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研究人員提出「動態尺寸效應」決定納米粒子穩定機制

2020-11-23 中國科學院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包信和、楊帆帶領納米與界面催化研究團隊,首次提出「動態尺寸效應」決定納米粒子穩定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傳統認識中,納米材料隨尺寸減小、缺陷密度增高帶來高反應活性,但也會隨之犧牲長期的穩定性。關於納米材料在氣氛下或反應中的穩定性,尤其是對催化反應具有重要意義的5納米以下活性納米結構,一直以來都缺乏在原子尺度上的微觀機理研究。

  研究人員通過在Pt(鉑)表面構建不同尺寸、結構高度規整的FeO納米結構並研究其深度氧化的動力學,發現直徑3納米以下的FeO納米粒子表現出更好的抗氧化能力。他們首次發現了尺寸相關的納米結構動態變化及其在納米粒子氧化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小納米粒子在反應中更容易動態變化,達到相對穩定的結構構型,這種「動態尺寸效應」使小納米粒子表現出了反常穩定性。

  研究團隊還研究了負載在Pt(鉑)或Au(銅)上的CoO納米結構,也發現了類似的3納米以下粒子的抗氧化行為,說明這種動態尺寸效應對於負載型過渡金屬氧化物納米結構具有一定的普適性。

  該項研究不僅為納米催化劑在氣氛下的動態重構機制帶來了原子級認識,也為發展抗腐蝕抗氧化納米防護塗層提供了一種新的界面調控思路。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7-02-28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科學網—提出「動態尺寸效應」決定納米粒子穩定機制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包信和等提出動態尺寸效應決定納米粒子穩定機制—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包信和院士、楊帆研究員帶領納米與界面催化研究團隊首次提出「動態尺寸效應」決定納米粒子穩定機制
  • 研究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 通訊員劉言)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柯、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秀豔發現了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 金屬納米催化劑尺寸效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針對這一挑戰課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路軍嶺教授課題組和李微雪教授課題組展開實驗和理論合作研究,首次揭示了金屬納米催化劑中幾何效應和電子效應各自對催化反應隨尺寸變化的調變規律,創造性地提出一種拆分剝離金屬顆粒幾何效應和電子效應的策略——金屬納米顆粒的「氧化物選擇性包裹」。在具有重要應用背景的Pd催化苯甲醇選擇性氧化到苯甲醛反應中,實現了高活性和高選擇性轉化。
  • 【中國科學報】金屬所等首創單原子層溝道鰭式場效應電晶體
    【中國科學報】金屬所等首創單原子層溝道鰭式場效應電晶體 2020-03-13 中國科學報 沈春蕾 劉言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科大團隊在揭示金屬納米催化劑尺寸效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金屬納米顆粒的尺寸效應對負載型金屬納米材料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有重要影響。從幾何結構上看,隨著金屬顆粒尺寸的減小,低配位原子逐步暴露且比例漸漸升高,顯著改變催化材料活性中心的結構和比例。從電子結構上看,金屬顆粒的電子能級也因量子尺寸效應發生顯著改變,極大地影響催化材料和反應物之間的軌道雜化和電荷轉移。
  • 納米生物效應研究進展
    2004年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中國以及中國臺灣相繼召開納米生物環境效應的學術會議。 在國際上,納米生物效應研究已經取得了一些初步結果。限於篇幅,本文省略對正面納米生物效應的敘述(比如納米醫學就是基於正面納米生物效應的應用),主要介紹一些納米負面生物效應。
  • 中國學者發現金屬納米催化劑尺寸效應
    我學者發現金屬納米催化劑尺寸效應科技日報合肥1月20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路軍嶺教授課題組與李微雪教授課題組合作,首次揭示了金屬納米催化劑中,幾何效應和電子效應各自對催化反應隨尺寸變化的調變規律
  • 【中國科學報】氧化鎢量子點材料研究獲進展
    蘇州納米所供圖  諸如鋰離子電池、超級電容器、燃料電池等新興能量轉化與存儲器件,在解決傳統能源短缺、可再生能源能量來源不穩定等問題上已展示出巨大潛力,並受到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廣泛關注。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趙志剛研究員課題組和蘇州大學耿鳳霞教授課題組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細緻而深入的研究,在氧化鎢量子點製備及其電化學應用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進展。
  • 【中國科學報】長春應化所發現多功能診療納米顆粒
    【中國科學報】長春應化所發現多功能診療納米顆粒 2018-11-26 中國科學報 沈春蕾 于洋 該成果近期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納米》上。  具有診療功能的納米顆粒在臨床轉化中面臨許多挑戰。其中,具有適宜尺寸的納米顆粒可以具有較好的EPR效應,從而在腫瘤內蓄積,但可能引起潛在的體內毒性。較小納米顆粒雖能實現快速腎清除,但其腫瘤蓄積和滯留較差,從而影響治療效果。因此,EPR效應和腎清除之間的兩難問題限制了納米顆粒的進一步臨床應用。
  • 研究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金屬所
  • 大統一模型揭示配體金納米糰簇生長機制
    長期以來,配體金納米糰簇因其獨特的結構和物理化學性質以及在催化、納米技術及生物醫學等領域廣泛的應用前景得到了廣泛關注。近10年來,隨著一系列大尺寸的配體金納米糰簇被成功結晶,人們試圖提出理論模型解釋其結構穩定性,但並未獲得普遍成功。
  • 【中國科學報】「隔空探物」或成現實
    據了解,聲波操控技術利用聲場中的顆粒對聲波產生的反射、折射、吸收等效應引起的動量在聲波與顆粒之間交換,通過顆粒受到的力作用對其進行操控。聲子晶體(人工周期結構)是具有聲子帶隙的人造周期彈性介質結構。利用聲波在不同周期結構材料中的傳播規律,以及不同材料的組元及其結構對能帶結構和帶隙的調控機制,可以設計優化聲子晶體以對聲場形態進行調製,從而控制聲波的傳播和分布。
  • 【中國科學報】研究發現納米孿晶金屬不怕疲勞
    金屬材料的非穩定循環響應及疲勞壽命強烈依賴於其疲勞歷史,實際複雜循環載荷服役條件下金屬構件的疲勞失效和壽命預測更加困難。因此,抗疲勞損傷材料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就是如何減小或抑制循環變形過程中微觀結構局域化和不可逆損傷。  金屬所科研人員利用電解沉積技術成功製備了塊體擇優取向納米孿晶純銅樣品,通過傳統拉—壓變幅應變控制疲勞實驗研究了該樣品的循環應力—應變響應。
  • 【中國科學報】研究人員揭示高原鰍屬魚類起源及進化機制
    早期關於高原鰍屬魚類形態特徵和地理分布的研究提出,高原鰍這一類群的起源、進化與青藏高原的隆升密切相關。此前已有研究基於線粒體基因組數據來探討高原土著動物的適應性進化,但至今尚未有從線粒體基因組視角來闡釋高原鰍屬魚類這一類群對高海拔環境適應的遺傳機制。日前,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何舜平團隊揭示了高原鰍屬魚類起源及其高海拔適應性進化機制,相關成果發布於《科學報告》。
  • 快速升溫實現納米晶界「熱弛豫」—新聞—科學網
  • 金屬所發現納米金屬機械穩定性的反常晶粒尺寸效應
    對於Cu、Ag、Ni而言,實驗中臨界晶粒尺寸分別約為75、80、38nm。研究表明臨界尺寸以下納米晶在塑性變形過程中其晶界容易發生應變誘導晶界馳豫,而這種晶界馳豫抑制了晶界遷移行為,使得納米晶變形機制由晶界遷移逐漸轉變為不全位錯運動形成變形孿晶或層錯為主導,納米晶機械穩定性增強。
  • 「納米孿晶純銅極值強度的形成機制」入選2009年度中國基礎研究...
    1月13日,由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開展的「中國基礎研究十大新聞」的評選結果正式揭曉,由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盧磊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小組與盧柯研究員、丹麥Risφ國家實驗室黃曉旭博士合作的研究成果「納米孿晶純銅極值強度的形成機制」榜上有名。
  • PNAS:最佳納米顆粒尺寸讓抗癌效應最大化
    了解納米醫學的物理化學性質關係到它們的生物學反應和功能,並對開發高效抗症鬥士(抗癌納米顆粒)至關重要。 材料科學和工程學副教授Jianjun Cheng解釋:為了開發下一代具有超強的防癌抗癌屬性的納米醫學顆粒,我們必須了解它們的物理化學性質(具體而言是顆粒大小)與機體生物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
  • 【中國科學報】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中國科學報】中外科學家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 本報訊(通訊員 桂運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奉超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授安德烈·海姆團隊合作,創立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將開爾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