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用微觀的紡紗粒子製造出活性材料

2020-12-04 科技報告與資訊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原子層面上,一杯水和一勺結晶鹽看起來沒有什麼不同。水原子可以自由、隨意地移動,而鹽的晶體則被鎖在一個晶格中。但是,美國能源部(DOE)阿貢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最近調查的一些新材料,顯示出一種有趣的傾向,有時像水,有時像鹽,使它們具有有趣的運輸特性,並為醫藥工業中的混合和輸送等應用帶來了潛在的希望。

這些所謂的活性材料含有小的磁性顆粒,當施加磁場時,它們會自組織成短鏈的顆粒,或者說是紡錘體,並形成類似于格子狀的結構。"活性材料需要一個外部能量源來維持其結構。"該研究的作者,阿貢材料科學家Alexey Snezhko說。

與以前的涉及活性材料的實驗不同,後者研究的是表現出線性運動的粒子,而這些新型旋轉器卻獲得了慣性(如右慣性或左慣性),使它們沿特定方向旋轉。

懸浮的自組裝的鎳轉盤的這種旋轉會產生一種類似於漩渦的效果,不同的粒子會被吸進它們的鄰居所產生的漩渦中。"這些粒子不會自行移動,但它們可以被拖動,"Snezhko說。"有趣的是,你可以有這些非常快速旋轉的結構,讓人看起來像是一個更大的系統靜止不動,但它仍然相當活躍。"

當粒子開始聚集在一起時,旋轉運動所產生的漩渦--與磁力相互作用相結合--將它們拉得更近,形成了一個固定的晶體狀物質,即使是在旋轉器仍在旋轉的情況下。

阿貢的研究人員想知道非旋轉粒子是如何通過活性晶格運輸的。根據Snezhko的說法,旋轉器的快速旋轉創造了這些其他貨物粒子通過晶格的能力,使它們通過晶格的速度比通過普通材料的速度要快得多。他說:"在常規擴散中,粒子從材料的一側到另一側的過程是受溫度影響的,需要更長的時間。"

非紡錘粒子的運輸也取決於紡錘之間的間距。如果紡錘之間的距離足夠遠,非紡錘粒子就會在不同的紡錘之間混沌地穿梭,就像漂流在一系列的白水激流中。如果晶格中的粒子靠近,非旋轉粒子就會被困在晶格中的一個個單元格中。

"一旦粒子通過自身的混沌運動進入單元格內,我們可以修改場,使晶格稍微收縮,使粒子離開晶格中那個位置的概率非常低。"Snezhko說。

這種材料還表現出了自我修復的能力,類似於生物組織。當研究人員在晶格上打了一個洞,晶格就會進行改造。

通過觀察具有純粹旋轉運動的系統,Snezhko和他的同事們認為,他們可以設計出具有特定運輸特性的系統。"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可以讓材料中的物體從A點到B點,這種自組裝的方式可以針對不同的動力學特性進行定製。"他說。

基於這項研究的論文《Reconfigurable structure and tunable transport in synchronized active spinner materials》發表在3月20日的《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研究人員提出「動態尺寸效應」決定納米粒子穩定機制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包信和、楊帆帶領納米與界面催化研究團隊,首次提出「動態尺寸效應」決定納米粒子穩定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傳統認識中,納米材料隨尺寸減小、缺陷密度增高帶來高反應活性,但也會隨之犧牲長期的穩定性。
  • 蜘蛛絲:用於治療人體的神奇材料
    古希臘人和羅馬人用蜂蜜和醋清洗傷口,然後用球形蜘蛛網止血。人造蜘蛛絲正在探索成為一種環保材料,可以徹底改變工程,紡織品和飛機生產,但在藥物輸送和組織再生中用作生物活性材料是相對較新的概念。合成絲的特性意味著它足夠堅固和靈活,可用於人造韌帶,外科縫合線和用於組織修復的細胞支架。但是生產用於人類醫學所需的絲綢數量是困難的。蜘蛛是食肉動物,不能像蠶一樣進行養殖。
  • 生物活性玻璃納米纖維研製成功
    科學家近日研究一種生產玻璃納米纖維的新方法,該方法依賴於眾所周知的「雷射紡紗」技術。該研究小組研究人員來自美國維戈大學和羅格斯大學,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
  •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製造出模擬超新星的衝擊波
    科學家們說,這些衝擊波非常強大,它們可以作為粒子加速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將稱為宇宙射線的粒子流噴射到宇宙中。科學的一個謎團是超新星究竟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新的方法來研究這種天體物理衝擊波的工作原理,他們在實驗室裡製造了一個縮小版的衝擊波。科學家們發現,天體物理衝擊在小尺度上產生了觀測不到的湍流。這種湍流有助於將電子踢向衝擊波,然後再將其提升到最終的極高速度。
  • 研究人員首次成功用「第五種物質形態」製造出新型超導體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超導體--電流在其中無任何阻力地流動的材料--對未來的電子學非常有用。現在,東京大學的工程師們首次成功地從一種被稱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BEC)的物質狀態中製造出了超導體。
  • 北理工在手性活性物質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由於其固有的非平衡特性,活性物質經常表現出奇特的行為,並在微器件與智能材料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當前,探索由自旋活性粒子組成的手性活性物質(破缺宇稱和時間反演對稱性),並理解其反常的物理行為,是軟物質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手性活性物質的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是:它在受限條件下可以出現自發的單向集體邊緣流,這種邊緣流甚至是受拓撲保護的,具有穩定的物料輸運能力。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的研究人員擁有3d的微型樂高式「骨磚」,可以治癒骨折。 研究人員的微型空心磚只有跳蚤的大小,可以用作支架,硬和軟組織都可以再次生長。此外,模塊的可堆疊性使它們能夠像玩具磚一樣進行交互,提供可伸縮性和數千個潛在的幾何配置。最終,俄勒岡小組的目標是擴大技術和使用微型籠子生產實驗室製造的器官代替人類移植。
  • 沙特研究出用雷射束製造石墨烯電極的方法
    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利用雷射束製造石墨烯電極的簡單方法,其性能比通過舊方法生產的電極更好。這種多層結構使該材料具有特殊的電子特性,特別是導電性和電催化活性,以及對製造電化學傳感器有用的物理特性。
  • 城環所發現微生物製造的金屬納米粒子在電子傳遞中的作用
    微生物製造的金屬納米粒子在電子傳遞中的作用機制近期,國際權威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報導了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趙峰研究員與英國薩裡大學科研人員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微生物製造的鈀納米粒子在生物電子傳遞中的作用(A role for microbial-palladium nanoparticles in extracellular electron transfer, Angew.
  • 科研人員研製出多功能黑色生物活性陶瓷材料
    為實現腫瘤治療和組織再生的雙重功能,前期研究通過將生物活性陶瓷與具有腫瘤治療功能的光熱試劑複合,製備出光熱功能化生物活性陶瓷材料。儘管這是一種有效的策略,但是光熱納米試劑在體內的長期安全性尚待考察。因此,如何在不引入外來添加劑的條件下,實現生物活性陶瓷材料本身的組織再生和腫瘤等疾病治療功能一體化尤為重要。
  • 國際專家成功研發生物活性納米玻璃纖維
    國際專家成功研發生物活性納米玻璃纖維 2010-04-09 00:00:00 來源:全球紡織網    本報訊 科學家近日研究一種生產玻璃納米纖維的新方法
  • 點石成金:研究人員讓這種病毒能按需形成黃金納米粒子
    據外媒報導,細菌和病毒可以成為多產的小生物,人們可以利用它們製造材料、燃料、石油、氧氣、抗生素等。現在,來自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病毒還可以構建黃金納米粒子,這種粒子可以用來淨水以及幫助降低生產電子元件的成本和時間。
  • 俄羅斯建造出製造雜交準粒子的裝置
    俄羅斯國立核能研究大學莫斯科工程物理學院(NRNU MEPhI)的學者們研究了「光—物質」的相互作用的效果。在研究新型光源、生物傳感器,以及在管理化學反應時可使用這種效果。學者們製造出具有形狀記憶的新型智能材料研究結果發表在《光學快訊》(Optics Express )上。
  • 微觀粒子作用的三大規律
    進入二十世紀後,隨著人們對微觀粒子的研究不斷深入,很多人認為牛頓三大定律並不適用微觀領域,牛頓三大定律解釋不了微觀粒子間相互作用,微觀粒子的波動性實驗表明解釋微觀粒子間的相互作用要用量子力學。我們在綜合分析大量微觀粒子相互作用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微觀粒子間相互作用的三大規律,即:能量動量守恆規律、&34;規律和能量交換量子化規律。
  • 研究人員開發出製造膠體鑽石的方法
    這些結構-微小材料的穩定,自組裝形式-具有使光波在計算中像電子一樣有用的潛力,並有望在許多其他應用中使用。但是,儘管膠體鑽石的想法是幾十年前提出的,但是沒有人能夠可靠地生產出這種結構。到現在。紐約大學丹頓工程學院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教授,紐約大學物理學教授戴維·派恩(David Pine)領導的研究人員已經設計出一種新的方法,以可靠地自組裝成金剛石形式的膠體,從而可以實現廉價,可擴展的生產這種結構的製造。
  • 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鰭狀沸石催化劑,打破納米孔材料分子交通堵塞
    近日,美國休斯頓大學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全新的多孔催化劑,它使用獨特的鰭片,通過允許分子跳過限制反應的「擁堵」,從而加速化學反應。這就使得分子必須「排隊」進入粒子,擴散到參與化學反應的活性部位,然後離開粒子。    美國休斯頓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方法來誘發更大的催化劑粒子像納米粒子那樣,讓分子進入引發反應迅速並退出。研究人員在催化劑顆粒的表面生成了凸起或鰭片,粗糙的顆粒外表面的表面積顯著增加,使分子更容易進入,並減少了傳統沸石材料經常出現的運輸限制。
  • 新研究:超光速粒子製造虛空伽馬射線
    天文學家在一顆脈衝星周圍發現明亮的伽馬射線輻射,可能是超光速粒子在真空中製造的切倫科夫輻射導致。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觀測的蟹狀星雲脈衝星。根據英國斯特拉斯克萊德大學(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真空中的高能粒子可能與量子真空相互作用產生切倫科夫輻射,並發出明亮的伽馬射線。當高能粒子的速度超過其所在介質中的光子時,帶電粒子(比如電子和質子)會產生電磁衝擊波。這種效應被稱為切倫科夫輻射,例如核反應堆中水會發出藍光就是由於這個機制導致的。
  • 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製造抗菌石墨烯口罩的新方法
    香港城市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可以快速、低成本地製造出抗菌的石墨烯口罩。研究人員指出,常用的手術口罩不具備抗菌功能,會讓口罩上的有害物質在數小時內保持活性,帶來二次感染風險。石墨烯以其抗菌性著稱,科學家們曾研究製作石墨烯口罩。
  • 重要綜述:金屬增材製造中微觀結構和力學性能的各向異性和異質性
    金屬增材製造(AM),通常稱為金屬三維(3D)列印,是一種將金屬材料(以粉末,金屬絲,片狀等形式)結合在一起以通常逐層地製作3D模型的對象的過程。大多數研究清楚地表明了金屬增材製造技術的優勢,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微觀結構和機械性能的各向異性和異質性。
  • 受限導致手性活性物質的振蕩集體運動
    由自驅動單元組成的活性物質,例如細菌溶液和自驅動膠體,是一類重要的軟物質系統。由於其固有的非平衡特性,活性物質經常表現出奇特的行為,並在微器件與智能材料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當前,探索由自旋活性粒子組成的手性活性物質(破缺宇稱和時間反演對稱性),並理解其反常的物理行為,是軟物質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