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究人員研發出修復牙釉質新材料

2021-01-19 中原新聞網

新華社華盛頓8月31日電(記者周舟)中國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可用於修復受損牙釉質的人工材料,可實現全牙修復,其力學性能與天然牙釉質一致。研究結果已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  牙釉質是牙齒最外層的組織,不具備自我修復和再生能力。研究人員希望通過生物礦化的方法「複製」出仿生牙釉質,即生物體通過生物大分子的調控生成無機礦物,但構建牙釉質多級有序的複雜結構成為巨大挑戰。

由浙江大學主導的研究團隊利用超小尺寸的磷酸鈣簇在人的牙釉質表面仿生構建出一個緊密結合的礦化界面,誘發牙釉質的自發外延生長,最終實現牙釉質多級結構的重新構建,達到了仿生礦化修復牙釉質的目標。

論文共同作者、浙江大學化學系博士劉昭明對新華社記者說,傳統的磷酸鈣修復材料尺寸較大,存在很多縫隙,難以實現外延結晶,新材料的直徑約1.5納米左右,可以在納米尺度上實現很好地融合,並與基底緊密結合。

這項研究具有口腔臨床應用的潛在價值,為修復人的牙釉質提供了一種可能性。

相關焦點

  • 中國研究人員研發出修復牙釉質的新材料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中國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可用於修復受損牙釉質的人工材料,可實現全牙修復,其力學性能與天然牙釉質一致。研究結果已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牙釉質是牙齒最外層的組織,不具備自我修復和再生能力。
  • 中國研究人員研發出修復牙釉質的新材料
    新華社華盛頓8月31日電(記者周舟)中國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可用於修復受損牙釉質的人工材料,可實現全牙修復,其力學性能與天然牙釉質一致。研究結果已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牙釉質是牙齒最外層的組織,不具備自我修復和再生能力。
  • 浙大研發新成果 兩滴藥水就能「長」出牙釉質
    近日,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唐睿康帶領的研究團隊發明出一種仿生修補液,在牙釉質的缺損處滴上兩滴,就能在48小時內在缺損表面「長」出2.5微米晶體修復層,其成分、微觀結構和力學性能與天然牙釉質幾乎一致,並與原有組織無縫連結,渾然一體。8月30日,這一成果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雜誌(《Science Advances》)。
  • 3D列印幫你修復大白牙
    浙江大學科研團隊研發出一種神奇仿生藥水,只需在牙齒上滴兩滴,48小時內缺損的牙齒就能「長」出牙釉質。近日,該成果開始從實驗室走向3D列印技術,將實現對各種牙齒疾病的精準修復。浙大的研究團隊,將這種神奇的藥水滴在人工齲齒表面,然後放入模擬的口腔唾液環境中。隨著時間的等待,牙齒的表面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 浙大科研團隊用3D列印幫你修復大白牙
    浙江大學科研團隊研發的一種神奇仿生藥水嗎?只需在牙齒上滴兩滴,48小時內缺損的牙齒就能「長」出牙釉質。近日,該成果開始從實驗室走向3D列印技術,將實現對各種牙齒疾病的精準修復。雖然人們肉眼看不到變化,但實際上牙齒的表面,已經「長」出了2到3微米的牙釉質。
  • 兩滴藥水,48小時完美修復齲齒!中國科學家新發明,實現牙釉質自我修復
    然而,一旦遭到破壞,牙釉質的修復成為一大難題。在一項發表於《科學·進展》的最新研究中,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唐睿康帶領的研究團隊發明出一種仿生修補液:在牙釉質的缺損處滴上兩滴,就能在48小時內「長」出成分、微觀結構和力學性能與天然牙釉質幾乎一致的晶體修復層,並與原有組織無縫連結。這項研究,有望將牙齒修復帶入「仿生再生」階段。
  • 中國研究人員研發出結直腸癌早期篩查新方法
    新華社華盛頓1月4日電(記者周舟)中國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只需抽取幾毫升血液就可對結直腸癌進行早期篩查和診斷的新方法。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團隊收集了801例結直腸癌患者和1021例正常對照者血漿提取的循環腫瘤DNA(ctDNA),從中篩選出9個可用於診斷結直腸癌的甲基化標誌物,以及5個可用於預測結直腸癌預後的甲基化標誌物。  循環腫瘤DNA是腫瘤細胞釋放到循環系統中的基因組小片段,是一種特徵性的腫瘤生物標記物,就像是腫瘤細胞留下的「指紋」。
  • 兩滴藥水48小時就可修復齲齒
    ,只要在牙釉質的缺損處滴上兩滴,就能在48小時內在缺損表面「長」出2.5微米晶體修復層,其成分、微觀結構和力學性能與天然牙釉質幾乎一致,並與原有組織無縫連結,渾然一體,這一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科學進展》雜誌《Science Advances》。
  • 我國科學家在基於磷酸鈣納米簇修復牙釉質方面取得突破
    近日,浙江大學唐睿康教授團隊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在線發表了題為「Repair of tooth enamel by a biomimetic mineralization frontier ensuring epitaxial growth」(基於仿生礦化前沿的牙釉質外延生長修復)的研究論文。
  • 牙齒自己修復?「滾滾」們還有這技能?
    別擔心,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材料疲勞與斷裂實驗室劉增乾博士研究團隊最新的一項研究發現,大熊貓的牙齒,是可以自動修復的!牙齒自修復,牙釉質組織的排列組合很重要大熊貓是動物界中牙尖齒利的典型代表。在這個過程中,一種神奇的物質——水分子,能夠對自修復效應起到顯著的促進作用。這是因為,牙釉質界面中的天然有機質在水合條件下會發生溶脹、高分子鏈柔性提高、玻璃化轉變溫度降低等轉變,從而促進了牙釉質的修復。也就是說,水分子的作用是讓牙釉質界面中的天然有機質變得更加活躍,從而起到更好的加速自修復的作用。
  • 牙齒修復黑科技來了!兩滴藥水,「長」出牙釉質
    一起去圍觀吧~ 原來,唐睿康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發明出了一種仿生修補液,在牙釉質的缺損處滴上兩滴,48小時內缺損表面能「長」出2.5微米晶體修復層,其成分、微觀結構和力學性能與天然牙釉質幾乎一致,並與原有組織無縫連結,渾然一體。
  • 牙齒修復黑科技來了!兩滴藥水,「長」出牙釉質~
    一起去圍觀吧~原來,唐睿康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發明出了一種仿生修補液,在牙釉質的缺損處滴上兩滴,48小時內缺損表面能「長」出2.5微米晶體修復層,其成分、微觀結構和力學性能與天然牙釉質幾乎一致,並與原有組織無縫連結,渾然一體。
  • 中國學者新發明:兩滴藥水完美修復你的小破蛀牙
    ——浙江大學化學系教授唐睿康帶領的研究團隊發明出一種仿生修補液:在牙釉質的缺損處滴上兩滴,就能在48小時內「長」出成分、微觀結構和力學性能與天然牙釉質幾乎一致的晶體修復層,並與原有組織無縫連結。 一直以來,研究認為牙釉質是不可再生的,破損後也不能自行修復,只能通過牙齒貼片或者做烤瓷牙修補替代。常見的牙釉質修補填充材料有複合樹脂、陶瓷、銀汞等,但是這些材料適合「大洞」修補,小縫隙就難辦了,一般都補不了。另外,補完的與原先的組織也不能完全結合,所以螃蟹啊、硬殼堅果之類的基本就別妄想了。
  • 浙大學者發明牙齒修復藥水 兩滴可「長」出牙釉質
    近日,浙江大學化學系的研究團隊發表論文,說他們發明了一種牙齒仿生修補液,只需在牙釉質的破損處滴上兩滴,48小時之內缺損的牙齒表面就能長出來了。在其他一些實驗室,科學家還嘗試了仿生礦化的方法,由於牙釉質結構的複雜性,過去還無法有效獲得與天然釉質多級結構一致的大面積修復層,達不到臨床應用要求,也沒能真正在牙齒上實現修復。
  • 研究者發明神奇凝膠,可修復牙釉質
    牙釉質(又稱琺瑯質,enamel)是人體內最堅硬的材料,卻沒有自我修復功能。全世界幾十億人受蛀牙困擾。最新一份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期刊上的研究,介紹了一種能夠修復牙釉質的凝膠。
  • 科學家研發出可自愈的智能材料!
    其實我們都知道,中國科技以前是比較弱小的,但是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中國的科技水平已經趕上來了,雖說沒有做到方方面面的優秀,但是在很多領域中國的科技還是有很大的成就的。再說了,我們的科技大多都是從零到一,這已經是非常不容易了。
  • 華諾生物:研發自修復水凝膠材料,滿足創傷修復領域醫械耗材需求
    華諾生物自主研發的自修復水凝膠具備快速自修復、高拉伸性、高彈性、抗壓性強、操作性強、可注射、可列印、可塑形等優勢和特點,可用於創傷止血、組織粘合、骨修復等臨床場景。目前,華諾生物已經利用自修復水凝膠材料研發出了可注射止血凝膠和可注射骨修復凝膠兩款產品。其中,可注射止血凝膠已經實現規模化生產,即將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 瑞士研究人員研發出細胞樣本分析新方法
    新華社日內瓦8月8日電(記者劉曲)瑞士蘇黎世大學研究人員近日研發出一種細胞樣本分析新方法,能將每個樣本可觀察到的蛋白質數量大幅增加,從而生成不同細胞狀態下的全面細胞組織圖譜。這種新方法已應用在腫瘤診斷領域,還將有助於發展精準醫學。  這種新方法被稱為迭代間接免疫螢光成像(簡稱4i)。
  • 兩滴藥水,牙齒就能被修復!浙大科學家發明神奇補牙藥水
    8月30日,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在線發表了「Repair of tooth enamel by a biomimetic mineralization frontier ensuring epitaxial growth」,研究團隊發明了一種「藥水」——仿生修補液,在牙釉質(enamel)的缺損處滴上兩滴,48小時內缺損表面能「長」出2.5微米晶體修復層
  • 研究人員用微觀的紡紗粒子製造出活性材料
    但是,美國能源部(DOE)阿貢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最近調查的一些新材料,顯示出一種有趣的傾向,有時像水,有時像鹽,使它們具有有趣的運輸特性,並為醫藥工業中的混合和輸送等應用帶來了潛在的希望。這些所謂的活性材料含有小的磁性顆粒,當施加磁場時,它們會自組織成短鏈的顆粒,或者說是紡錘體,並形成類似于格子狀的結構。"活性材料需要一個外部能量源來維持其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