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北大教授提出藉助鎂燃料電池利用太陽能的新構想

2020-11-26 人民網財經頻道

【相關新聞】

【福島風電】(1)挑戰史無前例的巨大海上浮體風電場

【「熱利用」達人】(1)徹底喚醒沉睡的能源

巡迴調節太陽能板朝向,機器人使發電量增37%!

歐洲汽車業界與議會就汽車二氧化碳減排目標展開激烈攻防

蘇格蘭:以可再生能源滿足全部電力需求的「雄心」

「如果使用鎂,就可以在沙漠地區利用豐富且穩定的太陽能」——日本東北大學未來科學技術共同研究中心教授小濱泰昭提出了藉助鎂(Mg)燃料電池來利用太陽能的新構想,目前正為實現實用化而推進開發。小濱教授在7月2日於東京舉行的「第43屆可靠性與維護性研討會」(主辦方:日本科學技術聯盟)上發表特別演講,介紹了這一構想。

小濱教授正在演講
利用太陽爐進行氫氧化鎂還原實驗(摘自小濱教授的演講資料)

鎂燃料電池(也叫鎂空氣電池)是金屬空氣電池的一種,是用鎂作負極、用空氣中的氧氣作為正極物質的一次性電池。利用的是鎂與氫氧根離子結合後會釋放電子的現象,用完後負極的鎂會變成氫氧化鎂。

小濱教授的設想是,使用沙漠中的太陽能,對在日本使用過的鎂燃料電池的電極進行熱還原,回收鎂。也就是說,利用沙漠中的豐富太陽能得到鎂,把鎂運到日本,用完後回收,再運到沙漠中利用太陽能進行提煉,得到能再次用作電極的鎂。而且,據小濱教授稱,如果使用日本的工廠及垃圾焚燒廠的廢熱及生物質燃料等,還有望在日本進行氫氧化鎂的熱還原。

其實,鎂燃料電池本身並不新奇。由於其能量密度大於鋰離子充電電池,以前曾備受關注,但鎂不僅易燃,而且會溶解於作為電解液的食鹽水中,因此安全性及長期使用性能成了實用化的課題。

而小濱教授等人解決了這個問題。小濱教授以前一直在開發利用地面效應(飛行在地面附近的飛行器會產生巨大升力的現象)的高速運輸系統,但他發現,為實現車身輕量化而使用的阻燃性鎂合金可以作為鎂燃料電池的負極使用。於是,小濱教授與日本產業技術總合研究所、古河電池公司、日本素材公司等合作,使用這種添加了鋁和鈣的阻燃性鎂合金,開發出了高性能鎂燃料電池,而且還提出了通過熱還原把用完後變成氫氧化鎂的負極再次製成鎂的技術方案。這種熱還原技術利用的是用凹面反射鏡聚集太陽光、從而獲得高溫的太陽爐。據稱,如果能夠獲得1200℃左右的溫度,就能進行熱還原。小濱教授等人還實施了使用直徑1.5m左右的太陽爐將用過的氫氧化鎂以金屬鎂箔的形式回收的實驗。

小濱教授說:「鎂不像核電那樣存在風險,也不會像化石燃料那樣會枯竭,而且完全不存在溫室氣體排放等環境問題,是一種清潔燃料。」鎂在海水中的含量也十分豐富。使用鎂發電,可有效地將太陽能轉換為電力,小濱教授將這種體系稱為「燃料耕種」。與已經實用化的氫燃料電池相比,鎂燃料電池能以很少的量獲得同等的發電量,而且容易搬運,因此具有優勢。據小濱教授推算,28.4g鎂獲得的能量與60L氫氣獲得的能量相同。(日經能源環境網 供稿) 

相關焦點

  • 鎂燃料電池的研究進展
    陰極氧化劑可以利用空氣或者海水中的氧,還有過氧化氫和次氯酸鹽等,根據氧化劑不同,目前研究的燃料電池可分為鎂-空氣燃料電池,鎂-海水燃料電池,鎂-過氧化氫燃料電池,鎂-次氯酸鹽燃料電池[1, 6, 8, 9]。2.1 鎂-空氣燃料電池  鎂-空氣燃料電池工作原理示意圖如1所示。
  • 新型燃料電池直接利用生物質發電
    燃料電池(如右圖所示)依賴於多金屬氧酸鹽(POM)催化劑(在樣品瓶中顯示),該催化劑在與光反應時會改變顏色。 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型的低溫燃料電池,該燃料電池藉助太陽能或熱能活化的催化劑將生物質直接轉化為電能。
  • 鎂燃料電池原理研究
    陰極氧化劑可以利用空氣或者海水中的氧,還有過氧化氫和次氯酸鹽等,根據氧化劑不同,目前研究的燃料電池可分為鎂-空氣燃料電池,鎂-海水燃料電池,鎂-過氧化氫燃料電池,鎂-次氯酸鹽燃料電池[1, 6, 8, 9]。  2.1 鎂-空氣燃料電池  鎂-空氣燃料電池工作原理示意圖如1所示。
  • 太陽能「光合」電池變二氧化碳為燃料
    研究人員展示他們的突破性太陽能「光合」電池。科技日報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常麗君)據美國伊利諾斯大學芝加哥分校網站消息,該校研究人員設計出一種新型太陽能電池,能直接把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轉化成碳氫化合物燃料,整個過程廉價而高效,有助於加快淘汰化石燃料。
  • 科學家努力利用太陽能電池板的能量將水轉化為燃料
    通過使用太陽能將水轉化為氫燃料,能源行業可能越來越接近開發新的燃料來源。在研究人員馬斯達爾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都看著用催化劑的潛在促進更快,更高效分解水的過程,並使其在通過太陽能產生氫氣更具有可持續性。
  • 戶外移動電源新解決方案 神奇的鎂金屬空氣燃料電池
    7月23日亞洲戶外用品展首日,小編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見到一款具有最新高科技含量的戶外旅行神器---天宇弘林公司的鎂金屬空氣燃料電池。何為鎂金屬燃料電池?據天宇弘林公司總經理王德慶先生的介紹說,這是一種用水源(甚至是海水和尿液)和鹽,簡單製成鹽水就可以長時發電的高科技含量產品。
  • 劉紹琴教授團隊提出提升微生物燃料電池性能新策略 推動廢水處理更...
    哈工大報訊(王雪/文)近期,基礎與交叉科學研究院微納米技術研究中心劉紹琴教授團隊在微生物燃料電池陽極材料方面取得新進展。團隊通過簡便的水熱反應合成了二硫化鐵/石墨烯複合物(FeS2/rGO)作為微生物燃料電池的陽極,並將其用於啤酒廠廢水的處理,獲得了較高的電壓、功率密度和良好的有機物去除率。
  • 通用自主開發燃料電池 加速推進燒氫革命
    我們不努力,將落在歐洲和日本的後面。」他相信,到2010年,通用的一些最超前的概念車可能將投入批量生產。  與以往不同的是,通用此次動力革命藉助了信息技術。最關鍵的是,它依靠電腦控制系統,整個動力系統的燃料化學反應和動力轉換全部實現電腦控制。  通用堅持自主開發燃料電池,公司有一支500人的研發隊伍,分布在美國、歐洲和日本。
  • 科學網—太陽能轉化燃料是未來方向
  • 鎂/空氣電池及直接甲醇燃料電池馳援尼泊爾災區
    通訊員袁秀忠 記者劉萬生 4月28日上午,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聯合大連愛鎂瑞電池有限公司、江蘇中科天霸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為尼泊爾災區準備的鎂/空氣電池、直接甲醇燃料電池送達國家地震局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
  • 今日科技話題:嫦娥五號、新型鎂/海水燃料電池系統、降溫新材料、超算模擬、女性特殊菌、發光二極體
    ——《環球日報》2新型鎂/海水燃料電池系統完成三千米水深海上試驗海水燃料電池在深海裝備上應用。課題組供圖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二東團隊研製的鎂/海水燃料電池系統順利完成了3000米水深海上試驗,實現了新型鎂/海水燃料電池在深海裝備上的首次實際應用。
  • 韓國開發透明太陽能電池 利用不可見光
    蓋世汽車訊 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太陽能顯示出巨大的潛力。據外媒報導,韓國科學家創新設計高功率透明太陽能電池,推動實現離網生活,構建可持續綠色未來。這促使研究人員考慮「個性化能源」概念,發展現場發電,例如將太陽能電池納入窗戶、車輛、手機屏幕和其它日常用品。要做到這一點,太陽能電池板的方便性和透明度非常重要。科學家最近開發出「透明光伏」(TPV)裝置,即傳統太陽能電池的透明版本。與傳統深色、不透明太陽能電池(吸收可見光)不同,TPV可以利用紫外線中的「不可見」光。
  • 新發明:利用太陽能可同時產生電和氫氣
    11月23日消息,據firstpost網站報導,科學家們設計了一種新型裝置,可以利用太陽能廉價而有效的製造並儲存能量,不僅能供電子設備使用,還能為新能源汽車製造氫燃料。這種裝置可以讓更多的消費者承擔得起氫燃料汽車的費用,因為它藉助鎳、鐵和鈷來產生氫氣,這些材料儲量豐富,而且比目前生產氫燃料所使用的鉑和其它貴重金屬要廉價得多。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位教授Richard Kaner稱:「氫氣是汽車的一種絕佳燃料,它是已知最清潔的能源,它廉價而且不會給空氣帶來汙染,只會形成水。」
  • 日本發力鎂空氣電池 能量密度可達鋰電池的10倍
    繼燃料電池後,日本再發力於鎂空氣電池。據《日本經濟新聞》9月1日報導,日本正推進鎂空氣電池的大容量化研究,參與的機構包括古河電池、尼康、日產汽車、日本東北大學、宮城縣日向市等產業界、學界、政府方面的11個單位。該電池的能量密度可達重量相等的鋰電池的10倍。
  • 新型鎂/海水燃料電池系統完成三千米水深海上試驗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新型鎂/海水燃料電池在深海裝備上應用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二東團隊研製的鎂/海水燃料電池系統順利完成了3000米水深海上試驗,實現了新型鎂/海水燃料電池在深海裝備上的首次實際應用。
  • 南京大學譚海仁教授團隊:創造疊層太陽能電池效率新記錄
    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譚海仁教授課題組在大面積全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上獲得新突破,經日本電氣安全和環境技術實驗室(JET)權威認證,穩態光電轉換效率高達24.2%,首次將全鈣鈦礦疊層電池寫進太陽能效率世界記錄表《Solar cell efficiency tables》,為目前大面積
  • 我國新型鎂/海水燃料電池系統完成三千米水深海上試驗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二東團隊研製的鎂/海水燃料電池系統順利完成了3000米水深海上試驗,實現了新型鎂/海水燃料電池在深海裝備上的首次實際應用新型鎂/海水燃料電池是直接利用海水將金屬鎂的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電化學裝置,具有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好、可全海深工作的優點
  • 新型鎂/海水燃料電池系統完成3000米水深海上試驗
    圖片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提供     本報訊(劉敏 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謝小芳)近日,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製的新型鎂/海水燃料電池系統順利完成了3000米水深海上試驗,實現了新型鎂/海水燃料電池在深海裝備上的首次實際應用。
  • NRL:獲太陽能微生物燃料電池專利
    > 據外國媒體報導:NRL生物分子科學和工程中心已經獲得了美國關於完全由太陽能和微生物驅動的自組裝、自修復且獨立的微生物光電化學太陽能電池的專利。太陽能微生物燃料電池(SMFC)是基於非半導體的系統,通過使用密封於燃料電池中的微生物消耗反應物來產生電力,其反應物(葡萄糖和氧)則由另一組微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和水在燃料電池內部再生。這種相互依賴的共生關係,使得電池可以在日光下長時間發電,長達幾千小時,而不需補充微生物燃料電池反應物。
  • 【中國新聞網】大連化物所新型鎂海水燃料電池系統完成3000米水深...
    大連化物所供圖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3日發布消息稱,由大連化物所研製的鎂海水燃料電池系統近日順利完成了3000米水深海上試驗,實現了新型鎂海水燃料電池在深海裝備上的首次實際應用。