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口腔CT的價格僅為國外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二,但關鍵技術指標,如影像解析度、三維重建速度等,已達到業內最高水平,同時很好地解決了CT成像最為頭疼的金屬材料幹擾問題。為了更好地適應不同醫療單位的使用需要,國產口腔CT還提供定製化的數據存儲和網絡服務系統。
雖臨近過年,北京朗視儀器有限公司的員工們還那麼忙。2月4日,記者來到這裡拍了人生第一張口腔CT。
坐上座椅,頭部兩側的彎板繞著頭部轉一圈,整個口腔的牙齒、骨骼的立體結構數據就輸入了隔壁房間的計算機,迅速生成高精度的三維影像。整個過程僅耗時30秒,比國際同類機器快一分多鐘。「在計算機中,你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診斷,還可以『剖開』牙齒、骨骼,觀察內部構造。」朗視儀器研發設計部部長吳宏新對科技日報記者說。
CT,人們並不陌生。它可用於腦部等身體部位的檢查,但口腔CT的出現卻是近10年的事。朗視儀器總經理王永剛說,雖然傳統CT也能生成三維影像,但劑量高、佔地大、價格高,在清晰度上也不適合口腔精細結構的檢查。因而,此前口腔疾病診斷通常藉助於拍牙片。常規牙科拍片機實際看到的是一種前後重疊的影像,而且受到遠近、角度的影響還會有變形,容易造成誤診和漏診,而使用口腔CT能真實重現整個口腔的解剖結構,不存在任何的重疊和變形。
全球首臺口腔CT 1999年面世,後廣泛應用於臨床。目前美國已有3000臺此類設備。由於技術門檻高,國內市場長期依賴進口,到2008年只裝備了五臺。進口的口腔CT不僅價格高,而且在軟體界面、網絡連接等方面存在很多水土不服的問題。
「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核技術研究所花了三年時間自主研發成功國內第一臺口腔CT樣機,並於2011年組建朗視儀器有限公司進行口腔CT產品的產業化,2012年初取得產品註冊證。去年5月份,首臺產品在玉泉醫院口腔科正式投入使用。」王永剛說,該設備的研發推廣得到科技部「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北京市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的支持。
讓王永剛感到自豪的是,國產口腔CT的價格僅為國外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二,但關鍵技術指標,如影像解析度、三維重建速度等,已達到業內最高水平,同時很好地解決了CT成像最為頭疼的金屬材料幹擾問題。為了更好地適應不同醫療單位的使用需要,國產口腔CT還提供定製化的數據存儲和網絡服務系統。即使是那些還沒有裝備信息化系統的單位,也能確保有效的數據共享,這一點對於基層醫院和民營診所特別有吸引力。
「我們今年的目標是推廣20臺。」王永剛很有信心。他說,口腔CT能在種植牙及其他口腔疑難雜症中發揮重要作用。「常規牙科拍片技術無法獲得牙槽骨密度和寬度,在種植前醫生很難判斷『地基』的質量,風險非常大,而口腔CT的問世徹底解決了這一問題,連患者都能看清他的牙槽骨究竟長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