執行力嗎?

戴明循環

都不是。因為這家公司缺少一種叫作「PDCA循環」的管理文化。

PDCA循環,又稱「戴明循環」。PDCA這四個字母,分別代表:Pan(計劃)、Do(行動)、 Check(檢查)、 Adjust(糾正)。戴明是美國的質量管理大師,卻成名於日本。在他的幫助下,豐田汽車公司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豐田喜一郎說:戴明是我們管理的核心。日本甚至為戴明設立了質量管理領域的全國性最高獎一一戴明獎。1980年,美國國家廣播電臺播出了關於戴明的紀錄片《如果日本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能?》,戴明終於在美國本土一舉成名。

戴明認為,高質量,不是來自基於結果的產品檢驗,而是來自基於過程的不斷改善。後來,這個理念不但被用於質量管理,更被廣泛地用於企業管理領域。

回到最初的案例。CEO的問題不是沒有計劃,不是沒有行動,而是沒有檢查,更沒有處理。如果用PDCA循環,應該這麼做:

第一,Plan(計劃)。

CEO的緊急會議,其實就是一次計劃會議。嚴格來說,一個戴明循環式的計劃會議,有四個步驟:

1.根據現狀找出問題;

2.根據問題找出;

3.確定主要原因;

4.針對主要原因,提出計劃;

大部分人很熟悉這幾個步驟。但是,一個PDCA循環式的計劃,一定要有「 Who do What by When」,也就是「誰在什麼時間完成了什麼事」,責任明確到個人,而不是口頭布置,責任模糊。建議嘗試使用一些基於小組的任務管理工具,比如Teambition(團隊協作工具)、釘釘、 Outlook(微軟辦公軟體)等,把每一條 Who do What by When拆解,並發布到個人的任務欄裡。

第二,Do(行動)。

行動是從此岸到彼岸的最重要的條件

行動是最佔用時間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有了計劃,以及基於計劃分解的、分配到每個人任務欄裡的、有時間限制的具體任務,執行就變得責任明確、優先級清晰。

第三,Check(檢查)

每一件交代出去的任務,就像一個扔出去的迴旋鏢,最終必須回到手上。這是PDCA循環的關鍵。

有的人,你交代一個任務給他,他答應得好好的,但是從此就音無音信了。你實在忍不住去間進展如何,他說:「我早就完成了啊。」

交代的事辦完了,就不能回個話嗎?「回個話」,就是收回那隻迴旋鏢。

同樣,可以藉助上文提到的工具,自動提醒任務發出者,接收者雙方,確保每件事情都要接受檢查。最終只有「完成」和「放棄」這兩種可能,不存在「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這種狀態。

第四, Adjust(糾正)。

糾正,是為了總結成功經驗,制定相應標準,或者把未解決、新出現的問題轉入下一個PDCA循環。

總結成功經驗,是「糾正」這個環節極其重要的工作。把未解決或新出現的問題轉入下一個PDCA循環,也很重要。這將保證問題一且出現,最終一定會被解決。除非大家決定主動放棄,否則不可能出現提出問題後,這個問題再也沒人關心,不了了之的情況。

以上摘編自劉潤老師的《五分鐘商學院工具篇》,不過您覺得對嗎?

商學院師生在演練中

我有點小疑問。

因為戴明循環中的A在有些人解釋為行動而非糾正。

戴明循環是一個質量持續改進模型, 它包括持續改進與不斷學習的四個循環反覆的步驟, 即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Study)、處理(Act)。 戴明循環有時也被為稱戴明輪(Deming Wheel)或持續改進螺旋(Continuous Improvement Spiral)。 戴明循環與生產管理中的"改善"、"即時生產"緊密相關。從效應控制的角度看,任何管理效應都是在管理系統的運行中實現的。PDCA循環的運行表現為整個管理系統的各個層次、各個環節都在進行計劃→實施→檢查→處理這種循環,它體現了系統運行的內在邏輯。其中"計劃"是明確目標、制訂方案的過程,它是整個循環的起點和基礎;"實施"是循環中的主體,是整個循環成敗的關鍵;"檢查"對整個循環起著控制和把關的作用;"處理"則是一個總結與改進的環節,是使循環得以自我完善的重要階段。 戴明循環法的特點在於:大環套小環,不斷推動企業邁上新的臺階。——戴明循環法_360百科 https://baike.so.com/doc/6195583-6408844.html

這樣說來,您覺得劉潤老師講得對還是錯呢?歡迎各位讀者留言分享您的看法!

相關焦點

  • 中國航發每日一學:戴明循環
    6.加強國家安全工作近日,中國航發西航開展國家安全人民防線建設相關知識培訓,邀請專家講授國家安全知識,進行涉外管理專題指導,著力提升公司相關工作水平。(航空工業信息網)2.近日,霍尼韋爾公司啟動數位化轉型計劃,利用Ansys軟體技術降低開發成本,縮短產品投放市場時間。(航空工業信息網)3
  • 國博"網紅講解員""河森堡":才29萬粉絲 離紅差遠了
    如今回憶起來,他覺得當時「有點過分,應該謙遜一點」。去參加電視節目,袁碩說動機是「害怕平庸,渴望被關注」。此前,「非正式編制,月薪五千」的講解員袁碩,曾經因為「工作了五年,館長仍然不認識我」而感到沮喪,「沒有存在感」。現在呢?在袁碩看來,「網紅講解員」是網友的調侃——至少目前走在大街上,還沒到有陌生人喊他「河森堡」的地步。
  • 進擊的「網紅」河森堡:知識,也可以很有趣
    從講解員到網紅再到作家,河森堡在進擊之路上始終秉持著一個信念——將知識用有趣的方式普及給大家。「我非常喜歡賈雷德·戴蒙德教授寫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他喜歡用自然科學知識來解讀人文歷史,我也在這本書中貫穿了同樣的思路。」於是在《進擊的智人》一書中,河森堡將清朝傾覆的原因追溯到印尼坦博拉火山的爆發,也就不足為奇了。
  • 國博講解員河森堡:我害怕平庸 29萬粉絲不算網紅
    他在電話那頭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  河森堡是28歲的男青年袁碩給自己起的網名,為了向偶像——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致敬。  因為一段37分鐘的人類學演講視頻《進擊的智人》,國家博物館講解員袁碩被媒體形容為「一夜之間,成了 『10萬+』知識型網紅。」
  • 那個外號「法外狂徒」的男人,把網紅的本質,展現得淋漓盡致
    作者:阿柒 你見過滿腹學識的大學教授這樣教人們刑事司法知識嗎? 「我強姦我自己,這算犯法嗎?」
  • ...網開設「新聞人追夢新時代」專欄 唐緒軍黃楚新解讀新媒體藍皮書
    傳媒每周熱聞第431期:中國記協網開設"新聞人追夢新時代"專欄 唐緒軍黃楚新解讀新媒體藍皮書--傳媒--人民網▇中國記協網開設"新聞人追夢新時代"專欄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也將迎來第20個中國記者節。
  • 李永樂 想要撕掉「網紅」標籤
    名校老師和網紅老師間,李永樂希望能夠尋找到一個平衡點。「個人價值被網際網路放大」「朝天開槍,子彈掉下來會打中自己嗎?」我就想,能不能把一些重點知識點用視頻錄下來,這樣沒來上課的學生也能看,我也不用一遍遍去講。」剛開始,錄製設備十分簡陋。「我在紙上寫字,高拍儀從上面往下面投影。因為是自動變焦,一擋住字馬上就拍得不清楚了,錄製效果很不好。」思索再三,李永樂又換成手寫板,內容也從講題變成講解知識點、做歷屆競賽題解析等。
  • 今日頭條創作者Mr苟勝:從西安航空學院講師到知識「網紅」,他靠...
    「本來抱著發朋友圈的心態發的,只是想讓朋友們看看,沒想到得到這麼大關注,這對我來說算是個正向激勵,於是我開始每天截一小段微課視頻放到抖音上,粉絲數雖然不算爆發,但一直在穩定增長。」一段時間後,粉絲越來越多,梁毅辰開始覺得僅僅截錄微課顯得「誠意不夠」,於是決定拍攝科普視頻。但很快,他發現這件事並不像自己想的那麼容易。
  • 成為網紅的科學辦法
    他們大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向親戚朋友介紹自己是物理學博士時,對方眼中會出現一種難以名狀的、既崇敬又同情的眼神。「科學家為什麼不能搞怪?」李治林的師弟王科反問。他覺得,科學不僅是那些高大上的前沿技術,也藏在每一個奇思妙想裡,「如果不能讓更多人看到,科普就失去了意義。」
  • 又一「網紅地」因嶽雲鵬出名,您怎麼看?您會去遊玩嗎
    河南省南樂縣嶽村集村,相信很多朋友都沒聽說過這個地方,但說到「嶽雲鵬」您一定很熟悉。它是嶽雲鵬的故鄉,鄉親們選擇利用他的名氣來發展旅遊業,並帶動全體村民踴躍參與其中,對此您怎麼看?嶽雲鵬是很多朋友喜歡並欣賞的演員,在如今的娛樂圈也擁有相當高的人氣,他的作品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歡聲笑語。而且小嶽嶽本身也很有勵志榜樣,他的出身和經歷,可以說是窮小子的血淚奮鬥史。可以說,是他的人格魅力,才造就了「嶽村集」的成功。因此我覺得這種現象很正常,存在必有其道理。有需求,才有市場。
  • 學會PDCA戴明循環,讓你的工作更高效
    無論是企事業單位還是其他場所,無論是團隊事務還是個人項目,無論是供應商管理還是人力資源管理,無論是新產品的開發還是流程測試管理,只要是有需要重複進行、持續不斷改善的事情,都可以用戴明循環針對過程進行改進,從而提升效率和結果。
  • 太原植物園保安成網紅
    12月14日,記者在太原植物園見到了這名「網紅」保安,他說:「太原植物園修建得這樣高大上,今後肯定會有外籍遊客過來參觀,我英文不算好,發音也不標準,但希望用這種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太原植物園。」在網絡上的這段短視頻中,一名太原植物園保安站姿筆挺,手持喇叭對排隊的遊客說著英文,雖然發音不是很標準,但相當流利,他講完英語還會再翻譯一遍。
  • 網紅教授四處演講撈金上千萬,被罵誤人子弟?人民日報卻頭版點讚
    而人們對於教師從事網紅這個職業還是存在著偏見,有不少人認為教師從事網紅職業不太妥當,畢竟教師主要應該負責教書育人,而且在很多人看來,教師還應該自身樹立好形象,如果涉獵網紅行業,就會顯得」低俗「。而如今就有這樣一位老教授,四處演講撈金1000萬,卻被罵誤人子弟?這位教授就是來自華中師範的老教授戴建業,如今已經有65歲的高齡,戴建業教授主要以負責古風文學的授課。
  • 讀詩像是講段子,網紅教授戴建業魔性解讀李白杜甫,帶你重返盛唐
    但畢竟中西文化存在著差異,紀錄片最大的意義反倒是讓我們看到西方視野裡的杜甫,以及他背後的盛唐詩壇。紀錄片中的杜甫是非常悲慘落魄沉重的,沉重到我們難以產生共鳴。真實的杜甫並非只看到腳下大地,每日哀嘆命運,從未抬頭仰望過星空。如果你看過戴建業教授的解讀,你會知道盛唐時代的詩人們,是狂的可愛,都是非常爺們的。
  • 大咖創享+脫口秀,一場事先張揚的「網紅教師」成長大會!
    >經常聽到有人說,老師好呀,有雙休,還有寒暑假,耍得好安逸嘛!當老師後,才知道老師的假期是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為了成長,與時俱進,我們會在休息時間不斷學習。這不疫情期間,我們自學會了當「主播」,講起了網課。就這樣,我們參加了「雲教網課你最紅」的比賽。
  • 人大附中物理教師李永樂的網紅之路
    那時每天忙碌於教學與教研的他還不知道,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自己就將在西瓜視頻平臺成為播放量破億的「科普網紅」。正業現在,假如打開一個李永樂的視頻,彈幕裡不乏對他的景仰之詞,甚至有人直接稱他為「地球最強理科生」,表示「我和清華之間就差一個李永樂老師」。但對李永樂本人而言,製作視頻時思維量最大的環節就是收集背景知識。
  • 張紹剛:您的學生張首晟有可能得諾貝爾獎嗎?楊振寧:他遲早會得
    今天我95歲,如果你問我說我能不能活到100歲,我當然不敢講,不過我覺得是可能的。像這樣的話都是因為近代科學所帶來的好處。 楊振寧:太想發財自己不一定是錯的,可是你得會發財。我給你先講一個我的好朋友的經歷,這個人叫做 Jim Simons。七十年代底就去華爾街冒險做了一件事情,他看到英鎊要跌,所以他就賣掉了很多的英鎊。等到一英鎊2.4美元跌到1.6美元的時候,他又把它給買進來,所以賺了一大筆錢。
  • 「網紅」老師:用實用主義實現理想
    新京報記者 王雙興 攝「官宣」變成流行語刷屏的這些天,「網紅」李永樂決定蹭個熱點,講講「如何戀愛才能找到真命天子」——用數學的方法。李永樂在人大附中裡找了一間空教室,架起三腳架,打開錄像機。鏡頭裡,他戴了一副黑框眼鏡,垂著胳膊,除了講話和板書,表情不多,動作也不多。
  • 成為網紅的科學辦法:科學家在B站開直播
    他們大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向親戚朋友介紹自己是物理學博士時,對方眼中會出現一種難以名狀的、既崇敬又同情的眼神。「科學家為什麼不能搞怪?」李治林的師弟王科反問。他覺得,科學不僅是那些高大上的前沿技術,也藏在每一個奇思妙想裡,「如果不能讓更多人看到,科普就失去了意義。」
  • 得到2019春季知識發布會未刪減全文
    從此,買電子書就在得到App裡買,把你的這筆知識資產存放在「得到」。還記得,去年我們首頁上開始出現的那句話嗎?「知識就在得到」。對,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得到」裡面有全部的知識,而是說——你的知識資產,應該全部存在得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